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文學史上,先秦兩漢時期,文士寫作以散文為主,這種文體不拘形式,不束音律,直抒胸襟,后世稱其為古文。自魏晉以來,以追求音律優(yōu)美、辭藻華麗、對比駢儷的駢體文盛行于世。至盛唐初期,在《滕王閣序》的推動下,駢體文達到頂峰,文士們爭相效仿。但是由于駢體文過分要求辭藻與音律,嚴重束縛情感表達,致使文章內(nèi)容空洞,矯揉造作。為了反對這股脫離現(xiàn)實、靡靡不振的文風,從中唐到北宋長達數(shù)百年間,以八位散文大家為代表掀起了以提倡儒家道統(tǒng),恢復秦漢古文的古文運動。這場運動的發(fā)起者和領袖就是百代文宗——孟州韓愈。...
本期概述
韓愈,字退之,今河南孟州人,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他主張文以載道、文道合一,以道為主。他提倡學習先秦兩漢古文,并博采屈原、司馬遷、司馬相如、揚雄諸家作品之長,形成了韓文慷慨激昂、縱橫開闔、奇譬巧喻、形象鮮明的特點。自韓愈之后,歷代文人對韓文特別推崇,把它與杜甫的詩歌相提并論,號稱“杜詩韓文”。后生蘇軾曾評價韓愈道:“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奪三軍之帥。”本期專題主要介紹韓愈的故事與后人對他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