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幕 《斗笠縣令》見真淳 華麗轉身奏新韻
豫劇舞臺刮新風
這是一出雅致的豫劇。
舞臺上修竹蒼翠,與“斗笠縣令”曹瑾的命運和情感相依相隨,同喜同悲;欽差宣讀圣旨后,“斗笠縣令”出場——“連年大旱,百姓無糧,讓號冤案……”韻味醇厚的唱腔與“交響化”、“歌劇化”的音樂元素相融合;舞美吸納了舞劇元素,雅致、清麗,豐富了視覺,燈光營造出濃郁的詩情畫意,俏麗活潑的泰雅裝令人眼前一亮。古老豫劇在保持地域特色的同時變得時尚、動感,更符合當代舞臺藝術的審美趨勢,一下子拉近了與年輕觀眾的距離。
這是一個“脫胎換骨”的縣令。
《斗笠縣令》脫胎于鄭州市豫劇院2003年創作的《曹公外傳》,講述清道光年間河南懷慶人曹謹由福建閩縣調任臺灣省鳳山縣令,赴任后勤政愛民,造福當地百姓,寧可丟“烏紗帽”也要為當地修壩引水的感人故事。原劇由鄭州市豫劇院演員劉昌東和臺灣“豫劇皇后”王海玲擔綱主演,曾經從臺北一直演到新竹,一連10場,觀眾場場爆滿,當地人稱之為“寶島走透透”,一時傳為佳話。重新改編推出是在兩岸合演版本的基礎上,將原劇回爐打造的結果。
劇作雖然表現的是距今100多年前的歷史人物,但它以現代人的視角和當代人的情懷,通過對曹謹這個藝術人物的塑造,表現了一種聯結兩岸、貫通古今的“親民”情懷,呼喚與當今社會所倡導的“執政為民”一脈相承的民本思想和責任意識。
該劇接連在國內多個城市演出,作為鄭州市的又一臺文藝精品劇目,引發不俗反響。人們伸著大拇指,稱贊這臺戲立意高遠,以當代人的視角,塑造了一位始終把百姓疾苦放在心上、極具悲憫情懷的中原士大夫形象,從而弘揚“當官為民”這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順應群眾的心理期盼。
現代轉型高起點
2011年10月27日,重慶,第十二屆中國戲劇節演出正酣。當晚7點多鐘,淅淅瀝瀝下了一天的雨絲毫沒有停下來的意思,反而越下越大。雨水并沒有澆滅戲迷的熱情,在巴渝劇場門口,人們簇擁著進場,臉上寫滿期待的神情。舞臺上,豫劇《斗笠縣令》精彩頻出,臺下,座無虛席,觀眾連連叫好。當“為官是當一天少一天,幫老百姓辦事是做一件多一件”的唱詞響起,人們情不自禁流下了熱淚。走出劇場,戲迷還念念不忘,稱贊豫劇好看、好聽,又具有現實意義,可謂樸素真誠,貫通古今,演到了老百姓心坎里。
專家評價:一流的主創班子,寫意純凈的舞臺,唯美的燈光和舞姿,講究韻味的表演,讓略帶鄉土氣息的豫劇變得洋氣起來。
形式革新是大膽的嘗試,也是時代的呼喚。
豫劇從誕生之初就伴隨著改革與創新。
明末清初,開封盛行由弦索伴奏的俗曲、小令、羅戲、卷戲、女兒腔等,到乾隆年間,融入河南梆子戲,豫劇就這樣問世了。清末,在傳播過程中形成了祥符調、豫東調、豫西調、沙河調等不同的流派。上世紀30年代,豫劇五大流派逐鹿開封,形成唱腔大融合,特別是樊粹庭等知識分子參與改革,提升了豫劇藝術的內涵和品位,推動豫劇登上大雅之堂。新中國成立后,河南梆子被官方正式命名為“豫劇”,各地紛紛成立豫劇職業團體,迎來了豫劇的大繁榮時代。上世紀50年代,導演楊蘭春、作曲王基笑開辟了一條豫劇現代戲道路,創造了以《朝陽溝》為代表的反調唱法,被稱作“現代戲流派”。上世紀80年代,豫劇流派進京匯報演出,從藝術和影響力上確立了以常香玉為首的常、陳、崔、馬、閻五大旦角流派。
“黃土厚,黃土黃,黃土里長出了梆子腔。”誕生于中原大地的豫劇藝術,帶著天生的民間性格,散發著濃郁的泥土氣息。200多年來,這種鄉土味一直沒有發生變化。
歷史發展到今天,城鎮化進程日新月異,人們的文化水平、審美方式與農耕時代相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度,受電影、電視、網絡等媒介的影響,再加上觀眾對藝術形式的欣賞變得多樣化、個性化,戲曲處于受人冷落的狀態,戲曲演出自身也處于倒退狀態。近年,國家對文化產業發展政策的提出,使戲曲發展迎來春天。在這種新形勢下,反觀豫劇自身,臺詞土、唱腔固定、配器沒有吸納新的東西,這三方面決定了豫劇藝術必須改革。
進入新世紀之后,河南豫劇再現輝煌。在這股強勁的豫劇旋風里,鄭州豫劇怎么創新,怎么發展?鄭州作為省會城市,要先試先行,發揮示范作用。經過反復討論,深入思考,最終把目標定格在鄭州市豫劇院創演的豫劇《曹公外傳》上。
圍繞把這個劇目升華為具有更高藝術價值和普世審美價值的精品,并以此作為鄭州市豫劇藝術發展的新起點,鄭州市領導很快做出重組主創隊伍,對劇本刪繁就簡、去蕪存菁、改版提升的決定。
2011年7月29日,《斗笠縣令》在河南藝術中心首演。《中國戲劇》主編、戲劇評論家賡續華等到場觀看后認為,《斗笠縣令》將豫劇當代人文情懷和戲曲現代化理念作為創作起點,敏銳捕捉到了當下的時代精神和審美趨向,貼近民眾,完成了由傳統戲曲向現代戲曲的華麗轉身,是豫劇現代化美學理念的實踐,堪稱“走向現代都市的中國豫劇”。
把握契機寫傳奇
《斗笠縣令》一臺戲提升了鄭州市豫劇院的影響力。
身為老牌劇院,鄭州市豫劇院擁有雄厚實力,演出足跡遍及國內20多個省市,并多次走出國門,在國際舞臺展示豫劇的魅力。《風流才子》、《都市風鈴聲》、《老子·兒子·弦子》等優秀招牌劇目也曾屢獲大獎并深受觀眾喜愛。
這一次,他們以打造《斗笠縣令》為契機,探索如何從傳統藝術向現代藝術進行轉變,尋找隨時代變化更好適應人民群眾需求的方式。
《斗笠縣令》較之前的《曹公外傳》著力在四個方面進行藝術提升:一、簡化人物和情節,使之更為凝練集中;二、強化海峽兩岸地域民俗風情,凸顯曹謹的家國情懷;三、深化腳踏實地、勤政為民的思想主題,使之更具有時代感與當代性;四、美化舞臺呈現,使之更加簡潔、寫意和純凈;加強戲曲性的詩化品格,使之更能代表當代舞臺藝術的審美趨勢;借鑒歌劇表達手段,使聲腔和音樂更加有現代感和都市氣質;演員的表演更加講究,人物形象更有韻致。
為確保改版成功,《斗笠縣令》匯聚了全國一流的舞臺藝術家:劇作家羅懷臻、姚金成擔綱編劇,戲曲名導李利宏任導演,豫劇音樂家耿玉卿和上海戲曲音樂家汝金山分別擔任該劇的唱腔設計和作曲配器,深諳臺南風土人情的福建省舞美協會主席、廈門市臺灣藝術研究所所長黃永碤擔任舞美設計,享有“燈光詩人”之譽的我國燈光泰斗金長烈教授擔任燈光設計,中國戲曲學院教授秦文寶負責服裝設計,中國評劇院化妝造型師艾淑云擔綱化妝造型設計,陜西省歌舞劇院著名舞蹈家孫大西擔任肢體語言設計。鄭州市豫劇院主演劉昌東、馬剛良、王海生等名角傾力加盟。
劇中,主要配角海妹的衣著由原來的清朝裝改為俏麗活潑的泰雅裝。國家一級演員、梅花獎獲得者、鄭州豫劇院主演徐俊霞扮演海妹。2011年6月接演這個角色后,徐俊霞就在網上搜尋100多年前泰雅人的形貌、服飾和習俗。為了表現出沒有接受過文明教化的妙齡少女的內心世界,徐俊霞專門向專家求教,并反復琢磨,慢慢進入角色的內心。舞臺上,這個角色雖然戲份不多,卻因為演員運用了優美的肢體語言,使之脫離程式化表演的窠臼而頗具神采。
從創作排演到接踵而至的榮譽,《斗笠縣令》譜寫著傳奇:
該劇先后獲得河南省第十二屆戲劇大賽“文華大獎”,河南省第九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第二屆中國豫劇節一等獎。
2011年10月21日,作為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參演劇目,《斗笠縣令》在上海人民大舞臺為千余名觀眾精彩獻演,完成了一次中原文化與海派文化的完美對話。
2011年10月30日,第十二屆中國戲劇節落下帷幕,《斗笠縣令》不負眾望,獲得第十二屆中國戲劇節最高榮譽——優秀劇目獎,這是河南唯一獲此殊榮的劇目。主演劉昌東收獲單項獎最高榮譽——優秀表演獎。由此實現了鄭州市戲曲作品十年來在全國戲劇界最高獎項上的歷史性突破。
2013年4月11日晚,《斗笠縣令》再次在河南藝術中心大劇院上演,拉開了癸巳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中原文化活動周“優秀劇目展演活動”的大幕。感人至深的情節和韻味醇厚的唱腔,征服了海內外嘉賓的心。全國政協副主席李海峰等在中共河南省委書記郭庚茂的陪同下到場觀看,并在演出結束后,走上舞臺,與演職人員親切握手并合影留念。
尾聲
這是一個春暖花開的日子, 在4月2日閉幕的省十二屆人大二次會議上,中共河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郭庚茂,深情闡述了“一億河南人民的中國夢”。
他說,河南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河南人民以自己的勤勞智慧勇敢塑造了文明健康向上的中原人文精神,這是我們實現中國夢的寶貴精神財富。我們要進一步增強自豪感、責任感、榮譽感,著力打造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大力弘揚中原人文精神,樹立和提升河南形象,把歷史文化的精華積累轉化為加快崛起的強大力量。
十年,夢想之花盛開。
鄭州以文藝精品劇目為帶動,促進了全市文化事業發展,滿足了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普通大眾在欣賞高雅藝術的同時,陶冶情操、提高素質,盡享文化發展帶來的豐碩成果。城市文化軟實力和影響力日益提升,文化競爭力和知名度日益提高。依托文化事業、文化產業作為推進文化跨越式發展的雙輪驅動,鄭州的文化建設步入科學發展的軌道。
鄭州,留給外界的印象是越來越飽滿的驚嘆號。一個充滿活力的、能夠走向世界的鄭州,一個文化新鄭州,無愧地承擔起作為省會城市、河南窗口的重任。
2004年11月,中國古都學會宣布:鄭州被確立為中國八大古都之一。世界歷史都市聯盟的名冊上第一次有了鄭州的名字。
近年來,鄭州市委、市政府投資數十億元資金,用于商城遺址、宋陵和嵩山古建筑群等文化遺產的保護。作為2010年國務院確定的我國唯一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項目——嵩山歷史建筑群,是一部書寫中原地區上下2000年形象直觀的“建筑史書”,對它的梳理和保護讓鄭州得到全世界的矚目。
2006年開始連續舉辦8屆的黃帝故里拜祖大典,進一步鞏固了海內外炎黃子孫認祖歸宗的意識,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親和力,也大大提高了鄭州和河南在全世界的知名度,推進中原文化走向世界。
2007年,由鄭州天人文化旅游公司投資制作的大型山地實景演出《禪宗少林·音樂大典》在嵩山千年古剎少林寺登封待仙溝震撼上演,聲名遠揚。
為打造這一實景演出,2006年,主創譚盾、梅帥元等大家循著舞劇《風中少林》的足跡來到登封少林寺,3個月,叩山問水,采集純樸的中原民風,體味博大精深的禪心佛意,聆聽莊嚴清凈的禪樂梵音。在《水樂·禪境》、《木樂·禪定》、《風樂·禪武》、《光樂·禪悟》、《石樂·禪頌》五大樂章中,雪夜古剎、月照塔林、頌禪法會、溪山坐禪、少林拳棍動靜結合,虛實互補。
《禪宗少林·音樂大典》至今盛演不衰,票房口碑俱佳,成為鄭州文化旅游的新名片和中國實景演出的扛鼎之作,為文化產業化發展探索出一條可供借鑒的發展新模式。
2003年,“第十八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在鄭州成功舉辦。那場氣勢非凡、規模宏大的開幕式晚會,用現代手筆展現中原風情,經央視轉播出來,令國人眼前一亮,并由此開創河南大型文藝晚會先河。2007年,第二屆中國中部投資貿易博覽會文藝晚會再次引起轟動,時尚大氣的演出成為中央電視臺直播的經典晚會之一。此后,鄭州大型文藝節會不斷,2008年9月,以“和諧亞洲、歡聚河南”為主題的第十屆亞洲藝術節在鄭州開幕,藝術節開幕式晚會精彩紛呈,低票價讓市民共享這一“群眾文化的盛大節日”。
2012年11月,第八屆中國舞蹈“荷花獎”大賽在鄭州舉辦,這是鄭州首次舉辦這一代表中國舞蹈最高榮譽的賽事。
2012年,由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聯合鄭州電視臺推出的“首屆全國青年豫劇演員電視大賽”在北京舉辦,這是迄今央視舉辦的規模最大的豫劇演員選拔賽,旨在打造中國當代豫劇新生代的領軍人才,推出更加符合時代審美的豫劇新星。鄭州市豫劇院演員翟明霞、袁娜榮獲“十強優勝獎”,體現了鄭州豫劇人才的深厚功力。
夢想之路在先行者們的腳下延伸。
歷史電影巨制《軒轅黃帝》2012年7月開機,目前正在進行后期制作。這是首次把黃帝搬上銀幕。影片以全新的視角和創作手法,摒棄了神話和傳說,還原一個真實的黃帝,向全世界介紹這位肇造中華文明的英雄。
2013年4月13日,原創動畫連續劇《黃帝史詩》開機儀式在鄭州舉行。作為癸巳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系列活動之一,該劇將再現5000年前中華從碰撞、融合走向文明的宏偉畫卷。
與此同時,經過兩年醞釀的現代豫劇《都市陽光》正在火熱打造中,將于年內搬上舞臺。這是一部與豫劇《朝陽溝》相呼應的“姊妹篇”,以新型城鎮化建設為背景,反映農民進城變市民的時代大主題。在關注歷史巨變的同時,該劇繼續探索一條“由傳統豫劇向現代豫劇轉變,由鄉村豫劇向都市豫劇轉變”的改革創新之路,讓豫劇本身實現創新突破,呈現符合當代人需求的藝術風貌。
目前,《都市陽光》已入選“中原人文精神精品工程”2013年度重點項目,將于今年年底前搬上舞臺。
文藝精品劇目創作的華章持續奏響,旋律越來越鏗鏘、昂揚。
一次又一次,精彩呼之欲出,花香四溢,傳遞出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繁榮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夢。
夢想有了堅實的行動,就變得神圣。
乘著中國夢的春風,文化鄭州為夢鑄魂,振翅騰飛!(原標題:為夢鑄魂奏華章——鄭州市文藝精品劇目創作工程紀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