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全國著名畫家丁萬春先生相關作品留給我的大致印象,而這種印象又深深地撞擊著我的心靈。他的筆墨精神,他的藝術言語,他的通靈才氣,他的質樸敦厚,讓我感受到了一個畫家對藝術生命的本質闡釋及一個精神貴族對自然山水和蒼生群落的赤子之愛。
認識丁萬春先生絕非偶然,熟知先生又純屬必然。2000年底,由中國美術協會主辦的“亞亨杯”全國書畫精品大展頒獎大會在鄭州舉行。筆者受邀參加,當時任全國美協常務副主席、黨組書記劉大為先生將《歲月》的銀獎證書遞到一個憨厚敦實的年輕人手里時,全場為之嘩然,繼而便是熱烈的掌聲。這個年輕人就是平時不顯山露水全身心致力于山水畫研究和創作的丁萬春先生。
那是怎樣的一個《歲月》啊!歲月的無情刀刻石雕般地體現在那群山的脊梁之上,泛著風化的白痕與太陽灼照的光芒,歲月包容了山腳下農人的歡樂與清貧;生生不息的經年古樹與雜亂叢生的灌木成了永恒的風景;一洼山棗樹掛滿了黃的果子綠的葉;還有那山端漂浮游移的白云,無不充滿著畫家對歲月的無盡思念和眷戀,無不涵蓋著這千年蒼山的悲壯和無情歲月的滄桑。這就是畫家丁萬春先生用他樸素的思想、獨特的視角與寫實的藝術語言所表現的《歲月》。凝重的色彩、老辣的筆觸、渾厚的山石、神秘的蒼茫……構成了丁萬春山水畫《歲月》渾然一體的大氣和橫空出世的霸氣,讓人驚嘆畫家的博大心胸和水墨功底。
我和丁萬春先生的相識也就是從《歲月》這幅畫開始的。這除了對一個年輕才俊的畫家獨有的敬慕外,更有一種人格魅力的長久吸引。之后,在數年的交往中,我們對酒當歌,靜坐品茗,或藝術,或人生,談古話今,言語中外,身邊人,局外事,時而慷慨激昂,時而扼腕長嘆,他在藝術創作中的瘋狂和現實生活中的樸實常常讓我在對比中深思琢磨。宣傳丁萬春,挖掘丁萬春成了我認識他以后一個極其重要的心之情結。
丁先生出生在河南新密一個貧窮的山村家庭,早年的家道貧寒,加之母親的早逝,讓他過早地輟了學,但這個苦孩子卻鬼使神差般地癡愛著畫畫,后來迫于生活的壓力不得已到新密當了礦下工人,單調乏味的井下生活和漆黑油亮的煤層并沒有沖淡他的空靈才情和對丹青山水的癡愛。忙里偷閑,他用貼補家用后剩下的錢購置筆墨紙硯,沒有創作臺他就在礦工的床鋪上揮毫潑墨,勾山描水。就這樣,一幅幅飽含著先生心血和汗水、生活認知和思想追求的山水畫陸續問世。開始他的畫只是掛在自家和工友家的廳堂里,為的是圖個樂子湊個雅趣,之后就有求畫者絡繹不絕,再之后就是先生自學成才的事跡被登上了報紙、電臺,他也被譽為新密礦工的一個傳奇。此時,省內幾個著名畫家也開始關注這個“黑馬式”的年輕人,新密的一個企業領導還張羅著為他舉辦了個人畫展,一時間轟動全城。因此,他被調到礦務局管委會當上了專職創作員。藝術的成就,環境的改變,前輩的點化,生活的積淀,讓他一發而不可收。圍繞他的故鄉和他爛熟于心的太行,他癡醉其間,如夢如幻般地神游在屬于他的蒼山秀水,編織著他美好的藝術之夢。群山為他的執著頷首,溪水為他的專注歌唱,他像一股噴涌的火山,更像一匹馳騁的駿馬,他用實力一次次叩響了神圣的藝術殿堂之門。為了全身心地畫畫,他毅然決然放棄了公職和優厚的薪金待遇,進入了省城鄭州專職畫家的行列。因為畫畫,他花光了多年的積蓄從而變得一貧如洗;沒有住房,他不得不棲居在自己租賃的畫室里,吃穿都簡單到了極點。但是,畫家的清高和他與生俱來的傲骨從沒讓他賤賣過自己的思想和靈魂。他說,藝術是無價的,藝術的商品性永遠無法等同于藝術本身的價值。
1999年,背水一戰的丁萬春先生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跋涉和求索之路。在愛妻陳秀梅的支持下,他過上了以畫室為家的生活,常常是關門謝客,通宵達旦。累了,和衣躺一會兒;餓了,就啃一塊方便面;渴了,自來水湊合將就,他沉浸在自己營造和繪制的藝術王國里;心酸的汗水、泣血的煎熬過后,他終于迎來了自己藝術生涯中燦爛的春天。
自1999年6月,丁萬春先生的《春風得意》、《碧玉春風》、《歲月無聲》、《深山人家》、《蒼山歲月》、《歲月蒼蒼》、《山鄉金秋》、《蒼山金秋》和《蒼山風骨》等作品先后獲中國美術家協會及省內外舉辦的多種獎項,有十余幅作品被日本、新加坡、韓國、中國香港和臺灣等國家和地方藝術機構收藏。2002年他被國家藝術評審委員會評為中國當代實力派作家和文化部“國家一級美術師”稱號,2003年12月他被中國美術家協會批準加入中國美術家協會。
面對成績,先生坦然地說:“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從客觀上說不是偶然的。但我堅信,有付出就有收獲,所以就作品獲獎而言,可能是偶然的收獲,必然的結果。我是因為熱愛畫畫而得獎,但絕不是為了得獎而畫畫。”古人云:“外師造化,終得心源。”這句話對丁萬春是再恰當不過了。為了突破自己,為了藝術的創新,他常常外出寫生,期間,啃干糧、喝澗水,翻山越嶺,夜宿山野。他看日出日落,看云開霧散,看溪水潺潺飛瀑成澗,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他聽小鳥啁啾、山風嗚咽……為了寫生采風,他輾轉南北,東奔西走,桂林、黃山、峨眉、張家界、長白山脈、河西走廊……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和影子。江南的靈秀,塞北的雄奇,西部的神秘,東部的遼闊都深深地烙在他的心里,都永遠存活滋長在他藝術的山水里。所以,當代著名畫家高敬安說丁萬春的畫里有豐富的生活氣息和撲面而來的自然趣味。著名畫家、中國文藝家書畫院院長吳建潮在看過丁萬春的畫后感慨地說:“在當今畫壇,像丁萬春這樣匠心獨具地搞創作的藝術家是越來越少了。”并評論“丁萬春是個有社會良知和藝術使命感的畫家”。
中國高端訪談類雜志《人物周刊》在全國書畫界篩選報道對象時發現了丁萬春。該刊在“對話丁萬春”一文中這樣寫道:丁萬春筆下的江山美景或波瀾壯闊,或深厚凝重,畫中的一草一木一舍,一山一水一石都傾注了他對祖國大好河山和對人民群眾的熱愛。他立足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創作風格,粗中有細,細中見奇,而深厚的功力和赤子般的情懷則充分彰顯了他中原畫派大家的風范。
有一股犟勁的丁萬春在成功后,變得愈加“謹小慎微”。他在創作中潛心積慮,一絲不茍,稍有敗筆和欠缺水墨的瑕疵之作,都付之一炬,從不勉強敷衍于人,生怕玷污了自己的名聲。他說,人家喜歡我的作品是因為它的完美,這也是我對藝術追求的最高境界。筆者有幸多次目睹先生作畫,被他那酣暢淋漓、快哉吾心的創作精神所折服,更被他那運籌帷幄、排兵布陣的山水格局所驚嘆。只見他時而屏息靜氣,時而一揮而就,那些點線、那些色彩都神奇般地鮮活起來,強烈地沖擊著你的眼、震撼著你的心。
一心要走出河南的丁萬春,在北京、山東、河北、安徽、湖北、陜西等地都有口碑,被譽為“最具收藏潛力的山水畫家”。名利接踵而來,鮮花簇擁而至,掌聲四處響起,他并沒有陶醉其間,漫漫長夜,他無法入睡,他在反省自己,他在思索未來。他說,視野越開闊,越感到自己學識的淺薄和畫技的拙劣。創作之余,他研讀了大量的古典詩詞和美學理論及創作技法,豐富和提高自己的文藝修養,并圍繞自己的創作體會寫了幾萬字的心得和學術個見,行文流水,倒也灑脫飄逸,見解獨到,觀點新穎,透露著一股淡泊的禪意和深邃的道境。
我喜歡先生的作品,從山水到花鳥、從寫意人物到潑墨牡丹,他總能用他的畫筆和色彩撥動你的情思,讓你享受完美的藝術恩賜,這種感受是那樣的清新而悠遠。
我敬佩先生的人品,厚道、仁慈、謙虛、正直,這構成了他樸實無華的君子形象和個人魅力,還有他那種讓人難以想象的“傻氣”及對朋友透明的真誠,總能讓你肅然起敬而又莫名地感動。
長路漫漫,我真誠地祝愿先生用他的激情、熱情、真情守望著他心中神圣的太行,為這個偉大的時代著色添彩,再創新的輝煌。
河南人民書畫院關于丁萬春的推介詞
丁萬春先生的作品,有雄渾、凝重、壯闊、恢宏、磅礴,大美無瑕之萬千氣象。近年來,先生縱橫畫壇,頗受《美術》雜志、《美術報》、《中國書畫報》等國內書畫界知名媒體關注,亦是收藏界關注的中原畫派新寵。
為江山寫照,為藝術訴情。先生的每一幅作品都呈現出了壯闊美、奇秀美、厚重美、陽剛美、靈氣美、詩意美,每一筆都傾注著先生對祖國山水的熱愛和對藝術虔誠執著之情。他沿襲傳統的脈絡,吮吸傳統之精華,立足生活,努力創新,自成一格。無論是構圖、設色,無論是樹、石、山、水的筆法,都凸現著畫家由心而發的創作思想。其運筆粗中有細,細中見奇,筆筆生動,處處蒼潤,可見筆墨功力之深。
中國畫無論從學術價值還是收藏價值方面分析,“美感”是第一參考要素,如空間美感、色彩美感、意境美感、構圖美感等等,都是作為一幅作品的學術價值和收藏價值的重要參考標準。而丁萬春先生的山水畫世界就是這樣一個充滿情感、價值、性情和視覺美感的世界。
中國的畫匠很多,而畫家甚少,那是因為他們缺少對藝術的徹悟,對生活的反思,對萬物的思考,對自然的憧憬。他們只是注重技法的重復和課本理論的死搬硬套。有的畫家創作搞不上去了,就以留長頭發、蓄長胡子和剃光頭或著奇裝異服來標榜自己的另類形象,但作品卻枯燥乏味,畫面呆板、干澀,沒有任何靈動的美感,這是當今畫壇眾多畫家的弊病。而丁萬春先生卻常常以寫生創作來更新他的作品走向,抒發他對生活的認識、藝術的理解及對美好愿景的向往。多年來,他默默耕耘在藝術的沃土中,以他的嚴肅、認真、真誠、激情抒發著一種唯美本真的藝術價值。想必這樣的畫家在當今這個浮躁的社會是多么的彌足珍貴,那么,他也一定會受到社會的尊重;這樣的作品,其學術價值和收藏價值也是不言而喻的。這也是我們對丁萬春先生的一個概括理解和推薦給大家的一個基本理由!驹瓨祟}:守望太行——當代實力派畫家丁萬春其人其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