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到開封不去朱仙鎮算是白來了,而到朱仙鎮不去看岳飛廟更是白來了。一個細雨綿綿的日子,我帶著崇敬的心情驅車到朱仙鎮參觀岳飛廟。
朱仙鎮岳飛廟位于開封城南22公里處。南宋初年,抗金英雄岳飛曾率兵在此大敗金兀術。岳飛廟始建于明成化十四年,是明代全國四大岳飛廟之一。一進大門,就看到背對著大門的五個鐵人跪在那兒,到跟前一看原來是秦檜和他老婆等奸人。在他們的面前,還有一個鐵制的鞭子,供游客鞭打這些奸人。我覺得很有意思,上前拿起鞭子,在五個鐵人身上狠狠地抽了幾下。
進了大院,南側有一個高聳的石碑,守廟人介紹說,這是岳飛手書的真跡。我看到岳飛的字端莊有力,運筆自然,透出一種骨氣。這與一個月前在南陽武侯祠看到岳飛手書的《出師表》迥然不同。那是一筆草書,龍飛鳳舞,把書法藝術表現到了極致。而此處的岳飛真跡可謂嚴謹,從字的結構到謀篇,讓人看到了一代武將的英才。
到了正殿,是一尊巨型岳飛塑像,莊嚴而肅穆。大家到此,仰望著岳飛,看到了一代護國大將的威武,紛紛上前給他鞠躬。后殿供著兩尊岳飛與夫人的實心銅鑄像。據說,這是清代朱仙鎮老百姓所捐銅錢鑄成。當時,人們將這些銅錢集中起來,熔成銅汁后鑄就了這兩尊銅像。銅像原先外表鍍了一層黃金,戰亂時被盜賊刮掉了,現在只剩下銅像了。
帶我們參觀的老文,是開封縣原公安局局長。他告訴我,這兩尊銅像都是實心的,很重。
幾年前有盜賊將岳飛夫人的銅像盜走了,賣了8萬元。后來,經過手機信號鎖定,發現案犯是湖南長沙的7名青年,于是將其緝拿歸案并將銅像追回。老文摸著失而復得的銅像說:“這些盜賊不懂歷史,這銅像價值100萬也不止啊!”
銅像的旁邊,雕塑著幾個人物的故事情節,那是《岳母刺字》的故事形象化。后殿雖然不大,但內容十分豐富。
走出后殿,北側有個岳飛習兵的演兵場。站在此處,可以看到冷兵器時代,一代武將訓練精兵的場面。靠南邊的一棵樹下,還放著一把有棱角的大鐵錘,據說這是岳飛之子使用的兵器。我上前提了提,很重,有三四十公斤。想當年,這樣兵器在將軍手中揮舞著,像玩具一樣輕松,可見當時那些武將的功夫有多深厚。
望著岳飛廟的一切,我想起了今年6月到臺灣與一位老者交流的情景。那位老人已經80多歲,是國民黨退役軍官。他告訴我,他非常敬重岳飛。他說,岳飛是愛國將領,一生只做一件事:保衛祖國山河。這位老人經歷了抗戰,親眼看到日本侵略者的鐵蹄對祖國河山的蹂躪。他退休后,一心研究岳飛精神,寫下了大量的文章在臺灣和內地發表。那天,他還給了我許多他寫的資料,他說他多次回到大陸,也是只做一件事,宣傳岳飛愛國主義精神。他在臺灣開展募捐活動,將錢捐給杭州岳飛廟,以保護岳飛廟里的文物古跡。
想著那位臺灣老人,置身于朱仙鎮的岳飛廟,頓感后人更應弘揚岳飛保家衛國的精神了。由于當地經濟較為落后,朱仙鎮岳飛廟沒有更多的資金投入,許多原刻石碑風化嚴重,一些建筑也岌岌可危。
守廟人說,這個廟曾吸引了乾隆皇帝等來參觀。新中國成立后,胡耀邦等一些國家領導人也到此參觀,并留下墨寶。
在門口,我突然看到了一幅這樣的石刻書法:“文不愛錢武將不惜死則天下太平矣。”這是岳飛的話,令人眼前一亮。悟起字義,覺得有十足的分量,便將其拍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