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鄭州 >> 文化遺產 >> 文遺賞析 >> 瀏覽鄭州

“韓王陵沉積戰國煙塵”系列之三 韓國間諜令秦川盡成沃野(2)

2014/1/10 17:35:18 點擊數: 【字體:

  在查看新鄭簡介的時候,我們看到了與關中平原相似的地形地勢:“新鄭地勢西高東低,中部高,南北低。”其實不僅新鄭,鄭州地區的地勢也如此,整個中國的地勢也大抵如此。而在鄭韓故地,人們很早就開始利用這一地形特點。在胡莊韓王陵的南邊,南水北調工程還遭遇了唐戶遺址,考古工作者在那里發現了一個排水系統,巧妙地利用了自然地勢,那可是八九千年前的東西!

  當然,那個排水系統規模不大,只需按照經驗挖掘就行,到了鄭國時期,人們已逐漸掌握了測量技術,可以在面積廣闊的土地上興建排水灌溉系統。鄭國子產率先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買賣,按畝征稅,正式宣告“井田制”的終結。子產進行的政治改革,叫做“作封洫”,這個詞的一個含義,就是打破井田限制,在田野中因地勢開挖溝渠,使澇能排水,旱能灌溉。

  “作封洫”影響巨大,在當時堪稱一場農業大變革,鄭國的水利事業,當因此蓬勃興起,新技術新工具應社會需要不斷出現,著名的灌溉機械桔槔就是一例。桔槔結構簡單:豎立的架子上加一根細長的杠桿,架子作為支點,杠桿末端懸掛一個重物,前段懸掛水桶。水桶打滿水后,由于杠桿末端的重力作用,能輕易把水提至水渠中。這種原始的汲水機械巧妙實用,在上個世紀前半葉,新鄭農民仍在使用,俗名為“窩桿”。據說這個機械的發明者,是與子產同時而稍晚的鄧析。鄧析擅長法律論辯,被稱為中國訟師鼻祖,此人年輕時就“好為智巧”,十分聰明。當時農民灌溉,以甕從井中取水,倒入水渠或直接澆灌,效率低下。經長期觀察思考,鄧析發明了桔槔,使灌溉效率大為提高,過去五個農民一天僅能澆一畦地,使用桔槔,一天可澆百畦地。

  根據史書記載,鄧析路過衛國、子貢南游楚國時,都曾教農民使用這種機械。子貢南游楚國,見一老人抱甕入井出灌,上前說道:“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見功多,夫子不欲乎?”老人“仰而視之曰:‘奈何?’”子貢說:“鑿木為機,后重前輕,挈水若抽,數如沃湯,其名為槔。”可見,這種機械在當時逐漸推廣開來。聯系子產“作封洫”的改革,不難看出,這種汲水工具,當是作為自流灌溉水渠的配套設置使用。

  韓國時期的水利工程和水利技術難以查考,但卻出了個著名的水工“鄭國”,從他設計、興建鄭國渠所表現出來的技術水準,可以推知當時韓國水利事業的發達程度。以今天的眼光看,鄭國渠工程之浩大、測量之精準、設計之合理、渠首建造之巧妙,仍稱巧奪天工。

  在西高東低的鄭韓地面上,人們探索了不知幾百幾千年,在豐富的農業實踐中,經驗一點點累積,智慧一點點匯聚,水利知識和技術漸成蔚然大觀,而鄭國,正是這塊土地水利智慧的集大成者。

  但鄭國是韓國人,他為何替秦人設計、興修實效非凡的水利工程?當時國家民族的觀念尚未形成,各國人才流動十分頻繁,一般來說,韓國人去秦國發展也很正常,就像現如今很多人去美國一樣。但鄭國卻有著不同的背景,他是一位間諜,是接受韓桓惠王指令前去秦國的,他的任務,不是收集情報,也不是暗殺破壞,韓王給他的使命,就是去興建這條后世赫赫有名的水利工程。

  韓王瘋了?為何派間諜去幫助秦國,令秦國更加強大?這個韓王,就是長眠在胡莊大墓中的桓惠王,他當初是怎么想的呢?

  桓惠王緣何派間諜?

  桓惠王是位不幸的國王,他生前有太多的麻煩和無奈。

  韓國前期,昭侯重用申不害變法,使國力一度強盛,但申不害的“術治”,并沒有為韓國打下長期發展的基礎。后來歷代韓國國君多平庸之輩,不能變革圖強,國力日漸衰弱。而在列強爭雄的戰國時代,韓國的地理位置可說非常不好。由于地處中原,韓國被魏、楚和秦等強國包圍,強大的時候也幾乎沒有發展空間,一旦衰弱,卻因身處四戰之地,不得不一次次卷入戰爭,“春秋戰爭之多者莫如鄭,戰國戰爭之多者莫如韓”。不是鄭韓好戰,而是其地理位置使然。若干年后,劉邦在楚漢之爭中勝出,帶著人馬屯扎在洛陽,他的手下基本都是山東(崤山以東)人,都認為應該定都洛陽,只有一個叫劉敬的人建議定都關中。在歷史的這個緊要關頭,昔日的韓國人張良一番話定了大局,讓劉邦“即日起駕,西都關中”。張良的話主要意思:洛陽容易四面受敵,“非用武之國也”;而關中“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這是后話不提。個人認為,洛陽人不要埋怨張良,作為一個韓國人,他深知身處四戰之地的苦楚。

  歷史上,申不害的“術治”如過眼煙云,而商鞅的“法治”卻取得了堅如磐石的效果,為秦國奠定強大的根基。后來歷代國君堅守法治,選賢任能,使秦國逐漸成為最強大的國家。他們向東稱霸,愈來愈衰弱的近鄰韓國,不幸首當其沖,成為最佳攻擊目標。

  秦國東侵戰爭的慘烈,我們無法感同身受,但史書上一系列數字,令人震撼,慘不忍睹:

  前317年,秦敗韓師于修魚,斬首八萬級;

  前314年被秦敗于岸門,韓太子倉入質于秦以和;

  前308年~307年,秦將甘茂破韓國宜陽,斬首六萬;

  前293年,韓、魏伐秦。秦白起擊敗魏、韓,斬首二十四萬級,拔五城;

  前291年,秦伐韓,拔宛;前290年,韓入武遂地二百里于秦;

  前275年,秦穰侯伐魏。韓軍救魏,穰侯大破之,斬首四萬;

  前264年,秦伐韓,拔九城,斬首五萬;

  前262年,秦伐韓,拔野王。上黨路絕,韓獻上黨與趙;

  前256年,秦伐韓,取陽城、負黍,斬首四萬;

  前254年,韓王入朝于秦;前249年,秦伐韓,取成皋、滎陽,設三川郡。

  從這些數字看,大約每十年,就有五萬左右的韓國將士被秦軍斬首,可謂尸橫遍野,景象凄慘。為了茍延殘喘,韓王想盡了辦法:或令太子去秦國做人質;或親自去朝見秦王,或將無路連接的上黨獻給趙國

  (此舉引發秦趙長平之戰,戰敗的趙卒數十萬被坑殺,秦軍趁勢保衛邯鄲,引出信陵君“竊符救趙”故事)。但這種種辦法,都無法阻擋秦國東進的步伐。

  公元前249年,也就是桓惠王出任韓王24年的時候,秦人占領成皋、滎陽,韓國都城新鄭頓時處于秦國直接威脅之下。3年后,“韓使水工鄭國為間于秦”,建議并幫助秦國興修大型水利工程。

  在焦急無奈的桓惠王看來,這大概是唯一可行的辦法了。水利工程往往耗費巨大,即便今天也是如此。桓惠王的如意算盤是借此“疲秦”,使之“無暇東征”,韓國因此獲得喘息之機。

  鄭國是極為杰出的“水工”,而當時秦國的關中平原還沒有大型水利工程,桓惠王相信并期待秦國人接受鄭國。

  這一年,是秦王嬴政元年,新任秦王只有13歲,大權掌握在呂不韋手中。呂不韋是位杰出的政治家,同時正迫切期待建功立業,取得政績,證明自己,當年就接受了鄭國的建議,開始興建大型水渠。

  疲秦之計變強秦之策

  鄭國完成了間諜使命,但桓惠王的如意算盤卻完全打錯。

  完工后的鄭國渠給秦國帶來了無盡的好處。此渠所引水源,為泥沙含量極高的涇水,“涇水一石,其泥數斗”,既能灌溉,又能淤肥土地,灌區一般土地更加肥沃,鹽堿地也成為良田。旱災頻仍的秦川,憑借此渠“為沃野,無兇年”,每畝地的收獲達到“一鐘”。“一鐘”折合六石四斗,而當時黃河中游的畝產,一般為一石半。于是,灌區成為秦國的糧倉,在秦國并吞六國、一統天下的過程中,鄭國渠居功至偉,司馬遷、班固都寫道:“渠就……秦以富強,卒并諸侯。”

  如果地下有知,長眠在胡莊大墓下的桓惠王當苦笑千年:歷史太吊詭了!他試圖削弱秦國的勢力,反而使秦國更加強大,他死后九年,秦國就滅了韓國,并很快蕩平諸侯,一統天下。或許他本來就是飲鴆止渴,明知有毒,卻只希望茍延殘喘?

  鄭國渠的歷史意義不止如此。這條渠首開引涇灌溉之先河,對后世產生深遠的影響,此后歷代都沿著鄭國的足跡,在關中平原興修水利設施,漢代白公渠、唐代三白渠,宋代豐利渠、元代王御史渠、明代廣惠渠和通濟渠、清代的龍洞渠等歷代水渠,都借鑒了鄭國渠。而漢唐兩大帝國的都城長安,就位于因鄭國渠而繁榮富庶的關中平原上,兩大帝國都受益于韓國人鄭國,漢代民謠唱道:“田於何所?池陽、谷口。鄭國在前,白渠起后。舉鍤為云,決渠為雨。涇水一石,其泥數斗,且溉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大河網-大河報 2008年12月01日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