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郭全忠的行書作品,有如“登高山仰觀風舒云卷,臨滄海遙望白浪生煙”,一種牽風系雨之勢,讓你頓生視野不盡,心域無邊之惑,絕不囿于一尺一幅、一方一帖的狹小天地,而能激活你境外有境、天外有天的想象。
早已是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的郭全忠先生,出生于新鄭縣,自幼喜歡書法。從1959年招工到平頂山至今,50年的時光轉瞬即逝。無論是當年那個羽扇綸巾的青年才俊,還是已進入古稀之年的他,都一直擁抱著書法,審視著書法,思考著書法。
以風格而論,郭全忠先生屬于傳統書法家。中國書法,如不從根基上下工夫,終生難以成大器。數年來,他認認真真研讀書法理論,認認真真臨摹碑帖,先臨顏真卿的《寶格塔》,《勤工禮碑》,再臨柳公權的《玄秘塔》,鐘繇和文征明的大小真書、王氏父子的墨跡,更是他樂此不疲的臨寫對象,隸書則臨“禮器”、“曹全”、“張遷”的碑帖,行書則動情于孫過庭、米芾和祝允明等。就這樣,由楷及隸、由隸及行、由行及草,終于使自己用墨有規運筆有矩。而廣泛讀帖,又讓他深刻感受到歷史的分量,日復一日,郭全忠的書法人生漸趨充實而豐滿,線條與豐富的人生經歷一起走向更加成熟的境界。于是,在郭全忠的行書近作里,我們窺見了他基于歷史深度的理性表達和源于藝術激情的率真表現。
郭全忠作書,注重一筆一劃、一字一句的得失,他講究勢、形、章法和結體等技巧,其目的要在這些規范中傳達一種感觸、一種情緒。他還注重技巧和法度的錘煉,在作品字里行間,體現了行云流水般的藝術境界,線條運行中的徐遲疾緩、字構之間的平衡得當、空間布排的疏密豐實,都流露出他控制局面的嫻熟技巧。
這是郭全忠先生寫的一幅錄李白五言詩的行書,堪稱他的行書代表作之一。作為介于楷書和草書之間的行書來說,在創作時既要有跌宕的風致,又要有翩翩的運筆技巧,然后才能得心應手,合情調于紙上。郭全忠在此幅作品上表現出的用筆基礎,無疑是扎實而又靈動的。說其扎實,無論是點畫波磔,還是提按頓挫,全都起迄分明,交待得清清楚楚,毫無含糊拖沓的地方;說其靈動,落筆輕時血脈流貫、游絲掩映,至于用鋒的偏正藏露,也是隨機應變、交替互出,不主張故常的。
再從結字來看,也是別具匠心的,在每一個字中都有一個精神綰結的中心,然后再由中心舒展四旁。這就是所謂的斂放。而在用筆上最有特色的,則更是表現在豐腴而不剩肉、清勁而不露骨上,這是這幅作品中用筆難能可貴的地方。【原標題:郭全忠的行書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