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莊公掘地見母
2013/6/9 16:40:57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中國人要面子、講形式不是一天兩天了,所以要改起來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春秋時期的世道確實很亂,為了撥亂反正,孔子教學生講禮儀、講面子,以致他那個優秀的學生子路為了把冠戴正,連命都丟了。不過,當聽到鄭莊公掘地見母的故事后,你會發現更要面子、講形式的不乏其人。
相傳,鄭莊公是倒生出來的,也有人說他母親姜氏在睡覺時生下了他。姜氏很不喜歡他,給他起名叫寤生。可能因為他不夠高、帥,也可能因為他有一個一表人才、武藝高強的弟弟叔段,總之,姜氏非常偏愛叔段。為了讓叔段接班,姜氏沒少給鄭武公吹枕邊風。但是,鄭武公不愿改規矩,鐵定讓老大接班。姜氏心中自是不滿,但一個女人又能如何?
這個強勢的女人沒有罷休。鄭武公死后,她在兒子面前就有了威力。姜氏強烈要求已經接管國家的鄭莊公(寤生)把國家分給叔段一半。無奈,鄭莊公把首都分給了弟弟一部分。鄭國的首都此時出現了兩人共管的局面。但這并不是姜氏的目標,她的計劃是把鄭莊公趕下臺。
鄭莊公也不是省油的燈。他知道他親媽要做什么,但他并不慌,發現了他們的陰謀后“微笑不言”。后來,鄭莊公設下圈套輕松揭穿了他們的陰謀,殺了弟弟,還假惺惺大哭一場,又得到了道義上的支持。至于姜氏,偷雞不成蝕把米,把愛子的命搭進去后心凈了,被鄭莊公發落到穎地獨處。鄭莊公對她恨之入骨,發誓:“不及黃泉,無相見也。”
可是,輿論的壓力還是比較大的。有人私下對他說:“母雖不母,子不可不子。”當鄭莊公難以承壓時,有位“聰明人” 潁考叔想出一個萬全之計。他們挖了一間地下室,開鑿出了泉水,然后讓姜氏住到地下室里。鄭莊公來到這里,母子二人得以在真正的黃泉下相見。這時候,人們感慨的不該是他們的相見,而是搞不清什么是臉面,什么不是臉面了。傳統的周禮比較繁雜,人們曾認為鄭莊公對傳統禮教是很有反叛精神的,看來他也很難啊。
誰不知道鄭莊公說的黃泉是死后的“陰間”呢。如果真要臉面,鄭莊公就該堅守諾言。當然,在這種情況下,放棄諾言也不會丟臉面。第一他是國君,第二他們是母子。但是,為了顯得他一言九鼎,人們就一起作假。大家明知他們作假,還要認認真真地作,作得心甘情愿、心安理得,作得風風光光、體體面面。
人總會做錯事、說錯話,國君也一樣。國君承認了錯誤又有誰敢批評?大家都奉承還來不及呢,何必要走這勞民傷財的過場?的確,面子能給人帶來所謂的尊嚴,實際上,面子的作用也僅限于此。認定國君不會有錯誤,說出的話都是金口玉言,這也是講形式的一個重要原因。但形式講得多了,就會讓人迷失方向,給人帶來災難。因為當一個人戴上虛假的面具時,他的臉面就已經不見了。□吳志民【原標題:鄭莊公掘地見母】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駐馬店新聞網 2013年0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