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結構時代特點強。此殿雖然幾經修葺,但其斗拱比例、梁架結構以及石柱及墻的石護腳等主要構件和特征,仍保持北宋時期的面貌。該殿較北宋著名建筑學家李誡編修的建筑專著《營造法式》僅晚二十五年,所以,殿宇的許多構件及工程做法乃至石雕花紋,都為這部歷史建筑名著提供了實物例證。此大殿的建筑樣式,在中國古代建筑中,稱為曹殿或九脊殿(明清稱歇山式),平面近方形,整個殿房設八角石柱十六根,包括十二根雕花檐柱和殿內的四根金柱(即俗話說的前后各兩根明柱)。金柱間有石雕佛臺一座,臺上置木制佛龕,龕內正中供初祖達摩脫紗像,其左右兩側分別供二祖慧可、三祖僧燦、四祖道信、五祖弘忍脫紗塑像。殿內兩山壁繪有菩提達摩后至三十五代的祖師畫像,均線條清晰,形象古樸。
建筑裝飾、繪畫浮雕藝術價值極高。特別是在殿宇的檐柱、內柱、內外群肩石及佛臺四周都有精致的浮雕,這些浮雕皆為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建殿時所刻。檐柱呈八角形,在殿內外只能看到三面。殿的南門外東西兩側的檐柱,其正面雕舞樂圖,樂伎分別演奏拍板、琵琶等樂器,姿態各異,形象優美;其側面雕纏枝牡丹和人頭鳥身的美音鳥及童子戲蓮圖。其他檐柱則雕海石榴花、寶相花、牡丹花及卷草紋,各種花的枝葉交錯,纏枝而上,間或有人物與飛鳥,畫面靜中有動,蘊含蒸蒸日上的意境。殿內金柱正面均雕天王像,天王披甲戴盔,或持寶劍,或持金剛杵,目光炯炯,威風凜凜。殿南邊兩金柱,在天王像上方刻龍駕祥云,殿北邊二金柱,在天王像上方刻美音鳥。此四根金柱背面分別雕雙鳳和龍云,龍鳳的一鱗一爪、一須一翎都雕刻得細致入微。在大殿東、西、北三面墻壁的群肩石上,內壁多雕人物,如羅漢觀海、騎鹿仙人、海游武士、官宦朝拜等,間或有建筑及魚龍圖案;外壁多為動物,如麒麟、山羊、龍、蛇、蟾蜍、龜及海螺等。其中,殿內北壁東西兩側的官宦朝拜圖,各寬50厘米,長255厘米。一官雙手捧朝笏,舉止審慎,稍后兩侍者侍立,反映了在君王面前達官貴人和侍者不同的心理狀態,主人前后有兩護法神手持法器保駕護衛,以示威嚴,形象極為生動。
所有這些浮雕均以海浪為背景,氣勢磅礴,意境深遠。大殿佛臺須彌座束腰部分的石雕,長達580厘米,寬僅14厘米,雕有獅子滾繡球和卷草圖案,獅子口銜繡球、飄帶,在海浪般的卷草中跳躍。總之,初祖庵大殿的浮雕,刀法粗獷豪放,古拙勁健,刻工精湛,畫面構圖巧妙,樸實壯麗,意境深遠,使得初祖庵這座佛門大殿,好像建在洶涌澎湃的海洋之上,又像漂泊在茫茫無際的萬頃碧波之中,堪稱古代浮雕藝術瑰寶。
。保梗叮赌辏保痹拢玻叭眨倭炙鲁踝驸直粐鴦赵汗紴槿珖攸c文物保護單位。
如果說嵩山古代建筑群猶如嵩山夜空的燦爛群星,那么,初祖庵大殿就是這群星中的“北斗”,閃耀著特別璀璨的光芒,因為,無論是建筑歷史、建筑結構、時代特征及石雕裝飾藝術,都為中原木石結構建筑之冠。本期,就請讀者走進少林寺初祖庵,領略這座“中原古殿宇之冠”杰出的建筑藝術。(王雪寶)【原標題:初祖庵大殿的建筑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