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壁瓷窯遺址位于鶴壁市鶴山區鶴壁集西側, 坐落于羑河兩岸, 傳統上稱為鶴壁集瓷窯遺址或鶴壁集窯。 考古發掘資料表明, 這里唐代就開始燒造瓷器, 當地出土的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墓志記載, 當時該地已稱 “鶴壁” 。 1954 年 9 月, 河南省文物工作隊在此調查時發現, 認為是一處宋、 金、 元時期的瓷窯遺址。 1955 年 4 月, 陳萬里、 馮先銘二位先生會同山西文管會吳連成等同志前來考察, 認為: 1、 鶴壁窯瓷器的制作非常復雜, “在裝飾畫上具有優美的地方風格” 。 2、 鶴壁窯燒瓷范圍廣, “在河南修武當陽峪、 禹縣扒村窯及鄰近的安陽觀臺窯之上, 實為河南最重要的古代(自宋至元)窯場之一” (《文物參考資料》1957年第 10期)。 窯以地名, 1963年, 河南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公布時, 將其命名為 “鶴壁瓷窯遺址” , 簡稱鶴壁窯。
唐代鶴壁轄區的燒瓷業已具規模, 鶴壁集、 龍臥、 東頭、 古樓河、 西楊邑、 曹家等村均有古瓷窯遺址分布, 燒造時代為唐、 五代、 北宋、 金、 元 5 個朝代。 在羑河兩岸階地暴漏的斷面上, 到處堆積有不同厚度的文化層, 內含有各種瓷片、 廢匣缽和紅燒土殘跡。 遺址東西長約 1200米, 南北寬約 650米, 面積 84萬平方米。 清乾隆三十七年 (1772年) 重修 《柏靈橋》 碑記中記載: “斯地……下有五色土焉, 可以陶……夫器火助之, 發晶瑩色。 后有巧匠, 因而加厲利斯普焉。 邑 (指湯陰) 西之人借以養生者不啻數萬家。 ” 可見歷史上這里制瓷業的興盛。
鶴壁集具有優越的制瓷條件。 羑河到此進入流速較緩的地段, 成為適于從事陶瓷生產的水源。 周圍崗巒起伏,樹木茂盛。地下煤炭資源十分豐富,有宋代采煤遺址,表明地下煤炭很早已開發利用,燃料充足。據地質部門勘探,制瓷原料與煤層伴生,地下蘊藏的高嶺土、塑性粘土、硬質半硬質粘土及長石、石英等陶瓷主要礦物原料,通常分布于煤層的夾層或頂板、底板,由北到南分布在梨林頭、石碑頭、姬家山、崔村溝、沙鍋窯、大峪村一帶。 該窯址處于石碑頭和姬家山村之間, 瓷土埋藏較淺, 易于開采。
鶴壁集北 6公里與安陽縣善應接壤, 此地盛產鈣長石釉料。 該地的寶山 (俗稱碗釉山), 高大突兀,所產釉料, 潔白晶瑩, 是天然的優質釉藥。《安陽縣志·山川》 云: “龍山迤西, 西南為寶山, 鄴乘寶山在龍山西南十余里, 山產白石, 陶人取以為器……”《續安陽縣志·物載》: “長石產于南坪寶山等處, 土人采取, 碾制釉藥, 行銷南北, 為礦界一大利源。 ”《續安陽縣志·礦業》 也記載: “開采南坪長石礦, 用途以瓷釉為大宗……行銷磁縣、 湯陰、 修武、 陽城一帶。 ” 得天獨厚的資源條件和地理優勢, 是古代鶴壁制瓷業興盛發達的重要原因。
鶴壁窯于 1963年 11月由河南省文物工作隊首次發掘, 發掘地點集中在窯址的中部, 發掘面積600 平方米, 清理出瓷窯一座, 作坊一處, 出土整、殘瓷器 3700 多件, 收獲頗豐。 后曾多次進行發掘,清理出窯跡、 作坊及碗、 盂、 壺、 盒、 甕、 缸蓋、 燈、 枕、盤、 罐、 壇、 豆、 燈、 爐、 傭、 紡、 輪、 馬、 鴨、 狗、 猴、 吹哨、 鈴鐺等大量器物。 器物以白釉器居多, 黑釉器次之。 黑釉器晶瑩發亮, 可見人影, 其工藝居釉色之首。
另有醬釉、 黃釉、 天藍釉器等。 紋飾有刻花、 劃花、 剔花、 繪花、 印花、 加彩等。 其構圖簡練, 筆法流暢, 寫實性強, 民間生活氣息濃厚。 在器表或器內書、 刻有題記。 器物上的詩、 詞、 民諺、 古語、 吉語、 句、 字等, 不為書道所束縛, 揮毫自如, 一氣呵成, 為我們研究古代生活習俗和書法藝術提供了寶貴資料。
鶴壁窯在北宋時期進入迅速發展階段, 燒造規模擴大, 窯場從柏靈橋附近延伸到羑河兩岸。 至金代達到繁榮時期, 這一時期窯場規模進一步擴大,器物類型、 種類、 釉色、 裝飾技法、 題材內容等極大地得到豐富, 極具獨特的地方風格。
金代裝飾工藝既有對前代的繼承, 又有創新, 向著多元化的途徑發展, 主要表現在釉裝飾、 彩裝飾、 胎裝飾三個方面。
釉裝飾: 有黑釉、 青釉和鈞釉三種。 黑釉以黑釉作裝飾, 但并不是純粹的黑色, 而是在黑色釉面上燒出豐富多彩的裝飾, 有的是鐵元素在特定的工藝條件下在黑色釉面上析出的不同形式的結晶, 有的是黑色釉面上另加高鐵彩料, 經高溫燒出多變的醬斑。 屬于此類裝飾的以黑釉碗、 罐為代表。 青釉釉色青綠、 豆綠或蔥綠, 色階差異。 此裝飾釉質透明度高, 玻璃質感較強。 鈞釉釉色以天藍、 天青為主。 由于釉中的球狀液滴對短波光的散色作用, 使釉面呈現美麗的藍色乳光。
彩裝飾: 分釉上彩和釉下彩。 釉上彩即一般所說的紅綠色, 是金代呈現的一種獨具特色的裝飾藝術。 釉下彩是以當地產的一種含鐵量較低的和鐵礦石為繪料, 在施有白色化妝土的坯體上用毛筆作畫, 再施一層透明釉, 入窯燒制, 燒成后黑白分明,對比強烈。
胎裝飾: 分為六種。 一是刻劃花。 在敷有白色化妝土的坯體上用刀刻出花紋輪廓, 露出較深的胎色, 再根據構圖需要劃出蓖紋, 然后施一層黃釉。 色調對比較強, 花紋清晰流暢。 二是劃花。 用纖細的竹簽或骨具在坯體上劃出細線花紋, 亦稱 “線刻” 。 三是剔花。 先在是有白色化妝土的胎上劃出紋樣, 然后將花紋輪廓以外的背襯部分采用 “減地” 手法進行剔除, 使花紋突起, 具有浮雕感。 四是印花。 用刻有裝飾花紋的印模在坯體尚未干透時印在坯體上。五是貼花。 采用模印或手塑方法, 將坯泥制成各種單獨形象, 然后用泥漿粘貼在做好的器坯外表上。六是凸線紋。 利用工具在半干的坯體上修出瓦壟狀的凸顯, 然后施黑釉。
金代的裝飾題材豐富多彩, 其中牡丹、 蓮花、鶴、 鵝、 鴨、 花鳥、 兔、 游魚、 嬰戲、 殿宇等紋飾最具代表性。
鶴壁窯為我國北方一處頗具特色的大型民間窯廠, 是深深扎根于民間土壤中成長起來的瓷窯,它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內涵。 鶴壁窯自成一體, 脈絡清晰地展示著如此漫長的時間內瓷業發展的歷程, 向人們傳達著古代政治、 經濟、 文化和社會習俗等多方面的信息, 在某種意義上是北方瓷業發展由盛而衰的一個縮影。 其連續五個朝代不間斷地燒造, 在我國北方瓷窯中尚屬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