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鄭州老街(油畫),這些狹窄的街道,雖然沒有現代的寬廣大道那么氣派,但其中蘊含的文化積淀卻十分深厚。常宗賢/作
鄭州老城區含有“里”的地名,可以分為多種類別———有因地形、地貌、方位命名的,如東關里、隴海里、天成里等;有為吉慶納福命名的,如升平里、北慶里、玉慶里、太平里、保安里、福慶里、民樂里等;有為行德積善命名的,如明德里、庸德里、同善里、德化里、仁壽里等;還有因人名地名命名的,如丁興里、華豐里、晴川里、關中里等等。
提起前門、王府井,人們就會想到北京;提起漢正街、黃鶴樓,人們就會想到武漢;提起西湖,人們就會想到杭州……
這就是老地名的魅力!
如果把城市比作花園,那么每個老地名就是一朵絢麗的小花,令人悸動。城市歷史文化的內核,正是由那些老街巷名構建的。古老的地名,貯滿了前朝舊事,包蘊著漫長悠遠的歷史風云。云起云散,時光悄然流逝,但老地名的古樸氣質和豐厚底蘊,卻牢牢定格在城市的記憶中。
作為已走過了3600年歲月的歷史文化名城,鄭州也有很多內涵豐富的老地名。我常常看著舊版鄭州地圖,對那些雅致的老地名作詩意遐想。終于,我被老地名的魅力俘虜,捧著地圖,走街串巷去拜訪它們,就像是回到漢樂府時代,背著采詩錦囊在街頭巷尾尋找陌上桑。
一路行來,用腳步丈量一道道老街,聽老鄭州們“講古”,請教專家,去圖書館查資料……叩擊歷史深處的回響,我眼前仿佛徐徐展開了一幅歷史的畫卷,立起一面觀古察今的鏡子。驀然回首,發現這座城市連同她那古老的地名,已融入我的血液,化為生命的綠洲,年復一年蓊蓊郁郁……
地名本尋常亦可窺滄桑
“地名本尋常,亦可窺滄桑”。有人形象地說,老地名是反映一個地方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很多老地名都是歷史的積淀形成的,包含著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或史實,短短幾個字的信息量,卻折射出了一定歷史階段的文化印痕和鮮明濃郁的時代特征,是一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鄭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地理系教授張乃友,副教授馬廣欽、甘豫華、魏梓桂、任瀚、李宇寧等幾位地理專家對鄭州的老地名也給予了極大的關注,2000年他們完成的調研論文《鄭州地名規范化研究》,獲得了2001年度鄭州市社科聯重點調研課題一等獎。
幾位地理專家向我介紹說,鄭州最早建城于商代,有人認為鄭州商城是商代中期商王仲丁所建的“阝敖都”,也有人認為是商代早期商王成湯所建的“亳都”。“阝敖”或“亳”是鄭州最早的城市地名。
西周時,鄭州是管叔的封地,名曰管國。戰國至秦漢時期,改稱為管縣。公元606年,管縣改名為鄭州,這是“鄭州”這個地名首次出現,此后又有滎陽、管城、鄭州等名。
1913年,鄭州改稱為鄭縣。1928年曾有一段時間,馮玉祥將鄭縣改名為鄭州市。1948年10月,解放后的這座城市又改名為鄭州市。
幾位專家說,三千多年來,鄭州的城市地名興廢不斷,但鄭州的老地名都被打上了鮮明的歷史烙印。他們舉例說,1904年至1913年,京漢、隴海兩大鐵路相繼通車,鄭州成為全國的鐵路樞紐,一時間商賈云集,城區擴大,市區隨之出現了許多與交通、商貿有關的地名,如大同路、長春路、正興街、興隆街、票房后街等等。
位于火車站附近的順城街、萬順街、銀行街,就是被火車“拉”出來的地名。
光緒年間,清政府興建京漢鐵路,眼光敏銳的湖北商人劉萬順來到鄭州火車站附近購地經商,開辦轉運公司,生意十分興隆。直到解放前,鄭州人還流傳著“要想富,靠轉運,得得勁勁劉萬順”的順口溜。因為劉萬順是此地較大的商戶,聲望頗高,這條街建成時便用他的名字取名萬順街。
據《鄭縣志》記載,銀行街在清朝末年時原本名叫西敦睦里。
鐵路通車后,給西敦睦里拉來了旺盛的人氣,此地逐漸成為黃金地段。交通銀行的營業網點原來位于西關大街,因所在位置不便,就搬到了西敦睦里。隨后,中國銀行也看中這塊地方,投資在西敦睦里興建了一座在當時相當氣派的鋼筋水泥結構的辦公樓。隨著西敦睦里的市面日益繁華,該路名常常與東敦睦里產生混淆,為了避免混淆,因該街銀行辦公樓比較顯眼,當時的鄭縣政府便將西敦睦里改名為銀行街。
南、北順城街在清朝末年原本是鄭州古城墻下的護城壕溝,雜草叢生,荒無人煙。民國初年,鐵路通到鄭州后,逐漸有人在此定居,那時人們將此地叫作南、北城壕。
隨著城壕內居住的人逐年增多,這里漸漸形成了街道。解放后,沿著古城墻的走向,這條街道南邊的一段被命名為南順城街,北邊的一段被命名為北順城街,又將順著南城墻的走向自西向東的一段馬路命名為南城馬路,如今南城馬路已改稱城南路。
如果要從地名來透視一個地方的歷史的話,“管城街”可謂是典型。
在歷史上,管城街曾屢次易名。清代,因為州府衙門正對著這條街,所以此地名叫衙前街。1913年鄭州廢州設縣,這里成為鄭縣縣政府所在地,此街隨之改名為縣前街。1927年馮玉祥在鄭州主政時,為紀念孫中山先生,他將此街更名為中山前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