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河南風情 >> 特色訪談 >> 瀏覽文章

中國的餃子文化

2014/12/19 18:54:20 點擊數: 【字體:


 中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源源流長,特別是一些節日節氣吃什么更有許多寓意和講究。民諺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圍鍋轉。”合子也是一種餃子,平時是烙熟,而初三是煮熟。正月初五叫“破五”,也吃餃子。實際,中國人最講究、最為看重的是大年除夕這頓餃子(也叫“年飯”),這是祖祖輩輩血脈里傳承下來的文化基因,全家人其樂融融在一起吃年夜餃子,以示來年財源茂盛、平安吉祥、幸福康健、人丁興旺等美好期望與祝愿。餃子雖小個中天,文化內涵深著哩!

  餃子源于我國有2600多年歷史,儒家經典之一、西漢戴圣編纂的《禮記》,是專門研究秦漢以前多種禮儀的論著,載道:“稻米二、肉一,合以為餌,煎之。”但餃子究竟源自何朝何代誰人之手,眾說紛云,莫衷一是,既缺乏較為準確翔實的的史料記載,也缺少言之有理的科學闡釋,但有兩種說道說定餃子淵源也不足為過。

  “張仲景說”,餃子源自“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東漢時期,南陽郡涅(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的張仲景,潛心鉆研古代醫書,廣收有效方劑,著成《傷寒雜病論》,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對祖國醫學發展功勛卓著。他終生以“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為銘,濟世救人,情系百姓。長沙任太守,理政三年不忘大堂行醫,診病施藥。他見白河兩岸鄉親肌寒交迫,骨瘦如柴,不少人耳朵僵凍潰爛,心不能忍,辭官踮間為民行醫。冬天剛到,他讓弟子在南陽東關搭棚支鍋,把羊肉、辣椒和驅寒藥材一鍋同煮,熟后撈出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再煮制成“祛寒嬌耳湯”,每人兩只嬌耳一碗湯服后周身血液上涌,兩耳發熱,寒氣頓消,凍耳很快治好。1700多年來世代承傳,人們每年冬至包食嬌耳,紀念張仲景恩師。

  “李世民說”,相傳唐太宗李世民喜食丸子又怕油膩,令廚師在肉中加菜,結果炸、氽不能成型,廚師靈機一動用面皮包住水煮,唐太宗吃時問此為何物,廚師答曰用面皮包的丸子,這樣做牢固,叫“牢丸”,不料唐太宗大喜,連稱“這好!這好!”打那“牢丸”成為重大節慶的標志性食品。1972年,考古學家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的唐墓里,發現了隨葬的一只木碗里有十幾枚“形如偃月”的食品,經專家鑒定確認為唐朝的“牢丸”,酷似今天的餃子。可見早在1300多年的唐朝餃子已傳到西域少數民族地區。

  餃子的歷史沿革經歷了漫長的漸進過程。明末張自烈作了很好說明:“水餃耳,即段成式食品,湯中牢丸,或謂粉角,北方人讀角為嬌,因呼餃餌,偽為餃兒。”顏之推在其文集中說:“今之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據不少資料載,從“牢丸”到“嬌耳”,最后叫成“餃子”,是讀音讀訛的緣故,說來也有數百年歷史。食餃最盛在清朝,那時餃子館隨處可見,名重一時的數清道光九年河北任丘人邊福于創建的一家餃子館,以后子承父業,三個孫子再繼祖業。其中三孫邊林,足踏江南塞北,到處搜集資料,融匯我國菜肴烹調原理和傳統技巧,創立了名揚中外的獨家風味餃子—“老邊餃子”,1929年在哈爾濱創立“老都一處”餃子館,以海參、干貝、蝦仁等海味為主要原料的三鮮水餃,倍受中外顧客歡迎。更為有趣的是光緒年間,天津三岔河口“白記餃子館”做的“鈴鐺餃”,鮮美可口,肉餡抱團,用筷夾起來搖晃通通作響,味道、工藝令人叫絕,現在又在食品街掛起老招牌。

  要說餃子成為中國人春節的當家食品習俗定型于漢代。經過戰國和秦朝末代社會大動蕩,西漢初期推行“休養生息”政策,社會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社會秩序穩定,新年日期確立,正月初一吃餃子形成。從漢到南北朝,過年習俗愈演愈烈。明朝的《明宮史·史集》記載除夕吃餃子情景,“五更起……飲椒柏酒,吃水點心,即扁食也。或暗包銀錢一二于內,得之者以卜一歲之吉。”春節是最富詩意的節日,以春季之始作為一年的開頭,迎接新年也就是迎接春天。所以過年是中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第一大節日,既喜悅又神圣,如魯迅所說“舊歷的年底畢竟最像年底。”人們把春的播種、夏的耕耘、秋的豐碩、冬的收藏一起釀成濃釅的喜悅與香甜、四季企盼和期待都凝縮在這一天,父母把積攢了一年的快樂合盤托出。出門在外的兒女們不管陽光明媚、薄寒輕暖,還是大雪抹平江河、堅冰封蓋山川的雨雪菲菲、風刀霜劍,哪怕天涯之遠、咫尺之近,都要“奔年”回家吃團年餃子。為了這頓餃子,生活在鋼筋水泥叢林中,還是為地球梳妝打扮的美容師,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苦著并希望著,一次次回家,一次次上路,除夕年夜餃子是終點,也是起點。“縱有珍肴萬席,不如餃子一墊”(一種類似高梁的作物稈制成雙層排列的圓墊子)。“共觀新故歲,迎送一宵中”。這頓“一夜連雙歲、五更分兩年”的除夕餃子,吃可達到“更歲餃子”的喜慶,即子時更新之意,所以給這頓餃子平添了許多講究:一是餡必清素,不能放葷,寓意素靜、順利;二是包必人多,能干活的人都湊前,寓意親和人氣旺;三是燒必秸桿,不用風箱吹,只能用芝麻桿、棉花桿等秸稈燒,意為生活節節高;四是吃必守規,依輩分次序吃,輩分高的先吃,吃時吃偶數不能吃奇數,奇數不吉利,吃前先放炮,意為除邪驅惡,吃時盡量縮短時間,杜絕差錯,餃子盛在大盤里,家人相擁而就,吃時不蘸汁,小孩不上桌,寓意穩妥、平安、吉祥。這個食物形如元寶,有招財進寶之意,符合人們祈求財富心理。餃子有餡,餡心內容千變萬化,各式各樣,一家人圍案包餃子,把面皮放在掌心,圓圓的皮上放上餡,是一種變化和神秘,表達一種祝福,遠比老外吃火雞復雜、文明多少倍。吃,全家老幼圍著熱氣騰騰的餃子,品味著祖母、母親的辛苦,共同體驗時光流逝。溫暖、祥和的氣氛烘托著家園意識,親情的感召力比食物的誘惑力大得多,吃下去的不僅僅是美味,更重要的是享受親情和母愛。“沒有餃子不過年,不吃餃子過不去年。”俗語說的有些偏頗,但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人們的渴望與向往。小小餃子,包著乾坤,包著人們對來年幸福、平安、吉祥、希望的心理,是新一年豐碩與收獲的象征,它與中國傳統文化完全融合,也鑄造了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靈魂,滲透到每個人生活之中。

  我國地域遼闊,對吃除夕餃子的習俗不同。清初河北《肅寧縣志》載:“元旦子時盛饌同享,各食扁食,名角子,取更歲交子之義。”蘇杭一帶,除夕夜吃蛋餃和胖頭魚,但魚只吃中間留頭尾,蘊含金銀元寶和有頭有尾,一年到頭,家事盛旺。云南昆明地區除夕年飯吃大豆制成的餌塊,可炒、烤、煮成甜咸味,祈祝新的一年五谷豐登。黑龍江、吉林、遼寧除夕吃酸菜大肉餃,意“酸寶”(拴寶)。河南一帶把餃子與粉皮共煮,叫“粉皮餃子”,意“玉帶纏寶”。陜西一帶則將餃子和面條滲合煮,叫做“金絲穿元寶”。山東,除夕夜全家坐在一起包餃子,年夜必須吃素餃子,意求新年素素凈凈、平平安安。南方省份年夜飯多食湯圓、炸年糕,意為團團圓圓年年高。少數民族年除夕食品各具特色。蒙古族人稱春節為“白節”、正月為“白月”,除夕夜煮水餃、烤羊腿,圍火爐而食,向長輩敬獻“辭歲酒”。滿族人年飯豐盛而隆重,吃餃子、豆包,菜有血腸、酸菜氽白肉以及象征吉慶的魚葷菜等。湘西苗族年夜飯是甜酒和粽子,寓意生活甜蜜、五谷豐登。云南拉祜族人家除夕必做糯米耙耙,其中一對特別大,據說象征太陽和月亮,若干小的象征天空繁星,用以祈祝新的一年風調雨順,果實累累。這些習俗盡管不同,但年夜飯吃素是共通共同的,吃餃子是共通共同的,美好的寓意是共通共同的,都是為了新年添個好彩頭,這是真正原因。

  “好吃不過餃子”。餃子好吃,食者越來越多,我國不少地方把餃子生產作為產業經營,發展餃子經濟,擴大出口創匯,速凍餃子大量遠銷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餃子發展也從平盤發展到餃子宴。這個以往年節才有的食品,如今已經成為品種繁多、四季有市的大眾商品,大肚餡足的木魚餃,花邊月牙餃,鴛鴦餃,四喜餃,蝴蝶餃,金銀餃,貴婦餃,珍珠餃,等等。過去一些達官顯貴才能食用的韭菜蝦米餃、白菜大肉餃,已進入尋常百姓家,一些禁忌做餡的蔬菜野菜也堂而皇之登上餃子餡寶座。餃子也有一些別名,北方有稱“扁食”、“扁合”,老北京叫“餑餑”,廣東人叫“云吞”,四川人叫“抄手”,叫法不同,說餃子都知道。讓中國餃子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餃子,進而了解中國。餃子,不但中國人厚愛,外國賓客也贊嘆:中國餃子,好吃!

  吃中國餃子,嘗天下美味。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華夏經緯網(2007-12-18)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