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河南風情 >> 特色訪談 >> 瀏覽文章

古代元旦由來及習俗 民間活動成為元旦主流

2015/12/31 11:08:36 點擊數: 【字體:


  中國的古代元旦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古代雖然也有元旦,但是日期和現在卻不一樣,它是在變化的,以十二月初一這天為元旦之日,現在我們就把陽歷的1月1日作為元旦之日。

古代元旦由來及習俗 民間活動成為元旦主流
 
古代元旦
 
  如今的元旦固定在公歷的一月一日,屬于公歷新年,每年的元旦一到來就會放假一天。
 
  民國時期,孫中山定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公歷的一月一日為新年,但當時還沒有元旦的叫法,直至新中國成立后,才叫公歷的一月一日這一天為元旦。民國時期,當時雖然定公歷的一月一日為新年,但老百姓不怎么在意,當時只有一些學校機關以及政府部門放假一天,老百姓依然以農歷初一為新年。可見春節這個大年深入民心之深。
 
  元旦,顧名思義,即為新年開始的第一天。元是開頭第一的意思,旦這個象形字意味著太陽從地平在線升起來,意味著新的一天開始。元旦,是一年之元,一月之元,一時之元,元即首。顓帝以孟春正月為元,其時正朔元旦之春。《晉書》對元旦作了最初的記載,把正月稱為元,初一為旦。
 
  還有一種說法是把在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定為古代的元旦日。堯的兒子無才難以成大器,便傳給了品德兼備的舜。舜為百姓做了許多好事,很受人們的愛戴。因而當時就把紀念堯的那天定為元旦日。內地元旦的慶祝方式相當于春節的縮影版本。因為元旦之后就是春節,再一個元旦不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因而在人們心中占有的位置并不高。

古代元旦由來及習俗 民間活動成為元旦主流

古代的元旦
 
  當然,現在元旦的熱潮還是成上升趨勢。一般平民百姓慶祝元旦主要表現是放鞭炮、殺三牲、拜祭祖輩等等。寫春聯、書寫福字、舞龍燈的民間活動也逐漸成為元旦的主要慶祝活動之一。元正啟令節,嘉慶肇自茲。咸奏萬年觴,小大同悅熙。晉代詩人辛蘭在詩歌《元正》里記錄了當時元旦的情景。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南朝梁人蘭子云在也其《介雅》一詩里對元旦作了大概的記錄。
 
  而今的元旦在人們心目中占的位置相比于往年好一些,元旦其實就是相當于小年,春節則是隆重的大年,意味著團圓和熱鬧。
 
  過小年拉開過年序幕
 
  民謠曰: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說的是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要進行祭灶和掃房子這樣的民俗活動,以此迎接新年的到來。傳統上多將臘月二十三視為過年序幕的拉開,因為正月初一俗稱過大年,臘月二十三也就相對應地被稱為過小年。
 
  過小年的標志性民俗活動是祭灶。民以食為天,中國先民很早就有灶神崇拜,在生產力低下的農耕社會,人們將吃視為生活中的頭等大事。
 
古代元旦由來及習俗 民間活動成為元旦主流
 
過小年拉開過年序幕
 
  《淮南子》中記載:黃帝作灶,死為灶神!吨芏Y》上也有: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灶神。道教興盛后,民間又傳說灶神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在廣為流傳的《太上感應篇》里,已有司命隨其輕重,奪其紀算的記述,灶神遂演變成不僅司廚而且司命的民間大神。司命即指灶君,算為一百天,紀指十二年。灶王爺上天告發人間罪惡,一旦被告發,小罪要減壽一百天,大罪要減壽十二年。
 
  因此,舊時人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并在其神位兩側貼一副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為了讓灶王爺上天言好事,到了臘月二十三這天,人們要給灶王爺敬香,并供上用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按照官三民四的說法,官府祭灶在臘月二十三,民家祭灶則在臘月二十四。
 
  祭完灶后,家家戶戶還要掃房子撣塵,因塵與陳諧音,新年到來之際掃塵有除陳布新的含義,可以把一切霉運、晦氣統統掃出家門。

古代元旦由來及習俗 民間活動成為元旦主流

古代將春節稱為元旦
 
  古代將春節稱為元旦
 
  現在的春節是大年初一,但在中國古代,農歷大年初一則被視為新年,古籍、古詩中提到的元旦或元日,都是指農歷的正月初一。最著名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即是宋代王安石寫的《元日》詩。
 
  春節又稱元日、元旦、無正、元辰、元朔、歲旦、歲首、歲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過年,為夏歷新年的第一天。新年在古時最初被稱為歲首。夏商周三代時間不盡相同:夏代歲首在建寅之月,即夏歷一月(與今相同);商代歲首在建丑之月,即夏歷十二月;周代歲首在建子之月,即夏歷十一月。至漢武帝時,頒發《太陽歷》,明確規定以夏歷正月初一為歲首,從此歷代沿用,直至1911年為止。辛亥革命后,我國開始采用公歷紀年,元旦改為公歷1月1日,夏歷正月初一便改稱春節。1912年以后,中國人開始過公歷和夏歷兩個新年,作為夏歷新年的春節,由于承載著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年俗文化而備受重視。

古代元旦由來及習俗 民間活動成為元旦主流

古代元旦由來及習俗
  古人把立春稱為春節
 
  古籍中早有春節二字,但古代的春節是指立春。夏歷正月間(公歷2月4日前后)的立春節,是春季開始的標志。一年之計在于春,古人非常重視立春節,自周代起立春日迎春,是先民必須舉行的盛大節日活動,因此立春又叫春節。周代,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回宮后要賞賜群臣,施惠兆民。宋代吳自牧在其《夢粱錄》記載: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稱賀。明清時期,迎春文化更盛:士庶交相慶賀,謂之拜春。在立春這天,京兆尹和各府衙官員都要穿戴整齊,去東郊的東直門一里以外的春場去迎春。這種拜春儀式與元旦的拜年相似,又稱行春。
 
  古代元旦的習俗更為完善,在元旦這天大家都會貼春聯、吟詩賦詞。新的一年,新的面貌,也讓我們以新的心態迎接新的生活。元旦佳節作為中國的法定節假日還有三天的假期,大家想好怎么度過了嗎?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男人窩(2015-11-20)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