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年前的北宋神宗熙寧年間,相州的知府叫張宗益,經常到韓陵山游玩。他見到不少文人學者在山上游興大發時作的詩詞歌賦,因無筆墨記載而隨風消失,感到非常遺憾。后來他想方設法籌集了一些銀兩,在南山坡上建了一座見山臺。見山臺上有涼亭、樓閣,還備有文房四寶,專供游人留言吟詩。見山臺的建立給韓陵山增添了光輝,引來了更多的游客。一年盛夏,魏國公從京城汴梁來相州視察,魏國公是相州人,早就聽說見山臺的事。相州知府張宗益陪魏國公登上見山臺,魏國公看到這里風景如畫,游客如云,不禁詩興大發,當即揮毫寫道:
見山新址日增高,洹河碧水涌波濤。
遙知賢守多娛地,近望黎民樂陶陶。
日月穿梭催人老,10年后,魏國公告老還鄉,張宗益也因故辭職在家休養。這兩位老人對韓陵山懷有深厚的感情,多次組織募捐,在韓陵山上植樹種花,在見山臺上搭臺唱戲,兩位老人不辭辛苦,為民造福,深受當地百姓和游人的愛戴,被人們譽為“見山二老”。這兩位老人去世后,人們很悲痛。為紀念“見山二老”對美化韓陵山所作的貢獻,原張村改為東見山,原張建村改為西見山,這兩個村子的名字一直流傳至今,這就是見山村名字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