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鶴壁 >> 文化遺產 >> 文遺賞析 >> 瀏覽鶴壁

浚縣古廟會:萬眾歡娛的盛宴(3)

2013/4/16 17:39:45 點擊數: 【字體:


 
    南山正月書會曾是古廟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據《浚縣文史資料》記載,南山正月書會從清末民初即已開始。其間,豫北各縣的曲藝藝人紛紛到會,并會推選出一年一度的會首。

    除了藝人,盛大的古廟會還吸引著各地商賈,石刻、柳編、泥玩、木玩等商品讓游人愛不釋手,其技藝也在其中得到發展,最具代表性的是隨處可見的泥咕咕。泥咕咕集中產于楊玘屯,“喝楊玘屯一口水,會捏咕咕嘴兒;吃楊玘屯一口飯,會捏咕咕蛋兒”,優秀民間泥塑藝術家王學鋒說的這句順口溜描繪了泥咕咕在楊玘屯的傳承。

    11歲開始學藝、16歲出師的浚縣銀飾老字號萬基樓的第七代傳人郭連明今年78歲了。“俺家從明朝開始就做銀飾,那時的名號叫萬基樓,俺家的銀器都是手工制作,先把熔煉過的白銀制成銀條或銀絲,經錘、剪、鏤、磨、雕等打制出精美紋樣,再焊接或編織成形。有個74歲的老鄰居還戴著俺做的鐲子呢”,老人說。

    “現在的銀器生產主要問題是后繼無人,不過政府的關注讓我們看到了希望。”郭連明的兒子郭順安說。

    商業的繁榮刺激了手工業的快速發展,使浚縣成為歷史上有名的百藝之鄉。

    “不用出去賣,不怕淹和旱,家家搞柳編,農閑人不閑,致富靠雙手,編出幸福康樂園。”王莊鄉小寨村柳編藝人的代表人物、62歲的池六義唱出了小寨村柳編的前世今生。浚縣至今還流傳著這樣的歌謠:
   

南毛村的刀槍劍戟(木玩具)
   
楊玘屯的咕咕嘰嘰(泥咕咕)
   
張宋莊的笸籮簸箕(柳編)
   
二郎廟的震天動地(鞭炮)


   “老百姓的狂歡節,真正的中原民俗文化”

    碧霞宮建成后,人們趕正月廟會有兩項必不可少的活動內容,即:南山朝頂、東山觀景。南山朝頂就是到浮丘山朝拜碧霞元君。

    在南山居住的老人王理民介紹,清順治三年碧霞宮擴建,所占的地皮屬千佛寺,佛道兩家協商,香火錢一家管理一年。

    許愿和還愿,是南山朝頂的重要內容。南山朝頂另一項重要內容就是求子。“都說大老奶送的娃娃安分持重;二老奶送的娃娃精明伶俐;三老奶送的聰明乖巧。”前來祈福的張女士告訴我們。

    東山觀景的東山即大伾山。大伾山因處在縣城東,人們習慣地稱之為東山。

    大伾山因禹“東過洛汭,至于大伾”被后人稱為“禹貢名山”。《浚縣志》載,漢光武帝劉秀曾在大伾山巔筑青壇祭天;魏武帝曹操、唐太宗李世民等君主帝王曾登山攬勝;建安七子之一劉楨作《黎山賦》傳世;唐朝王維、宋代范成大等為其吟詩;明思想家王陽明在大伾山上設堂講學;明書法家王鐸留下3篇題記。

    浚縣古廟會音樂表演中的佛教音樂曲牌有《風入松》、《往生佛》、《鎖南枝尾》、《六句贊》、《小開門》等。1957,浚縣僧侶組成安陽地區音樂代表團,參加省第二屆民間音樂會演,演出了《六句贊》、《風入松》等曲調,受到各界贊揚。

    浚縣古廟會音樂表演中的道教音樂始于元、盛于明、清有興衰,常演曲目主要有:《月滿天》、《小駐云飛》、《五佛聲》等。浚縣道教音樂的另一特征是具有地方性。

    鄭州大學教授高天星稱“浚縣道教音樂乃民族音樂、民間音樂、宮廷音樂、戲曲音樂兼收并蓄,自成一家”。“步虛聲”是浚縣道教音樂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愿景:走向輝煌

    文化搭臺經貿唱戲,古風傳唱薪火相承


   “地以人而名貴,人以地而揚名。以民俗帶動民俗,以文化推介文化,辦好廟會,輻射帶動經濟發展,把古廟會這一文化名牌挖掘得更加深入”,這是市委、市政府不斷探尋的課題。為把民俗文化宣傳出去,我市在全國第一個把縣級旅游景點的辦事處設到了北京。

    河南大學教授高有鵬、省民俗協會副會長孟憲明、臺灣畫家李欽髯等文化名人多次來到浚縣考察古廟會的文化內涵,對古廟會這一文化現象進行深刻的詮釋。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王群歷時12載創作出的有當代清明上河圖之稱的《正月》,被譽為中國當代人物畫的黃鐘大呂。目前《正月》的仿真品已成為我省涉外專用禮品。

    “我最大的愿望是捏出泥人版的《正月》,設計有2000多個人物,光玩社火的就幾十班。我還年輕,肯定能捏成。”22歲的宋慶春是省高級民間藝術人才宋學海的愛徒,噴薄出的是初生牛犢的虎虎朝氣。

    伴隨著宣傳推廣的效應,“浚縣是中原文化圣地,浚縣正月古廟會是中國老百姓的狂歡節,這是真正的中原民俗文化”等等盛譽接踵而來。

    好酒也需好吆喝,推介初見成效

    在以文化推介文化的同時,我市還不斷舉辦活動,通過多種文化載體對古廟會進行宣傳——文化旅游節、迎經慶典等文化活動經常舉辦;

    雙語大伾山旅游咨詢網站和全國45家著名旅游區友情鏈接;

    《大伾神韻》、《古風古韻古廟會》等專題片相繼推出;

    中央電視臺、中國旅游報、河南日報等眾多新聞媒體不斷宣傳;

    用二弦、、三弦、大平調、豫劇、曲劇等地方劇種演繹浚縣歷史名人和傳說故事的陽明樂團成功組建;

    特色道教音樂被推出……

    首屆中國鶴壁民俗文化節就是在這樣的濃厚氛圍中應運而生。

    有了這樣的膽略見識和積極的行動,首屆民俗文化節簽訂了總投資5.13億元的5個項目;單是80多個品種的民間工藝品的成交額就達3000多萬元;參加美食文化展的60多個商戶營業收入50余萬元。

    冷靜思考才能走得更遠

    “正月古廟會和泥咕咕這些民俗風情和民間藝術是浚縣文化中的精華,雖然土生土長在浚縣,但它卻是中原民俗文化的縮影,寄托著中華民族的祈愿,洋溢著中華民族的情懷。從每年正月古廟會的盛大場面,就可以看出浚縣民俗文化強勁的輻射和巨大魅力。民間文學、民間美術、民間表演藝術和民俗文化是一座有待開發的文化礦藏。”第二屆中國鶴壁民俗文化節儒商子貢文化高峰論壇籌備組組長馬金章對古廟會有著更深刻的認識:

    “從理論上厘清民間文化和現代化建設的關系、守望民間與建設未來的辯證統一關系,在搞好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同時搞好社會主義新文化建設,在搞好物質文明建設的過程中搞好精神文明建設,實現現代化的政治文明、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的協調發展,對于塑造我市的地域文化形象,對于區域文化經濟優勢的確立和發展,對于增加旅游產業的文化含量,對于利用民間文化資源開發文化產業、開拓文化市場等,都具有十分獨特的潛在價值和作用。”

    那傳承了千百年的民俗古風,穿透歷史的塵封,始終散發著讓人迷戀的風韻,不管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它還會繼續以其魅惑人心靈的強大力量吸引著人們前來朝圣。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的民俗文化節會越辦越紅火……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中國報道河南新聞 2012-12-03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