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法家人物,思想各有獨特之處,李悝重農務實;商鞅重法治,獎勵耕戰;申不害注重術治;慎到則尚法重勢。韓非察天下興亡之得失,將法術勢等諸多學說融于一體,使法家成洋洋大觀。而其主導是源自商鞅的法制,商鞅在秦國的變法,“人亡而政不息”,因此韓非更多借鑒了商鞅的法制思想。
韓非的書中,很多觀點被后世君王采納,對中國古代中央集權的政治體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要,四方來效。”韓非主張,國家的大權,要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君主必須有權有勢,才能治理天下。為此,君主應該使用各種手段清除世襲貴族,“散其黨”“奪其輔”;同時,選拔從一線脫穎而出的人才,“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于卒伍”。“時移事易,變法宜矣”,韓非要求“廢先王之教”,而實行變革,“以法為教”。他強調制定了“法”,就要嚴格執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法不阿貴”,“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從韓非的行文看,很多話都是說給韓國國王聽的。“國無常強,無常弱。”堅決依法辦事,國家就強盛;不堅持依法治理,國家必然衰亡。看一下今天所有衰亡了的國家,他們的官員都在忙于應付混亂而不是致力于建立秩序。國家已經很衰弱了,還不加強法制而在那里鉆空子謀私利,這是背著干柴去救火,國家只會更加衰弱下去!
韓非認為,就(韓國)現在來說,只要去除各種圖謀私利的“潛規則”,建立法制體系,并堅決推行全國,就能使“民安而國治,兵強而敵弱”。
可惜,這些韓王都看不懂,韓非受到的冷遇,彰顯了韓國衰敗乃至滅亡的內在原因。但在陌生的秦國,有一個人讀懂了韓非,那就是秦王嬴政。公元前233年,也就是韓王安六年,秦王政十四年,韓非的著述傳播到秦國,讀到《孤憤》、《五蠹》等書,嬴政拍案感慨:“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當時韓非的同學李斯正好站在一旁,脫口道:這是韓非所著的書啊!于是,嬴政點一支10萬人的大軍,“急攻韓”,不為攻城略地,只為得到韓非。古今中外軍事史上,為得到一個人才而派遣大軍發動大戰的,大概僅此一例。
10萬秦軍洶洶而來,韓王安驚慌失措,但得知此次秦軍的目標只為韓非,他有些不明所以,但同時大大地松了一口氣,在他看來,韓非是無足輕重的,于是“乃遣非使秦”。
西入秦國的韓非,命運又當如何呢?
兩千多年前,當韓國派水工鄭國到秦國做間諜的時候,身為王族、深愛韓國宗廟社稷的韓非,見韓國日漸衰弱,多次上書進諫,但均未得到重用。為此,韓非蹉跎歲月,憂憤不已,在他的嘆息聲中,韓國也一步步走向窮途末路。圖為位于韓國宗廟遺址內的新鄭博物館。□首席記者姚偉文圖【原標題:"韓王陵沉積戰國煙塵"系列之四 兩位大法家遭際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