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劇團河南小皇后豫劇團團長王紅麗,近20年來始終堅持藝術面向基層、面向群眾,帶領劇團在市場競爭大潮中闖出了廣闊舞臺。9月11日,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主辦的王紅麗表演藝術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行,文化部副部長、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王文章出席會議并講話。
河南省文化廳廳長楊麗萍,中國劇協分黨組書記季國平,戲曲研究界泰斗劉厚生、郭漢城及曲潤海、仲呈祥、龔和德、毛時安、柳建偉等近40位戲曲、影視界專家出席了研討會。
王文章肯定了王紅麗舞臺藝術創作成績,指出她是當代德藝雙馨、以向人民群眾奉獻最美好的舞臺演出而贏得人們尊重的藝術家,她開拓了一條民營院團發展道路,其20多年舞臺藝術實踐值得研究和總結。
王文章指出,王紅麗走出了一條和國有院團不同的自我發展道路。藝術家自主辦團、自主決策、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這條路越走越寬。我們只有在辦好國有藝術院團的同時,扶持加快民營院團發展,才能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舞臺欣賞的要求。現在民營院團數量不小,但成績顯著的還不太多,王紅麗的小皇后豫劇團具有示范、啟示意義。她為群眾奉獻了一流的戲曲表演藝術,把心奉獻給了觀眾,也因此得到觀眾的歡迎。地方戲曲的振興,需要有這樣一批中青年演員。
專家們認為,王紅麗出身梨園世家,很早就嶄露頭角,她曾向很多豫劇名家學過戲,但并沒有受流派的限制,而是集眾家唱腔之長,形成了自己鮮明的藝術特色。尤其是她的唱腔既尊重傳統又發揮自己的聲腔特色,既不拘泥于傳統又不脫離豫劇唱腔的本體,深受群眾的喜愛,已經成長為當代豫劇藝術的代表人物之一。
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曲梅花獎“二度梅”獲得者王紅麗,于1993年創辦了河南小皇后豫劇團,近20年里在全國巡回演出7000多場,觀眾達3000多萬人次,被中宣部、文化部授予“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工作特別貢獻獎”。從藝30多年來,她在繼承傳統劇目演出的同時,注重新劇目的創演,帶領劇團排演并主演了《風雨行宮》、《美女涅槃記》等劇,其中《鍘刀下的紅梅》曾獲中宣部第九屆“五個一工程”獎。
專家呼吁:戲曲界應多些“小皇后”
9月11日,由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主辦的“當代戲曲表演藝術家系列研究工程——王紅麗表演藝術學術研討會”在中國藝術研究院舉行。這標志著該研究工程有了豫劇表演藝術家的身影。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當代戲曲表演藝術家系列研究工程”已經開始數年,納入研究范圍的都是全國各劇種的代表性人物。此次研討會吸引了首都文化界、戲曲界、影視界的眾多領導和專家。
文化部相關負責人表示,王紅麗作為豫劇代表性人物之一,全國首位省級民營劇團的團長,其本身的表演藝術成就、舞臺劇目生產、劇團演出實踐等方面都值得研究總結。她的唱腔既尊重傳統又有自己的聲腔特色,既不拘泥于傳統又不脫離豫劇唱腔的本體,深受群眾喜愛。王紅麗33歲就獲得了中國戲劇“二度梅”稱號,是豫劇表演藝術家中的首例,她已經成為以現實主義表演為特色的優秀豫劇表演藝術家。
與會專家還表示,小皇后豫劇團作為自我經營、自負盈虧的民營劇團,在繁忙的演出中堅持劇目創作,20年扎根農村演出7000多場,推出的《鍘刀下的紅梅》等優秀劇目不僅成為王紅麗的代表性作品,也成為小皇后豫劇團作為全國民營劇團一面旗幟的立身之本。小皇后豫劇團的成功經驗值得向全國民營劇團推廣,希望全國戲曲界多些“小皇后”。【原標題:豫劇名家王紅麗表演藝術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