流傳于鄭州市郊區、新鄭、新密、登封一帶。新鄭市城南關有座風臺寺,相傳是古代倉頡造字的地方。古時候沒有文字,人們結繩記事。軒轅黃帝統一中華后,命大臣倉頡造字,倉頡在洧水河南岸的一個高臺上造屋住下,專心造字。好長時間也沒造出字來,倉頡很著急,一天他正坐在茅屋前苦想,一只鳳凰嗚叫著從天空飛過,鳳凰嘴里銜的一片樹葉落下來,上面有個明顯的獸蹄印,一名老獵人說這是貅蹄印,各種獸的蹄印都不一樣,他只要一看蹄印,就知道是什么獸。倉頡由此受到啟發:世上萬物各有特征,抓住特征,畫出圖像,不就是字嗎?從此他注意觀察各種事物,造出了山河湖海、日月星云、樹木花草、鳥獸蟲魚等很多字,從此中國有了文字。后人為紀念倉頡造字的功勞,把倉頡造字的高臺叫“鳳凰銜書臺”,宋朝人又在這里建寺筑塔,稱為“鳳臺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