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鄭州 >> 走進鄭州 >> 印象鄭州 >> 瀏覽鄭州

古滎陽:強秦之東方門戶

2013/10/10 10:51:11 點擊數: 【字體:

古滎陽:強秦之東方門戶

滎陽故城西墻外冶鐵遺址出土的大鐵塊。一般認為,這個冶鐵遺址屬于漢代。但考古學家荊三林依據出土文物判斷,韓國興筑滎陽城后,這個冶鐵中心即依托便利的水運興旺起來,是戰國滎陽城作為工商業中心的重要內涵。

古滎陽:強秦之東方門戶

大梁

  鴻溝水系讓人們充分領略了“溝通”和“交流”所產生的能量,不僅促進了經濟發展,為沿線各國帶來超出想象的財富,也成為天下一統的重要條件。
 

  “鄭州水系,溝通天下”系列之五

  □首席記者 姚偉 特約撰稿 賈寶倩 文圖

  引子

  PREFACE

  滎陽故城內一片空曠。

  昔日的繁華街市、萬間華屋,早已煙消云散,如今是大片的韭菜地。初秋的季節,韭菜頂上白色碎花密密一層,遠望如積雪。

  遠處,故城的城墻孤獨地矗立,透著無盡的落寞和滄桑。

  滎陽故城略呈長方形,南北長約2000米,東西寬約1500米,西城墻和南城墻基本保存下來,陡直如壁,高十多米。考古發掘表明,城內東北為糧倉,東部高地為官署,南部為居民區。故城內發現有古代房基、夯土臺、水管道等城市建筑設施;城外則發現了大型冶鐵遺址。城內外出土大量金、銅貨幣及銅器、鐵器、陶器等遺物,足以令人想見當年的繁華。這座城因滎澤和鴻溝而興,也因滎澤和鴻溝而戰火連綿,最終隨著滎澤的干涸和鴻溝的淤塞而荒廢。

  時光倒退2000余年,這座故城是今鄭州地區的中心城市,更是全國性水運要道。從鴻溝水系圖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自滎陽一帶引出的黃河水,注入滎澤后分為兩支,一支向東北方向,此為濟水;一支向東南方向,注入圃田澤,然后被引向大梁(今開封),在大梁城分為四五支,呈扇面向東南奔流入淮河。滎陽故城所在位置,正所謂“綰轂水路要道”。

  這條水系曾聯絡了函谷關以東的廣袤土地,形成息息相通的經濟網絡,讓人們充分領略了“溝通”和“交流”所產生的能量。發達的水運,不僅促進了經濟發展,為沿線各國帶來超出想象的財富,并且促進了文化交流。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史念海認為,在頻繁的經濟、文化活動中,各地差異日漸縮小,列國并立被視為經濟聯系的障礙和阻力,“四海之內若一家”逐漸為廣大地域的人們接受,這成為天下一統的重要條件。

  而在統一天下的過程中,鴻溝水系也極受看重。“綰轂天下水路”的滎陽,成為強秦志在必得的目標。

  范雎定策奪滎陽

  最先讓秦國人認識到滎陽重要性的,是魏國人范雎。

  范雎曾長期生活在大梁,那時,鴻溝已開鑿半個多世紀,為大梁帶來了滾滾財富。以范雎的遠見卓識,他對鴻溝的價值當有深刻的了解。可惜這位大才不為魏國所用,命運讓他西入秦國,助秦人成就統一大業。

  范雎才華橫溢卻出身貧寒,他想在魏國建功立業,但“家貧無以自資”,只好先做了中大夫須賈的門客。后來須賈奉命出使齊國,范雎隨同前往。之前,魏、齊兩國頗有積怨,齊襄王對須賈十分冷淡,但得知范雎見識出眾、辯才無礙,對他十分禮遇,“使人賜睢金十斤及牛、酒”,范雎辭謝不敢受。須賈得知此事,心中郁悶驟然發作,當即斥責,歸國后更告發范雎是“斯諾登”:“持魏國陰事告齊,故得此饋。”

  魏國相國魏齊是個糊涂蟲,“大怒,使舍人笞擊雎,折脅摺齒。雎佯死,即卷以簀,置廁中。賓客飲者醉,更溺(撒尿)雎”。

  九死一生的范雎隱名埋姓,設法到了秦國,獲得秦昭王的信任,出任秦國國相,成為秦國歷史上卓有建樹的大功臣,用李斯的話說:“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

  范雎對內“固干削枝”,削弱豪門貴族勢力;對外開創性地提出“遠交近攻”策略,使秦國一統天下的路徑清晰起來。

  “遠交近攻”的策略明確后,秦國并吞六國的第一個目標是滅韓,滅韓戰略的核心,不是攻打韓國首都新鄭,而是搶占滎陽。

  范雎首先提議滅韓:“秦韓之地形、相錯如繡。秦之有韓也,譬如木之有蠢也,人之有心腹之病也。天下不變則已,天下有變,其為秦患者,孰大于韓乎?王不如收韓。”

  昭王感到無從下手,范雎指出攻占滎陽即是滅韓門徑:“王下兵而攻滎陽,則鞏、成皋之道不通。北斷太行之道,則上黨之師不下,王一興兵而攻滎陽,則其國斷而為三,夫韓見必亡,安得不聽乎?若韓聽, 而霸事因可慮矣。”

  此后,秦國對韓國展開了一系列攻伐,至秦莊襄王元年(前249年),“伐韓,取成皋、滎陽,置三川郡”。

  三川郡治在古滎

  占領滎陽后,秦國設置了三川郡,這是秦人東進后設置的第一個郡,在后來并吞六國的戰爭中發揮過重要作用。該郡郡治所在地史無明載,三川指黃河、伊河、洛河,這樣的地名,讓人感覺三川郡的郡治只能在洛陽。但人們從史料中做出了各自的判斷,形成洛陽說、滎陽說,以及洛陽遷滎陽,滎陽遷洛陽等多種說法。

  滎陽說的依據是,三川郡守、李斯之子李由一直坐鎮滎陽;持洛陽說的則認為,既然叫三川郡,郡治理應在洛陽,李由以郡守身份鎮守滎陽,是因為滎陽地理位置重要,“蓋控扼之要地,鴻溝、廣武、敖倉、索水,皆在封內也”。

  河南科技大學薛瑞澤先生對此進行了精心考證,得出郡治在滎陽的結論。他分析說,莊襄王元年,秦國先占領了洛陽及周邊地區,對于洛陽城內的東周王室,他們借口“東周君與諸侯謀秦,使相國呂不韋誅之”。隨即封呂不韋為文信侯,“食河南洛陽十萬戶”,也就是說,洛陽城及其周邊地區全部成了呂不韋的封地。

  不久后,秦攻占滎陽,設立三川郡,已成呂不韋封地的洛陽,不可能成為三川郡的郡治。而將郡治設在滎陽,既有利于控制新占領區,又可以利用水運樞紐滎陽作為東方門戶,向東方諸侯進攻。

  秦始皇十年,呂不韋自殺,封地被取消,但史籍上沒有任何三川郡治遷往洛陽的記載。此時,并吞六國的戰爭如火如荼,秦國沒道理讓三川郡治西退洛陽;統一天下后,滎陽更是秦王朝控制東方的戰略要地,從史料看,直到秦朝末年,三川郡治也仍在滎陽。

  秦占領滎陽之前,鴻溝已開鑿近百年,滎陽早已是活躍而富有生機的商業都會,“國際性”交通中心和工商業中心,后來桑弘羊贊其為“天下名都”之一。

  秦占領滎陽并設為三川郡治后,這里成為秦在東方的中樞和門戶,肩負起經營東方的使命,成為軍事、政治、經濟中心。占據這個“綰轂天下水路”的地方,控制了水路交通網,使秦國如虎添翼,加快了一統天下的步伐。

  鴻溝水淹大梁城

  鴻溝水系是魏國率先開鑿,受益最大的也是魏國,其都城大梁因鴻溝繁華無限,但吊詭的是,大梁城最終也因鴻溝毀于一旦。

  鴻溝開鑿后,沿河興起諸多商業都會,如大梁、彭城、滎陽、睢陽等,但史料對于經濟狀況的記載很少,我們無從知道這些商業都會的具體風貌。大梁是魏國都城,史籍中出現很頻繁,可以讓我們想象這座大城的經濟繁榮。

  坐落在鴻溝要道上的大梁,采取了不限制私商和不打擊貴族、大室的寬容政策, 促使了私營商業大為發展。《史記》說:“魏之大梁,秦之咸陽,楚之郢,皆出入大商小賈之地。”城內富商的財富極為驚人,大商人虞氏,“家充盈殷富,金錢無量,財貸無比。升高樓、臨大路,設樂陳酒, 擊博其上”。后來在南陽經營冶鐵業,富可敵國的孔氏,原本也是大梁人,秦滅魏時被遷往南陽的。

  夸張的《戰國策》中描述的大梁,讓人想到如今長假出游的情形:“人民之眾,車馬之多,日夜行不休,已無異于三軍之眾。”

  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成就了大梁城的鴻溝,最終毀滅了大梁。

  大梁城多次遭到齊國、秦國的攻擊,卻安然無恙。因為這座城守軍眾多、城池高大堅固,史書說是“以三十萬之眾, 守梁七仞之城”。

  大梁城不僅城大墻高,而且因開鑿鴻溝形成縱橫交錯的水系,既可補充給養,又可阻擋敵軍。

  公元前227年,秦王嬴政派王賁攻打大梁,這次與以前不同,秦軍占據了鴻溝的上游,縱橫交錯的水網為他們掌控。鴻溝干道流經大梁城北,秦人阻斷河道,引水向東南,令大水直灌大梁城。高“七仞”的城墻在水里泡了三個月,最終崩壞,魏王被迫出降,魏國自此滅亡。

  這次“以水代兵”的戰爭,使大梁昔日繁華片刻煙消云散,大梁城被徹底毀滅,數百年難以恢復。漢武帝時,司馬遷曾前往探尋大梁之墟,看到的仍是一片荒涼;西漢梁王的封地原本在大梁故地,因其地勢“卑濕”,遷到了睢陽(今商丘)。

  大梁城毀滅了,鴻溝水運卻未就此停止,大梁的地位和作用,必須有其他城市代替。歷史地理學家史念海先生認為,承擔這一使命的,是上游的滎陽和下游的睢陽。因為漕運的需要,秦在滅魏后,在滎陽附近鴻溝從黃河分流的地方,興建了著名的敖倉。位居鴻溝總口的滎陽,因此更加繁榮、更加重要。

  正因為滎陽如此重要,陳勝吳廣起義后,兵鋒直指滎陽。楚漢相爭,焦點也在滎陽。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大河報(2013-10-10)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