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麗慧
鄭州列入中國“八大古都”已有11年歷程,曾幾何時,“鄭州作為古都,古在哪兒”的質疑聲,令鄭州這個中原腹地上致力于成為中部崛起領頭羊的省會城市,遭受著來自方方面面的難言壓力。而隨著一項項改寫中國文明史的考古發現,讓鄭州在中國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得以凸顯、古都風采不斷豐富和完備——豐碩的考古成果,證明了鄭州的歷史和文化地位,為鄭州在歷史長河中謀得不可替代的坐標。
2004年,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發掘的大師姑夏代城址以“填補了我國夏代城址考古的空白”榮獲“2003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2008年以來,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發掘的新鄭唐戶遺址、滎陽娘娘寨城址、河南新密李家溝遺址、新鄭望京樓夏商城址、鄭州老奶奶廟舊石器時代遺址、鄭州東趙遺址連續入選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4年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以全國唯一的一個獲得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五連冠”和省會城市獲得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最多者的地位,充分展示了鄭州重視文化文物的力度和鄭州考古的豐富基礎及學術實力,“古都鄭州”這一稱謂,越來越令世人信服。
鄭州每一項考古發現都有獨特價值
筆者探訪了位于碧沙崗公園內的鄭州考古研究院。
“鄭州每一項考古大發現都有其獨特價值,它們共同形成一個有機整體,這一令人震撼的文化集合體無可置疑地表明鄭州在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早期國家形成過程中的核心地位,也表明其在中華文明的形成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時代引領作用。”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顧萬發認為,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無數案例證明,“中國夢”的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首先是文化的復興。
于此,文物工作功力尤重,其最為核心和本質的作用在于,以一種真實的方式揭示出湮滅于歷史長河中的人類遺存,喚醒深深扎根在靈魂深處的文化力量,最終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建立起我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如果說中華文明發展史是一條完整的項鏈,鄭州的諸多發現就是這一項鏈上熠熠生輝的顆顆明珠,在鄭州市委、市政府近年采取的一系列重要文保措施的有力支持下,保護利用好鄭州的這些文化遺寶,非常有利于展示鄭州文明史乃至中華文明史的燦爛輝煌,也會使人們漸漸意識到,所謂于國于家的“子子孫孫永寶用”的“寶”字,不是有形的物資,而應是“力道可以化天下”的文化。建立起文化自信,促進民族文化復興,是任何一個民族、任何一個集體和任何一個個體的立足根基。
考古遺址是優質文化資源
目前,我國基本建設考古業界主要有三種模式, “鄭州模式”是其中最具代表者。“鄭州模式”主要有8個方面,概括來說就是“一二三四五”工作法。一即考古單位“全員一盤技術棋”,全部員工除了基本辦公人員外,不設置任何單純的管理崗,全部要求技術化,任務緊急時,能全部隨時到一線考古工地工作;二即對于重點和民生建設,在項目服務中心直接監控下,在建設方經費未能及時到位的情況下,盡其所能協調各方實行先行墊資工作;三即對于政府重點及民生工程中搶救性文保任務,采取符合法律的匯報、申請、發掘的“三工”同步工作法,既使文物免于損壞,也為基本建設最大限度地縮短了工程周期;四即認真耐心地加強思想和觀念教育,要求所有員工加強公眾服務意識,在對待建設方方面從內心真心樹立“互相支援、互相幫助、互相理解、互相發展”的“四互”思想;五即根據我市經濟建設的輕重緩急,在全市主要產業集居區設立五個工作站,把服務和業務工作延伸到最基層、第一線,建設方或地方文物機構與各個站可以隨時就近溝通。同時,技術人員住在工作站,可以全天候跟蹤服務考古現場和應急業務。
“鄭州地區重要的考古遺址是一種優質文化資源,保護和利用好它也是歷史賦予鄭州人的一種天然的責任。如何保護好、利用好這些文化遺產,使它‘活’起來,賞人們之心、悅民眾之目,是我們每一個鄭州人都應該思考和行動的。”鄭州市文物局局長任偉表示,考古應當是人們了解過去,認識當下展望未來的基礎性工作。作為國家大遺址保護片區之一,鄭州遺址保護工作正在有序進行之中,“參照世界社會和城市發展的成功案例,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將有效發揚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使鄭州的文脈更加清晰、使我們的城市更為宜居,在學術研究、社會教育、公眾傳播、市民休閑、促進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等方面也將發揮其獨特的價值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