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鄭州 >> 文化遺產 >> 文遺學術專欄 >> 瀏覽鄭州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嫘祖發明蠶絲織品的歷史貢獻

2013/5/9 10:05:05 點擊數: 【字體:


    相傳太古時期,人們冬天穿著用動物的毛皮做成的皮衣抵御嚴寒,夏天穿著用葛、麻等植物纖維做成的單衣遮蔽身體。后來,黃帝之妃嫘祖教民養殖桑蠶,發明蠶絲紡織技術,開創了人類歷史上用絹帛(俗稱絲綢)做衣服的新時代。從世界范圍來看,她的這項偉大發明,是人類服飾業的巨大進步,因而可以說她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光榮與驕傲。作為我國歷史上最早最偉大的女性,嫘祖完全可以稱得上是中華民族之母①。

  在我國古代,蠶所吐之絲叫純,細絲叫緬,絲頭叫緒。用蠶絲織成的絲織品通稱為帛或繒。帛有生熟之分,生帛或被稱為縞、素、綃、絹等,熟帛稱為練。帛在施以染色或刺繡等加工工藝之后,故而衍生出許許多多的名稱,計有錦、緞、綢(紬)、綾等。不僅如此,由于它在制作方面精細程度的差異,又有不少新的名稱。其中蜀錦被稱為紌,白色細絹叫紈,下等的絲叫紇,粗絲織成的帛叫綀,細密的繒帛叫綮。在絲織品中,“織彩為文(即花紋)曰錦,織素為文曰綺”。古文獻中這些用來形容蠶絲及其織物的各種不同的名詞,都是因為古人對它的無限熱愛才對它不厭其煩地進行分類取名而造成的。從這一點上看,嫘祖的發明不僅裝飾了人們的服飾,為人們平淡的日常生活增添了美好的色彩,而且也豐富了漢語語言的詞匯。

  一.古代衣服面料綜述

  在嫘祖發明蠶絲紡織技術之后,古代的人們用來制作衣服的面料,除動物、植物之外,又增添了一種新的品種,即動物的分泌物——蠶絲。具體來講,大致有如下幾種:

  (一)蠶絲

  據蔣猷龍先生的研究,有桑、柘、柞等三種樹木的樹葉,可以用來作為蠶的食物,因而蠶絲也就相應地分為三種②。

  1.桑蠶絲

  桑樹又稱“美桑”和“帝女桑”。《廣異記》云:“南方赤帝女學道得仙,居南陽愕山之桑樹上,……(赤帝)以火焚之,女即升天,因名帝女桑。”在這一傳說里,出自方雷氏部落的西陵之女嫘祖③,被附會為赤帝(即炎帝)之女,同時又被神化為居住在桑樹上的仙女,其實是被奉為蠶神罷了。這顯然是嫘祖發明養蠶抽絲絹帛的故事的另一版本。

  西周至春秋時期的詩歌總集《詩經》里,記載著女奴隸們采桑飼蠶,抽絲后織成絲綢,為貴族子弟做衣裳的勞動場景。如《七月》云:“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

  2.柞蠶絲

  《尚書·禹貢》記載青州出產“檿絲”,《詩經·大雅·皇矣》有“其檿其柘”,《管子·地員》有“其檿其桑,其柘其櫟”。對于檿這種樹木,自北宋以來,歷經許多專家學者研究,已經有了一個較為明確的結論。李長傅《禹貢釋地》說:“檿即柞樹,檿絲即柞蠶絲,今山東昌色、濰坊一帶為我國主要柞蠶基地之一。”④ 《太平御覽》八五二引《廣志》云:“有柞蠶,食柞葉,可以為綿。”

  3.柘蠶絲

  柘又名柘桑,柘刺。上引《詩經》與《管子》例句中,柘與樹葉作為蠶食的桑、檿(柞)相提并論,可見其為同一性質的樹種。它普遍種植于四川、云南、江、浙一帶,其樹葉可飼養蠶。《唐書·南蠻傳》:“自曲靖州至滇池,食蠶以柘,蠶生閱二旬而繭,絹帛兼精致。”

  (二)麻纖維

  麻可分為大麻與紵麻二種:

  1.大麻纖維

  大麻,又稱火麻。皮柔韌,水漚之后纖維可織布。古代被列為谷類植物,今劃歸于桑科植物。《詩經·陳風·東門之池》:“東門之池,可以漚麻。”《詩經·陳風·東門之椕》:“不績其麻,女也婆娑。”用麻織成的布有精粗之分,制作精者為貴族的朝服,如《詩經·曹風·蜉蝣》:“蜉蝣掘閱,麻衣如雪。”制作較粗者多為平民的服飾,有時被作為喪服用。后世稱平民為“布衣”,是因其常穿麻衣而得名。

  2.苧麻纖維

  苧麻又稱麻苧,文獻或稱之為紵。《詩經·陳風·東門之池》:“東門之池,可以漚紵。”高亨注認為是“麻之一種,今呼青麻”。⑤《文選》漢張平子(衡)《南都賦》云:“其原野則有桑漆麻苧。”《宋史》二八四《陳堯叟傳》云:“麻苧所種,與桑柘殊,既成宿根,旋擢新桿。俟枝葉裁茂則刈獲之,周歲之間,三收其苧。”這就是說,苧麻每年可以割獲三次,漚其莖,取其皮,織成布后可做衣服。

  (三)葛纖維

  葛為多年生植物,其莖的纖維可用來制造葛布。《詩經·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莫莫。是刈是濩,為絺為绤,服之無斁。”依據高亨《詩經今注》的解釋,這是說將葛藤浸泡于水中漚腐,它的葉子很茂盛。然后再把它割了煮了,用葛皮的纖維織成細葛布與粗葛布,穿在身上也不厭惡。

  葛布又稱夏布,《越絕書八》:“句踐罷吳種葛,使越女織治葛布,獻于吳王夫差。”葛通褐,《谷梁傳》昭公八年:“以葛覆質以為囗。”注曰:“葛或為褐。”《詩經·豳風·七月》云:“無衣無褐,何以卒歲?”

  葛布又稱為葛越,《尚書禹貢》:“島夷卉服”,漢孔安國傳:“南海島夷,草服葛越。”疏:“葛越,南方布名,用葛為之。”葛絺為精細的葛布。《莊子·讓王》:“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葛布還可以做鞋,《詩經·魏風·葛屨》:“糾糾屨,可以履霜。”毛傳:“夏葛屨,冬皮屨,葛屨非所以履霜。”鄭箋:“葛屨賤,皮屨貴,魏俗,至冬猶謂葛屨可以履霜,利其賤也。”

  (四)扶桑樹樹皮纖維

  扶桑樹的枝干可剝制纖維作為衣料。《梁書·諸夷傳》:記載扶桑國時說“扶桑葉似桐,而初生如筍,國人食之,實如梨而赤,績其皮為布以為衣,亦以為錦。(扶桑國)作板屋,無城廓,有文字,以扶桑皮為紙。”據中外專家論證,扶桑木其實就是墨西哥人所說的“龍舌蘭”。⑥

  (五)獸皮

  按照古代服飾發展演變的規律,人們在學會用植物纖維制衣之前,早已經開始用獸皮制作衣服。人們最早狩獵時將動物的肉吃掉以后,必然會將動物的毛皮制作衣服,用來保暖身體度過嚴寒的冬天。那時的人們夏天可能不穿衣服,只有冬天穿皮衣。到了后來,人們夏天開始穿麻衣、絲衣,冬天穿皮襖。如前引《莊子》云: “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

  據文獻記載,當時用沒有脫毛的獸皮制成的衣物被稱為裘,其種類計有虎裘、豹裘、狐裘、羔(羊)裘、熊裘、羆裘等。在西周時期的銅器銘文中,不乏有用動物皮革制作皮衣的記載。譬如上海博物館所藏的攸戒鼎銘文,就記錄著周王賞賜給大臣的物品中有“虎裘”和 “豹裘”;《詩經·豳風·七月》:“一之日于貉,取彼狐貍,為公子裘。”這句詩是說男性奴隸前去打獵,之后用狐貍皮為貴族子弟做裘皮衣服;《詩經·檜風· 羔裘》:“羔裘逍遙,狐裘以朝。”這是一個被拋棄的貴族婦女思念丈夫,并希望其回心轉意的作品,其中的“羔裘”乃婦女所穿,而“狐裘”則是其做官的丈夫所穿的衣服。除此之外,文獻記載還有“虎賁”,金文中有“鹿賁”,這些都是用動物的毛皮制作的所謂“蔽膝”——一種遮擋下半身的圍裙。

  二.蠶絲衣料備受推崇

  自從嫘祖發明以蠶絲作為衣服面料的那一天開始,蠶絲織品便以其在太陽下閃光發亮而雍容華貴的外表與柔軟細膩的觸覺感受,而登上衣料家族的最高寶座,并且其高貴的地位十分穩固,向來沒有被任何其它織物所替代。

  由蠶絲絹帛而做成的服裝深受人們喜愛,如果不是較為隆重的場合不得輕易穿著。因為祭祀祖先和神靈并向他們祈求保佑,是古代人們生活中非常神圣的大事,所以在春秋時期,蠶絲織成的綢緞大多被做成貴族祭祀時所穿的服裝,如《禮記·月令》:“中春,詔后帥內命婦始蠶于北郊,以為祭服。”這種祭祀的服裝華麗、明亮而莊重,故而《禮記·中庸》云:“齊明盛服,以承祭祀。”

  縱觀古代文獻,凡是贊美貴族服飾華麗的詞句,大都用在絲綢衣物上面。《詩經·曹風·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蜉蝣之翼,采采衣服。”這里用昆蟲的羽翅來比喻貴族的衣裳,表明這種衣服輕薄而華美,因而無疑是用絲織品即絹帛制作的。《詩經·秦風·終南》:“君子止之,錦衣狐裘,……君子止之,黻衣繡裳。” 其中錦是指用彩色經緯絲織成各種圖案花紋的絲織品,“黻”指黑白相間的花紋,“繡”指五色俱備的花紋,“黻衣繡裳”亦應為絲綢制品做成的衣服。

  《詩經·小雅·大東》:“東人之子,職勞不來;西人之子,粲粲衣服。舟人之子,熊羆是裘;私人之子,百僚是試。”其中的來字讀為賚,訓為賞賜。舟人即疇人,指做官的人。東人指殷商后裔,即貧苦的人,西人主要指處于西方的周王朝內以姬姓為首的奴隸主貴族。唯有貴族才得以穿著的“粲粲衣服”,顯然應是絲織物品做成的衣服。人們還用絲帛類織物形容美好的事物,如錦上添花、錦衣玉食、錦繡前程等。

  豪華美麗的絹帛即綢緞類服飾,歷來被貴族所享有,而普通老百姓只能穿布衣(也就是麻衣),故而被稱為“布衣”。三國時期,諸葛亮在《出師表》就曾說過“臣本布衣”的話,意思是說自己原來是一個平民。

  三.絲綢之母嫘祖對人類的貢獻

  自黃帝之妃嫘祖發明蠶絲紡織技術以后,人們始以蠶絲織帛做衣。在以往人們用獸皮、葛、麻等制衣原料的基礎上,增添了一種新的做衣服的面料——絲綢。這種輕薄如蟬翼透風涼爽的絲織衣物,讓古人在穿著方面多了一種上好的選擇,同時也激起了人們對美好衣服的追求和向往。不可否認,蠶絲絹帛畢竟產量太小,難以滿足廣大平民的需求,因此在當時唯有如黃帝、炎帝、共工一類軍事民主制時期的古代君主及其僚屬們,才能享用絲織品做成的衣物。但不管怎么說,蠶絲紡織技術的發明終究是時代的一種進步,無疑是人類服飾史上的一個劃時代的里程碑。數千年之后,中國的絲綢傳向整個世界,為世界人民所青睞,成為中國與世界諸國進行貿易中最具特色的標志性貨物。正是著名的絲綢之路,使中國得以聞名于天下,而這一切都要歸功于中國古代一位偉大的女性——黃帝之妃嫘祖。她不僅為中華民族贏得了榮譽,而且為中國人民創造了并且仍在創造著大量的財富,同時也為人類的文明進程做出了巨大貢獻。

  注 釋:

  ①  劉守華:《中華民族之母嫘祖》。中國三峽出版社,1995年。

  ②  蔣猷龍:《〈山海經〉所載桑柘資源匯考——兼考扶桑》,《絲綢史研究》1992年第4期)

  ③  《世本》云:“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氏之子,謂之嫘祖,產青陽及昌意。”又,《國語·晉語》云:“青陽,方雷氏之甥也。”

  ④  見注②。

  ⑤  高亨:《詩經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⑥  同②。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河南文化產業網 2010-01-09 作者: 王龍正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