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官窯也稱汴京官窯。相傳北宋大觀、政和年間,在汴京附近設立窯場,專燒宮廷用瓷器,即北宋官窯。南宋顧文薦《負睻雜錄》記載:“宋宣政間(宣和、政和即公元1111-1125年)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南宋葉寘在其《垣齋筆衡》中對北京官窯亦有記載:“政和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由于之后的“靖康之難”,宋室南遷,存世極端的北宋官窯就此失傳。時光荏苒,轉眼到了20世紀80年代,“宋代五大名窯”中的定、汝、哥、鈞窯址以及南宋官窯窯址先后發現,燒制工藝相繼恢復。但是北宋官窯窯址仍未找到,文獻記載很少,傳世品更是罕見,仿制難度可想而知。1981年,開封市工藝美術實驗廠在當時的國家經委、輕工業部等部門的資助下,開始了仿北宋官瓷的恢復試制工作。 為恢復北宋官瓷,開封市工藝美術實驗廠的專家們試驗了近200種坯胎、釉面配方,進行了幾萬個數據的精密計算,燒制100余次,終于在1984年試驗成功,燒出了一批仿北宋官瓷精品。
...
本期概述
本期主要介紹在恢復北宋官窯燒制過程中的專家和開封北宋官窯的主要特點。開封北宋官窯造型古樸莊重,釉質如脂如玉,所裂紋片靈動飄逸,形如龜背,色如鱔血,釉面瑩瑩冰片極富美感,且器口微微泛紫,底足褐紅如鐵。作品觀之神韻內蘊、質樸無華,不獨無什么精美雕飾和裝飾,也更無什么艷彩涂繪,其完全憑藉自身釉色和幻放的紋片之美抵達其冰清玉潔、神韻天成的美學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