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金水河(隴海路至嵩山路段)。
改造前的金水河(資料圖片,請作者與本報聯系)。
但凡一個美麗的城市,都有一條河或江穿城而過。江河的滔滔流水和說不盡的故事提升了城市品位,增加了城市的魅力。
鄭州也有一條河,它和北京天安門前的那條河的名字一字不差——金水河。
金水河不但有一個閃亮的名字,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
相傳,春秋時期子產在鄭國當宰相26年,廉潔奉公,家里沒多少積蓄,死時連喪事都辦不起。他的兒子只好一筐筐背土,把他埋在陘山上。鄭國的老百姓聽說后,紛紛獻出各自的珠寶首飾。子產的兒子不受,人們只好把這些首飾扔到子產封邑的一條河中。河中的珠寶突然放出絢麗的光彩。碧綠的河水泛起了金色的波瀾,此河便取名為金水河。
傳說不是歷史,清水河也早已成為過去。由于上游水源枯竭,河水斷流,大量污水排入河內,造成河水黑臭,魚蝦絕跡,金水河曾變成一條臭水河。
為讓金水河重現美麗景色,歷屆政府都在努力治理。這條鄭州市民心目中最重要的河流,在一次次治理中,在人們關注的目光中,漸漸綠起來,清起來,越來越美麗了……
老鄭州記憶里的金水河:風景名勝河變成臭水溝
1930年出生在鄭縣的王瑞堂世居管城區西大街,金水河哺育了王家十余輩人。
“金水河曾有過豐富的物產、迷人的風光。明清時,‘金水晴波’被列為鄭州八大景之一。”對詩詞有些研究的王瑞堂,至今還記得清朝詩人詠金水河的詩:管城環抱繞金河,瀲滟晴光涌綠波。兩岸空明云影淡,滿川搖動日華多。頻(蘋)洲曬網聽漁唱,柳樹飛橋有客過。悟得滄浪清濁意,聊將一曲和高歌。
“可惜呀,自20世紀初,平漢、隴海兩條鐵路相繼建成通車后,鄭州工商業迅速發展興盛,人口也隨之急劇增長,金水河逐漸遭受污染,樹木死掉,垃圾成堆,河道壅塞,流水不暢。”
王瑞堂童年時期,流經繁華鬧市區十字街心(現二七廣場)的金水河不但沒有什么風景可言,而且水災頻繁。
最嚴重的是1939年夏天。鄭州西南一帶連降暴雨,上游的洪水順河下泄,金水河宣泄不及,四處決堤、漫堤,河水泛濫,涌入市區。這次嚴重水災,直接促使金水河改道出市區。
1940年1月人工開挖新河道,金水河從菜王(中原路與大學路交會處東)向北稍偏東挖起,至鄭(州)廣(武)公路折向正東,至燕莊附近白村與舊河道相連。
“每逢汛期降雨,廢棄的舊河道積水嚴重,日久發臭,再加上垃圾堆積,金水河慢慢變成了臭氣熏天的臭水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