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年前,一位年輕學者千里迢迢來到豫北古城——安陽。令這位年輕學者沒有想到的是,這次安陽之行,把自己的命運與殷墟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一生從事甲骨文研究,并得出了“甲骨挖掘之確猶未盡”的報告。
他拉開了中國文物考古史上首次對殷墟科學發掘的序幕。由他發端的殷墟發掘,奠定了我國田野考古學的基礎,培養了一大批考古學專家。他就是我國甲骨學和考古學的主要奠基者之一,殷墟科學發掘的開創人、甲骨學一代宗師——董作賓。
9月30日,“鑿破鴻蒙——董作賓大師生平及研究特別展”在陜西歷史博物館拉開帷幕,人們在古都西安首次走進這位“甲骨學大師”的生平事跡,體會中國考古學發展初期的崢嶸歲月。
借“大龜四版”成為甲骨學宗師
董作賓的一大貢獻,是1928年10月13日在安陽殷墟挖下了科學考古的第一鏟土。這第一鏟土,意義非凡。這是由中國學者自己主持的大規模、有目的、科學的考古發掘,大量甲骨和殷代遺跡、遺物的發現,以確鑿的實物資料揭開了商代神秘的面紗。

董作賓大師生平及甲骨學研究特別展在陜西歷史博物館開展
殷墟第一次發掘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著名歷史學家傅斯年看到大有可為,即廣攬英才,擴大考古組規模,李濟、郭寶鈞、梁思永等先后進入該組。
李濟1911年考入留美預科學校清華學堂,1918年官費留美,先后攻讀心理學和人類學,1922年獲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他被傅斯年聘為考古組主任,長期負責安陽殷墟考古工作,在殷墟成長為世界級大學者,有人尊其為“中國考古學之父”;郭寶鈞1922年畢業于北師大,與董作賓是私塾同學、莫逆之交,他協助董作賓進行殷墟第一次發掘后,愛上了這一行,曾在殷墟率先采用大面積翻的方法,研究遺址層位關系和平面分布情況,后來成就粲然,成為著名考古學家;梁思永是梁啟超次子、梁思成之弟,畢業于哈佛大學考古學專業,在殷墟西北岡發掘中,考定了仰韶、龍山和商文化的相對年代關系。
除這幾位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還招收了一些青年才俊,他們大多是在校或剛畢業的大學生,最終也都成長為杰出的學者,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石璋如、尹達、胡厚宣等“殷墟考古十兄弟”。
從1928年到1937年,李濟、董作賓、郭寶鈞、梁思永分別主持了15次發掘,發掘內容從單純的挖甲骨,發展到對其他器物及殷商都城遺址的科學發掘,收獲十分豐富,基本上弄清楚了殷墟的建筑布局和城市結構,為中國上古史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
第二次發掘時,李濟與董作賓曾有一個“君子協定”:發掘所得甲骨文,由董作賓研究;其他所有器物,由李濟研究。15次發掘共獲2萬多片有字甲骨,其中不乏“大龜四版”、“大龜七版”等珍品。這些通過科學發掘所得的甲骨,有明確的坑位和同出的器物,并絕對排除了偽片。借助這些珍貴的資料,董作賓寫出《甲骨文斷代研究例》、《殷歷譜》等名作,成長為一代甲骨學宗師。
甲骨文書法:太平洋送到大西洋
甲骨文書法,是中國書法中稀有而獨特的品種。甲骨文出現晚,辨識難,能用的字僅1000多個,所以書家很少。最早是國學大師羅振玉等人偶爾寫甲骨文條幅或對聯,但用筆卻是小篆特點。而董作賓自幼醉心篆刻,對契刻文字別有心得,參加殷墟發掘后,又見到大量甲骨文原版,由于工作需要,他常年大量摹寫甲骨文字,積淀極其豐厚,因此對甲骨文的風格特點體會最為真切。他的甲骨文書法,生動有致,各盡其態,富有變化而又自然瀟灑,具有深邃的功力。
書法極好,學術成就又高,董作賓書名甚盛。不過當時他的書法并不難得,他平日有求必應,有時還主動送給朋友及學生們。他時常應別人要求,用甲骨文寫詩詞,則附上釋文。有人認為這么寫失去了甲骨文的古意,于右任卻很了解董作賓:“彥堂這樣寫,是為甲骨文作宣傳的。”
1947年,董作賓應邀前往美國芝加哥大學任教,在美國住了兩年,到處游歷,留下大量甲骨文書法。在美國,宣紙裝裱不易,他就買來各種顏色的圖畫紙和金銀色廣告紙,裁成各種尺寸,用各種顏色的畫料書寫,配上鏡框,成為一種裝飾品。每逢朋友來訪,就以此饋贈,逢婚壽慶典也帶著作為禮品。
胡適在美國游歷時,曾感嘆:“從太平洋走到大西洋,幾乎沒有一家中國朋友或美國的中國學者家中沒有董作賓的甲骨文。”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錢存訓在他的《董作賓先生訪美記略》中說道:“此(胡適之言)乃實情,并非過甚其詞。”
董作賓寫甲骨文卻并不是只為宣傳,更多的是出于對這種古老文字的熱愛。他曾寫道:“本來,世界上文字的起源都是圖畫,后來,西方的文字完全變為‘音符’,用以拼音,已失去圖畫的意義;中國的文字,在3000年前的殷代,也已由圖畫變為符號,把‘音符’和‘意符’同時保存。這種符號,完全用線條書寫,呈現出剛健與柔媚等不同姿態,每個字結構都不一樣,一些象形字更接近大寫意的原始圖畫,看起來非常美觀,寫起來就特別表現出書法的美。”
1963年11月23日,董作賓病逝于臺北。終年69歲。
200余件展品再現大師足跡
安陽殷墟發掘中,董作賓參加了前7次和第9次發掘。他于1933年發表的《甲骨文斷代研究例》,公認是一部中國甲骨文史上劃時代的名著,創立了甲骨斷代學。傅斯年先生將董作賓與東漢張平子作比,稱之為“南陽賢士”,說董作賓“能識倉頡之奇文,詠丘聚之瑋書,發冢以求詩禮于孔丘之前,推步而證合朔于姬公之先”。郭沫若也認為“卜辭研究,自羅、王而外,以董氏所獲為多”。

董作賓制作的甲骨文拓片
陜西歷史博物館館長成建正說,這次為期三個月的“鑿破鴻蒙——董作賓大師生平及研究特別展”是由陜西歷史博物館與董作賓親友聯袂策劃,精選董作賓的珍貴手稿、考古資料、考古工具、遺物、藝術作品等200余件,其中許多展品為首次對外展出。展覽旨在展示董作賓大師一生宏富的學術貢獻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借此向公眾普及甲骨文知識、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展覽根據展廳展出空間和參觀動線布展,通過“平廬與大我永生”“平廬紀念冊”“平廬影譜”“平廬篆刻”“第一次安陽發掘報告”“安陽發掘研究成果”“董作賓甲骨文書法”“認識甲骨文”和“武丁十甲”“董氏西廂”“多黍多稌”“殷歷譜”等板塊,全面反映了董作賓的考古人生和甲骨文研究歷程。展覽著重介紹了董作賓生平和他一生與受益最深的良師益友,特別是在抗戰艱苦歲月中所表現的堅強毅力。“董氏西廂”介紹了董作賓“詩情畫意”柔情的一面,“多黍多稌”從長輩的題字書畫中體會到對后輩小生們的期勉和鼓勵,“平廬紀念冊”是董作賓1936年至1960年請到家中做客的友人們為孩子題字畫畫以期勉兒輩成長的紀念。
此次展覽將持續至12月28日,參觀展覽的同時還可以參與“尋找漢字對應的甲骨文”、“制作甲骨文拓片”等互動游戲,讓觀眾更加身臨其境地了解和感知甲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