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鄭州 >> 歷史傳說 >> 姓氏文化 >> 瀏覽鄭州

游——采用祖字命得的姓

2016/3/3 11:51:52 點擊數: 【字體:

游——采用祖字命得的姓

    宋人鄭樵《通志·氏族略》將游姓列入“以字為氏”之類,說:“游氏,姬姓,鄭穆公之子公子偃,字子游,其后以王父字為氏。”為什么說游氏是“姬姓”呢?這是因為春秋時期建都于今河南新鄭的鄭國是周朝同姓(姬姓)諸侯國,而游姓又出自鄭穆公(叫姬子蘭,公元前627年至公元前606年在位)之子偃,所以說游姓出自姬姓。那么,偃(即子游)的后代又是誰開始“以王父字為氏”的呢?據《古今姓氏書辨證》記載,子游的兒子叫公孫蠆,字子蟜,他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眅,字子明,鄭簡公時任大夫;二兒子叫吉,字太叔,號子太叔,任鄭國正卿,是繼名相子產而執掌鄭國國政人。史書稱他們為“游眅”、“游吉”,由此可知游姓始自他二人,是他們以祖父的字命氏才有游姓的。

    春秋戰國時期,游氏主要是在其發祥地河南境內發展繁衍,如游眅有個兒子叫游楚,字子南,在鄭國任大夫;游吉之子游速、游楚之子游印,均在東周(都今河南洛陽)做官。秦漢以后,游氏著望于河北廣平郡(治所在今河北雞澤縣東南),與宋、焦、談,并稱廣平四大姓,直至隋唐時期,這里一直是游氏的繁衍中心。此期的游姓名人,大都出自廣平游氏家族,例如,晉代有游畼,受招歸驃騎大將軍王俊,其弟游邃,曾任昌黎太守,后仕前燕慕容廆為龍驤長史;十六國時前趙有游子遠,仕劉曜為光祿大夫,累遷儀同三司。廣平游氏主要的一支族祖是游鯶,仕后燕慕容熙,為樂浪太守,其子游幼,仕慕容跋,為廣平太守。游幼之子游明根,字志遠,北魏孝文帝時歷儀部尚書,遷大鴻臚卿,賜爵新泰侯,任官50多年,外身以仁和,接物以禮讓,受到時人的稱贊。游明根之子游肇,字伯始,北魏明帝時累遷尚書右仆射,外寬內剛,善《周易》、《毛詩》,尤精三禮;其孫游祥,北魏明帝時領尚書郎中,封高邑縣侯;其玄孫游元,隋煬帝時拜朝請大夫,兼治書侍御史。游明根有個族兄叫游雅,字伯度,仕北魏,初為中書博士,曾參與律令的改制,累官東雍州刺史;甚有惠政。他的從祖弟游奇,北魏時任梁州刺吏;奇6代孫騫,為駕部郎中。隋朝,游氏稱盛于揚州廣陵(今江蘇揚州市),與戴、商、盛,同為廣陵四大姓。唐代以后,由于官職調遷、戰亂等原因,游氏部分人西遷至山西、陜西,東遷至山東,而主要的則是向江南遷徙。遷往陜西的,在馮翊(今陜西大荔)形成望族。南遷的主要地區是福建和江西,其次為湖北、安徽、四川;其中江西游氏,系由河南汝南遷去。至明清時期,上屬地區的許多地方都有有游姓人居住,其在福建境內者,主要分布于今建甌、建陽、邵武、莆田、上杭、沙縣、崇安、南平、霞浦,有一部分人又西遷至廣東;其在江西境內者,主要分布于今南豐、高安、豐城、德化、婺源、上饒等地。清朝干隆六年(1741年),福建漳州人游文昌入墾臺北,為游氏入臺之始。此后,閩、粵、臺游氏又有不少人徙居海外。

    宋、明兩代,游姓有不少人被正史單獨立傳,其中最著名的是北宋學者游酢、南宋淳佑年間官至丞相兼樞密使的南充(今屬四川)人游似。游酢,字定夫,建州建陽(今屬福建)人,歷官監察御史、知漢陽軍及和、舒、濠等州。他師事程顥、程頤兄弟。據說他和楊時初次去拜謁程頤時,程頤瞑目而坐,他們一直侍立不去,待天晚出門時,門外雪深三尺,由于精誠所致,得到了程頤的真傳。他與楊時、呂大臨、謝良佐并稱程門四大弟子。著作有《易說》、《中庸義》、《論語孟子雜解》等。因此,福建游氏以“立雪”號。游氏的堂號還有“盛蘭”、“東興”。

    在近現代史上,游姓人物既有政績較突出的官吏,又有著名的學者,還有為革命事業犧牲的烈士。例如:游百川(?——1883),山東濱州人,同治進士,授編修,后遷御史,曾力諫慈禧、同治緩修圓明園,以敢諫而名動朝野。1879年后,歷任湖南衡永郴桂道、四川按察使、順天府尹等職。1881年,黃河在山東、河南決口,他前往治理,分水入海,頗獲好評。游國恩(1899——1978)。江西臨川人,1920年考入北京大學學習古典文學,1929年至1936年在武漢大學、山東大學任講師及教授,后又任華中大學教授。建國后,任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中文系副主任等職,是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曾主編《中國文學史》。其主要著作有《楚辭概論》、《楚辭長編》、《楚辭論文集》等。游壽(1894——1911),廣東南海人,少年時痛恨清政府腐敗,立志革命,受到孫中山的賞識。曾參加鎮南關(今友誼關)起義、欽廉上思起義。1911年4月27日參加廣州起義(黃花崗之役),在攻打兩廣督署的槍戰中犧牲,葬于廣州黃花崗,為七十二烈士之一。游步仁(?——1927),湖南寶慶(今邵陽)人,早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為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生。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次年參加南昌起義,任第十一軍二十五師參謀處長,后隨軍南下,在戰斗中負重傷,于福建平和犧牲。游瑞軒(1901——1934年),湖南澧州(今澧縣)人,曾參加北伐戰爭。1928年1月參加湖南起義,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任紅四軍四縱隊參謀長,閩西新十二軍軍長兼第三十四師師長,福建省蘇維埃政府執行委員、軍事部部長,紅十九軍軍長,福建軍區參謀長。1934年冬在江西瑞金犧牲。

    游姓在當今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華姓氏中,名列第166位,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064%,分布較廣,以貴州、四川、湖北居多,這三省游姓約占全國漢族游姓的53%;在臺灣為第43大姓。日本侵占臺灣期間,臺灣游姓曾被迫使用日本姓“游佐”,直到1945年臺灣光復后,才奉命恢復原來的姓氏。此外,日本侵占臺灣期間,臺灣土著曾有使用安川、西田等日本姓者,1945年臺灣光復后,奉命改姓,重新選用游姓。作者:謝鈞祥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杜——始于釀酒鼻祖的姓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