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伾浮丘文化呈現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個字——“和”。宗教上是和,藝術上也是合;人與人之間是和,人與神之間還是合。佛鐘上刻有八卦,道家在佛寺設壇作法。千佛寺遷入碧霞宮后,和尚與道士共收香火錢。
歷代詩賦文字,豪放與婉約同在,飄逸和傷感共處;文豪與白丁齊抒胸臆,邊民和土著共嘆古今,“和”在這里被詮釋得淋漓盡致。
方圓幾百公里的百姓對大石佛又敬又憐,沿山崖佛身蓋了一座遮風擋雨的敞面樓,因佛足在地面下,故稱“八丈大佛七丈樓”。對道教的碧霞元君,百姓喚作“老奶”,每年為她慶生……
人們到此祈求平安幸福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一年中,浮丘大伾兩山最安靜的時段是臘月三十下午,因為這時家家都在包餃子。隨著春節的來臨,人們爭先恐后地上山放鞭,祈福新年,就此拉開了正月古廟會的序幕。
祈神拜佛后,人們總是喜歡用紅絨線把心愿“拴”在山上。廟會中流傳著朝山進香功德圓滿之說,即第一年是為了許愿,第二年是為了實現,第三年是為了還愿。這些習俗是人們千百年來的共同愿望——太平和諧,幸福安康。
歷史上有名的百藝之鄉
廟會通常是民間雜藝大展示的舞臺,被列入國家民間藝術保護項目的社火表演是浚縣正月古廟會的一大亮點。浚縣現有各種民間社火組織60多家,每逢節日或重大活動,大家競相獻藝,場面極壯觀。
浚縣社火的傳統形式主要有舞獅、高蹺、秧歌、旱船、竹馬、龍燈、抬閣和背閣、抬老四、頂燈、大頭舞、散河燈等。
浚縣舞獅隊后常跟武術隊。武術隊俗稱“刀槍把子”,真刀、真槍,真拼實打的童子功顯示出瓦崗軍駐扎此地時留下的習武之風。浚縣舞獅以已有上百年歷史的郭村舞獅表演最有名,在高亢激越的音樂聲中,舞獅者在5張重疊起來的八仙桌上翻筋斗,其跌撲翻滾、跳躍抓耳惟妙惟肖;其雙飛腳、大轉身驚險刺激,“油錘灌頂”、“單手開磚”、“雙風灌耳”是他們的絕活。
七旬老人王錫讓是郭村舞獅隊的總教頭,“每年舞獅評比,俺村都是第一名。這幾年俺村到開發區表演還拿過最佳表演獎。今年俺們爭取再拿個一等獎!”王錫讓說。
浚縣高蹺表演的特色是把天津的高蹺技巧和湖南小曲調糅為一體,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