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河南工藝 >> 工藝賞析 >> 瀏覽文章

國家博物館所藏隋唐的青瓷和白瓷器鑒賞

2015/2/10 18:55:18 點擊數: 【字體:


    唐代瓷業以南方越窯青瓷和北方邢窯白瓷享譽天下,世稱“南青北白”。邢瓷類銀,越瓷類玉,并立共榮,為世人所珍。

    國家博物館典藏有珍貴的隋唐時期越窯青瓷和北方邢窯等窯生產的白瓷器,多為墓葬、遺址考古出土,有些是明確紀年墓出土,造型豐富,工藝精美,制作精巧,時代特征鮮明,展現出非凡的歷史價值和博大精深的藝術魅力。

    國家博物館所藏越窯青瓷代表作有浙江寧波出土的唐代青釉瓜棱執壺,陜西扶風法門寺唐塔基地宮出土的唐代青釉葵口盤和折沿碗,法門寺地宮所出為珍貴的“秘色瓷”,是鑒定秘色瓷重要的參考資料。白瓷代表作有陜西李靜訓墓出土的隋白釉雙連龍柄傳瓶、雞首龍柄壺,河南陜縣唐墓出土的邢窯白釉蓮瓣座燭臺、長頸瓶,均為罕見的白瓷珍品。

    隋朝的建立結束了中華大地近300年的分裂混戰局面,在和平統一的前提下,經濟文化迅速發展。隋朝雖國祚短暫,歷二世而亡,然而它的繁榮成果并沒有因為朝代的更迭而衰頹,繼而為唐朝的輝煌奠定了基礎。

    唐朝是我國歷史上經濟文化十分發達的一個封建王朝,社會安定,政治昌明,為不同領域的發展創造出良好的大環境,更兼以海納百川的恢宏氣魄,從不同地域文明中汲取養分,從而呈現出欣欣繁榮之象。這種繁榮自然也體現在物質文明之上。

    各類手工業得到了蓬勃發展,瓷器生產作為手工業中重要的一支也得以發展,瓷窯遍地開花,相互爭艷,而尤以南方越窯青瓷和北方邢窯白瓷享譽天下。中國國家博物館作為國家級博物館,所藏隋唐時期的越窯青瓷和北方邢窯等生產的白瓷器,均十分珍貴,現就其特色進行闡述。

    越窯青瓷

    中國古代瓷器種類豐富,青瓷是重要品種之一。青瓷燒制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在距今兩千年左右的東漢時期,勤勞智慧的越州人創燒出了成熟青器,歷經六朝、隋唐和五代時期的蓬勃發展,至明清時期從未間斷。

    越窯是我國聞名遐邇的青瓷窯之一。唐代,全國燒造青瓷的窯場眾多,越窯青瓷為群窯之冠。唐代以上林湖為中心的瓷業迅速拓展,窯場林立,規模宏大,并燒造供皇家使用的瓷器。 唐朝詩人多有吟誦越窯瓷器的詩,許多詩句膾炙人口,成了千古絕唱。茶圣陸羽在《茶經》之中以“類冰”“似玉”贊美越窯青瓷品質高雅,色如玉而不浮光,質如冰而不流俗。將越窯列為全國名窯之首。陸龜蒙《秘色越器》用“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的詩句形容越窯青瓷色澤的典雅秀美;皮日休《茶甌》用“圓似月魂墜,輕如云魄起”的詩句品味越窯青瓷造型的端莊輕盈。唐人對越窯青瓷的喜愛離不開對茶文化的崇尚,唐代施肩吾在《蜀茗詞》中寫道:“越碗初盛蜀茗新,薄煙輕處攪來勻。”正是稱贊越瓷與香茗彼此映襯、相得益彰。越窯青瓷在陶瓷" target="_blank">中國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唐代的越窯青瓷更是中國古代瓷器中的珍品,嗜古成癖的乾隆皇帝也曾追慕唐代的越窯青瓷,發出“李唐越器人間無,趙宋官窯晨星看”的感嘆。

    國家博物館所藏越窯青瓷有墓葬、遺址、塔基出土遺物和傳世品。其中墓葬、遺址和塔基出土品主要有:
 

國家博物館所藏隋唐的青瓷和白瓷器鑒賞

    越窯青釉葫蘆瓶
 

    1956年河南陜縣唐墓出土越窯青釉葫蘆瓶(圖1),高17.6厘米、口徑2厘米、足徑7.6厘米。器呈葫蘆形,通體施以青釉,造型飽滿,美觀大方,為初唐時期瓷器的形制。葫蘆諧音“福祿”,又因籽多,有“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深得人們喜愛。葫蘆形器物很早就出現了,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葫蘆形的彩陶器。


國家博物館所藏隋唐的青瓷和白瓷器鑒賞

    越窯“大中四年”青釉罌
 

    1957年浙江余姚市唐墓出土越窯“大中四年”青釉罌(圖2),高30.5厘米、口徑19.3厘米。腹上刻銘有“維唐故大中四年(850年)歲次庚午八月丙午朔,胡珍妻朱氏四娘于此租地,自立墓在此,以恐于后代無志,故記此罌。”器自名為“罌”。“罌”最早見于漢代文獻,《漢書·趙廣漢傳》記有“椎破盧罌”,顏師古注“佤,長頸罌也”。在六朝時期,盤口壺也稱作“罌”。1972年江蘇南京化纖廠東晉墓出土的青釉盤口壺的底部刻有“罌主姓黃名齊之”字樣。“罌”是由六朝、隋代時期的盤口壺演變而來,是晚唐時期典型器。唐代器的盤口更大,頸漸長,有的頸上堆塑有蟠龍,肩部或頸部飾有環狀耳。浙江嵊州出土的青釉罌,銘刻“元和拾肆年(819年)四月一日造此罌,價值壹千文”。五代壺體逐漸加高,北宋時罌系變大,上海博物館藏有銘刻北宋咸平元年(998年)的糧罌較為典型。罌是一種盛器,而這件“大中四年”青瓷罌卻有另外的用途,其器形較大,刻銘有器名、制作時間和用途,是重要的歷史參考資料。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相似器物。
 

國家博物館所藏隋唐的青瓷和白瓷器鑒賞

    唐代越窯青釉瓜棱執壺
 

    1974年浙江寧波出土唐代越窯青釉瓜棱執壺(圖3),高22.6厘米、口徑10.2厘米。喇叭口,瓜棱形長圓腹,肩部一短流,另一側置曲柄。執壺在唐代《資暇集》中稱為“注子”和“偏提”,朝鮮出土的兩件唐壺刻銘有“小口”之稱,宋代仍沿稱“注子”。唐代執壺的特點是盤口或喇叭口,短直流,流有圓形和六方、八方形等。壺柄也由以前的龍柄變為寬扁形曲柄。晚唐至五代,執壺的流與柄相對加長放大,腹部多作成瓜棱形。據文獻記載,在唐代越窯青瓷執壺賣十文錢一個,而其他窯口壺則只賣一文錢一個。

    唐代越窯瓷器的蓬勃發展也促進了瓷器外銷的繁榮。在埃及、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日本等地都曾發現唐代的越窯瓷器。唐末以后,越窯瓷器主要是通過明州(寧波)港等向外輸出。此器出土于寧波和義路唐代海運碼頭遺址,此遺址出土有唐代沉船和大量越窯瓷器。寧波天一閣博物館收藏有造型相似的一件瓜棱執壺,也為和義路唐代碼頭出土。
 

國家博物館所藏隋唐的青瓷和白瓷器鑒賞

越窯青釉葵口盤

國家博物館所藏隋唐的青瓷和白瓷器鑒賞

越窯青釉折沿碗
 

    1987年陜西扶風法門寺唐塔基地宮出土越窯青釉葵口盤(圖4)和折沿碗(圖5)。法門寺以供奉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佛的指骨舍利和真身寶塔聞名于世,備受歷代帝王的高度重視,被譽為“皇家寺院”。1987年4月3日,封閉千余年的法門寺地宮重新面世,唐代地宮中出土的唐懿宗用來供奉釋迦真身舍利的一批精美供器,其中有佛指舍利和唐朝七位皇帝供奉的數千件皇室世紀珍寶。出土的記錄這些器物的石刻“物賬”記載有“秘色瓷碗七口,內兩口銀棱,瓷秘色盤子、碟子共六枚”,證實該地宮出土的越窯青瓷就是傳說中的“秘色”瓷,它的發現在我國陶瓷考古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為斷定秘色瓷的時代和鑒定其特點提供了重要依據。

    青釉葵口盤高4.6厘米、口徑24.8厘米、足徑7.6厘米。器葵口、淺腹、平底。青釉折沿碗高7.1厘米、口徑25厘米、足徑10.5厘米。折沿、敞口、淺腹、平底。通體施青釉,釉色光澤晶瑩,質地溫潤似玉,清澈碧綠,造型典雅秀美,正如五代徐夤《貢余秘色茶盞》詩中的贊譽:“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貢吳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云。”

    清代藍浦《景德鎮陶錄》記有“越窯,越州所燒……在隋唐曰越州。瓷色青,著美一時”。越窯青瓷追求“冰肌玉骨”的藝術效果,唐代器物以素身無紋飾為多,胎質精細而輕盈,瓷釉晶瑩溫潤。陳萬里先生《中國青瓷史略》贊曰:“越窯青瓷似一泓清漪的清水般的湖綠色。”越窯青釉淡雅溫潤,無附加贅飾,而以其釉之本色、釉之天姿呈現出明澈幽靜之美感。唐越窯青瓷追求“冰肌玉骨”的藝術效果,器物少有裝飾,僅以“捩翠融青”的釉面取勝,有“如玉如冰絕代少,傾城傾國只淡妝”的韻致。

    唐代越窯青瓷產品種類繁多,以茶具最具特色,有茶碗、茶托、執壺、杯等。碗或盞,被稱作“甌”。茶甌造型以花式居多,有葵花式、荷葉式、海棠式等。碗是越窯青瓷茶具中常見之物,在唐人的詩文中多有記述。陸羽在《茶經》中記有:“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壽州次、洪州次。或者以邢州處越州上,殊為不然。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陸羽道出了越窯青瓷的特質所在,越窯燒造的淡青色茶碗能與綠色的茶湯相映生輝,“半甌青冷綠”,從而達到“益茶”的效果。

    越窯地處中國東部沿海,緊鄰唐朝時期聞名全國的大商港明州(寧波),越窯青瓷借海上貿易興起之利,從海路大量出口,運銷朝鮮半島、日本列島、東南亞諸國,直到非洲的埃及,被譽為開拓“海上陶瓷之路”的先驅,成為古代中外貿易、文化交流的橋梁和信使。在埃及開羅福斯塔特遺址發掘出大量的從唐代到清代的中國陶瓷片,其中最多的是越窯青瓷。2003年2月,在印尼爪哇井里汶島海域發現的公元10世紀的沉船,起獲10萬多件越窯青瓷,多為秘色瓷,反映出越窯青瓷外銷的盛況。
 

國家博物館所藏隋唐的青瓷和白瓷器鑒賞

唐越窯青釉碗
 

    伊朗內沙布爾出土唐越窯青釉碗(圖6),1966年5月24日由日本陶瓷學者小山富士夫捐贈。伊朗內沙布爾靠近馬什哈德,為葉派伊斯蘭教圣地,是印度、阿富汗同德黑蘭商隊的貿易中心,絲、茶、面粉等商品的集散地。器高4厘米、口徑14.3厘米、足徑5.5厘米。碗撇口、斜直壁、玉璧形足。通體施以青釉,釉色泛黃。為典型的越窯唐代器物。
 

國家博物館所藏隋唐的青瓷和白瓷器鑒賞

青釉蓋盒

國家博物館所藏隋唐的青瓷和白瓷器鑒賞

青瓷釉蓋罐
 

    此外,國家博物館還收藏有唐代越窯青瓷傳世品,有青釉蓋盒(圖7)、青瓷釉蓋罐(圖8),造型豐滿,通體光素,青釉潤澤,為唐代越窯的典型器。                         

    北方白瓷
 

    白瓷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瓷器品種之一,創燒于北朝時期北方地區,是在青瓷的基礎上改進而燒制成的。白瓷的誕生是我國陶瓷發展的一個飛躍,為此后歷代各種彩繪瓷器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北朝時期窯場有河北內丘、河南安陽和山東淄博等地。1971年河南安陽北齊武平六年(575年)范粹墓出土的白瓷器是目前所見最早的白瓷,有碗、杯、三系罐、四系罐、長頸瓶等共10件,質地較粗,釉色泛黃或泛灰,白瓷制造工藝尚處于早期階段。

    隋代的白瓷生產工藝發展迅速,制作技巧不斷提高。隋代生產白瓷的瓷窯有河南鞏縣窯和河北內丘、臨城等地。1959年河南安陽隋張盛墓出土的白瓷圍棋盤、三環足盤等,1957年西安隋李靜訓墓出土的白瓷雞首壺、雙耳扁壺、雙耳罐等,以及陜西隋姬威墓出土白瓷罐等,均是隋代白瓷的上佳之作。北朝至隋代,北方白瓷的發展為唐代瓷器生產南青北白的局面奠定了基礎。

    到了唐代,白瓷的生產進入到全盛時期,白瓷窯口林立,多在北方。有河北邢窯、定窯,河南鞏縣窯、鶴壁窯、密縣窯、登封窯,山西渾源窯、平定窯,陜西耀州窯,安徽蕭窯等,其中以邢窯最為著名,質量最佳。陸羽《茶經》中稱贊邢窯瓷器類銀類雪。在唐代,邢窯白瓷與南方越窯青瓷名譽天下,平分秋色,形成了南青北白、相互爭妍的兩大體系。

    邢窯始燒于北朝,盛于唐代,衰于五代,終于元代。唐代邢窯生產了大量精細白瓷,工藝登峰造極。器物多為日常生活用器,以潔白細膩滋潤而又類銀類雪的釉色及樸素大方的造型見長,僅有少量白瓷有印花、劃花和貼塑等裝飾。皮日休《茶甌詩》寫道:“邢窯與越人,皆能造瓷器。圓似月魂墜,輕如云魄起。”陸羽《茶經》中稱:“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瓷類雪,越瓷類冰,邢瓷白而花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還形容其造型的規整“圓似月魂墮”,白瓷的輕盈俏麗則是“輕如云魄起”。唐人李肇的《國史補》上記載“內丘白瓷甌,端溪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具體提到產地“內丘”。《新唐書》記載有“邢州貢瓷”。河南鞏縣窯亦為唐朝重要的白瓷產地,也生產過貢瓷。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有“開元中河南貢白瓷”的記載,西安唐代大明宮遺址也出土有鞏縣窯白瓷、邢窯等白瓷,唐代邢窯白瓷廣銷國內,在各地唐代遺址和墓葬中多有發現,以陜西、河南、河北省出土最多。

    國家博物館所藏隋唐白瓷,有墓葬出土和傳世品。墓葬出土品主要有:
 

國家博物館所藏隋唐的青瓷和白瓷器鑒賞

白釉雙連龍柄傳瓶


    1957年西安隋大業四年(608年)李靜訓墓出土白釉雙連龍柄傳瓶(圖9)、雞首龍柄壺(圖10)。墓主李靜訓身世顯赫,自幼得寵,然而不幸9歲早夭。在李靜訓墓中隨葬了大量的精美物品,有波斯的金銀器皿、鑲嵌玉石的項鏈、結構精巧的手鐲、精美別致的瓷器等。出土瓷器17件,有白瓷雙連龍柄傳瓶、龍柄雞首壺、小扁瓶、小盆、小罐、小瓶等。
 

國家博物館所藏隋唐的青瓷和白瓷器鑒賞

雞首龍柄壺
 

    白釉雙連龍柄傳瓶高18.6厘米、口徑4.5厘米、腹徑6.3厘米。兩瓶雙腹相連,兩側堆塑龍形柄,雙龍口銜瓶口。器施半截白釉,開細碎紋片。天津博物館所藏此形制白釉瓶,底刻銘“此傳瓶有並(并)”,故有“傳瓶”之稱。江蘇省連云港市博物館也收藏有此形制的傳瓶。

    白釉雞首龍柄壺高27.4厘米、口徑5.9厘米、足徑7.1厘米。肩部前置雞首流,作昂首鳴叫狀,后為龍形柄,龍俯首銜口沿。肩部置對稱環式耳,作雙瓣重合狀。體施半截白釉,有細小冰裂紋。器造型挺拔秀美。雞首壺始見于三國時期,兩晉、南朝時期多見,多為南方青瓷制品,也有黑釉器。早期雞首壺器身較小。南朝至隋代,壺身修長,頸部變細,柄加長。雞首壺至唐代以后漸漸消失。
此兩件白瓷同為明確紀年墓出土,為隋代白瓷精品,是北方白瓷斷代研究的重要標準器。
 

國家博物館所藏隋唐的青瓷和白瓷器鑒賞

    白釉束腰蓋
 

    1954年西安隋大業六年郭家灘姬威墓出土白釉束腰蓋罐(圖11)。姬威為隋代金紫光祿大夫,龍泉、敦煌二郡太守,先后為太子楊勇及權臣楊素之幸臣、親信。其墓中隨葬品豐富。
白釉束腰蓋罐通高16.9厘米、口徑9.3厘米、底徑12.4厘米。器身施白釉,釉瑩潤潔白,有細小冰裂紋。造型優雅簡潔,形制別致。陜西博物館收藏有同墓出土的白釉束腰蓋罐(缺蓋),形制相同,通高12.5厘米、口徑12厘米、底徑18厘米。
 

國家博物館所藏隋唐的青瓷和白瓷器鑒賞

白釉唾壺

國家博物館所藏隋唐的青瓷和白瓷器鑒賞

執壺

國家博物館所藏隋唐的青瓷和白瓷器鑒賞

龍柄執壺

國家博物館所藏隋唐的青瓷和白瓷器鑒賞

蓮瓣座燭臺

    1956年河南陜縣唐墓出土白釉唾壺(圖12)、執壺(圖13)、龍柄執壺(圖14)、蓮瓣座燭臺(圖15)。

    白釉唾壺高16.5厘米、口徑14.8厘米。其形似尊,上部為漏斗形碗狀,圓球腹,平底刻“永”字。應為河南鞏縣窯制品。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相似的器物。

    白釉執壺高12.1厘米、口徑6.9厘米、足徑6.5厘米。撇口,短頸,豐肩,鼓腹,平底,圈足" target="_blank">假圈足,腹一側有曲柄,一側有圓筒形短流。此壺造型圓潤飽滿,短流平底,為唐代早期的典型式樣。

    白釉龍柄執壺高21.7厘米、口徑7.8厘米、足徑6.2厘米。短流,龍形柄,龍首銜口沿作汲水狀。龍身彎曲,似蓄力待發,生動形象。通體施白釉,釉色溫潤細膩,器形端莊雋秀,為唐代邢窯制品。

    執壺又稱為“注子”“注壺”,其造型源于青銅器,南北朝時期青瓷中已有執壺造型。中晚唐時期,執壺式樣增加,大量流行,從而逐漸取代了雞首壺和鳳首壺等。唐代執壺作酒具或茶具之用,稱為酒瓶、酒注子或茶瓶。西安唐太和三年(829年)王明哲墓中出土的瓷壺上寫有“老得家茶社瓶”等字,是為茶具;長沙銅官窯出土的瓷壺上則有“陳家美春酒”“酒溫香濃”等銘記,乃為酒具。

    白釉蓮瓣座燭臺高30.3厘米、口徑6.5厘米、足徑17.5厘米。燭臺由燈盤、臺柱和承座三部分組成,燈盤呈杯形,臺柱細長挺拔,飾瓦棱紋,燈座凸雕蓮瓣紋,葉瓣呈浮雕狀,富有立體感。造型獨特,胎質細密堅硬,釉色白潤,保存完美,為邢窯精品。燭臺作為古代燈具之一,歷史十分悠久,戰國秦漢時就有銅燭臺,《楚辭》:“室中之觀多珍怪,蘭膏明燭華容備。”三國兩晉時瓷質燭臺出現,有羊形、獅形等,唐代詩人皮日休《夜會問答十》曰:“蓮花燭,亭亭嫩蕊生紅玉。”這件燭臺造型挺拔,亭亭玉立,座為蓮花,雅致清新,美觀實用,當為唐時的一件“蓮花燭”。

 

國家博物館所藏隋唐的青瓷和白瓷器鑒賞

白釉長頸瓶

國家博物館所藏隋唐的青瓷和白瓷器鑒賞

    辟雍硯


    1957年河南陜縣唐墓出土白釉長頸瓶(圖16)、辟雍硯(圖17)、帶蓋唾壺(圖18)、環柄杯(圖19)。


    白釉長頸瓶高22.2厘米、口徑6.9厘米、底徑7.2厘米。侈口,長頸,圓腹,圈足外撇。通體施白釉,釉色潔白,積釉處泛青,釉面有冰裂狀開片,通體光素無紋。唐朝時期中西經濟文化交流往來頻繁,隨著西亞金銀器的不斷傳入,瓷器生產中也流行仿制金銀等器的熱潮。這件長頸瓶的器形源于銅器,與河北景縣封氏墓出土的長頸銅瓶十分相似,造型端莊,輕盈靈秀,保存完美,尤為難得,為邢窯制品。
 

國家博物館所藏隋唐的青瓷和白瓷器鑒賞

帶蓋唾壺

國家博物館所藏隋唐的青瓷和白瓷器鑒賞

環柄杯

    白釉辟雍硯高7.2厘米、口徑14.8厘米。因形制如辟雍環水,故得名。辟雍硯,得名于漢班固《白虎通·辟雍》:“辟者象璧,圓法天;雍之以水,象教化流行。”辟雍硯始于東漢時期,魏晉時期多流行三足或四足的青瓷圓硯,南北朝時期則變為五足到十足不等,隋唐時期的辟雍硯形制為硯面高凸,硯足數量明顯增加。唐代楊師道在《詠硯》中有“圓池類璧水,輕翰染煙華”之句,說的就是辟雍硯。1986年陜西禮泉唐長樂公主墓出土有白釉辟雍硯;2003年洛陽老城區義勇街唐代瓷器窖藏出土了大量白瓷器和陶器,有不少形制較大的辟雍硯,均與此硯形制相似,反映了共同的時代特征。

    白釉帶蓋唾壺盤口、扁圓腹、平底。器有蓋,配以桃形鈕。唾壺,西漢時期已有。安徽阜陽西漢墓出土有漆盂,外底銘“唾器”字樣。東漢時期南方燒造有青瓷唾壺,三國、兩晉時期為日常用器。據晉人賀循《葬經》的記載,晉人把唾壺作為隨葬用器。青瓷唾壺最為多見,也有黑瓷及白瓷等制品。此壺為唐代的典型器。

    白釉環柄杯高7.7厘米、口徑10.5厘米、底徑4.7厘米。造型仿自唐代金銀杯,侈口、弧壁、折腹、圈足,環柄如銀絲彎卷而成。器形與西安沙坡村唐墓出土的銀環柄杯如出一轍。
 

國家博物館所藏隋唐的青瓷和白瓷器鑒賞

白釉堆塑龍紋燭臺
 

    傳世白瓷有白釉堆塑龍紋燭臺(圖20)、貼花雙龍耳瓶(圖21)、碗(圖22)。

 國家博物館所藏隋唐的青瓷和白瓷器鑒賞

貼花雙龍耳瓶

國家博物館所藏隋唐的青瓷和白瓷器鑒賞

    碗
 

    白釉堆塑龍紋燭臺高25.4厘米,上部為杯形托盤,中間為燈盞,托盤外飾以一圈蓮瓣紋;中部為臺柱,堆塑蟠龍裝飾纏繞在臺柱;底部為另一較大的圓形托盤,下置高圈足。工藝精湛,裝飾龍紋立體感強,生動活潑,富有情趣。北京故宮博物院和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有形制相似的唐代青瓷制品。

    白釉貼花雙龍耳瓶高42.5厘米、口徑8.8厘米、足徑9.4厘米。雙龍柄銜口沿,肩部貼塑寶相花紋。白釉發黃。雙龍耳瓶出土較多,以光素無紋者多,貼花裝飾較少見。雙龍耳瓶為唐代瓷器的典型器,除白瓷外,有青釉、三彩等品種。

    白釉碗高5.3厘米、口徑16.2厘米、徑7.7厘米。玉璧形底,胎質堅細,釉色瑩潤,器形規整,為唐代邢窯制品。唐代邢窯燒制的產品有碗、盤、杯、盒、瓶、壺、罐等,其中碗有多種形制,玉璧底碗是邢窯代表性器物之一,有的陰刻“盈”或“大盈”款識,應是為唐代大明宮大盈庫定燒之器。

    唐代瓷器生產出現了爭奇斗艷的局面,唯有越窯青瓷和邢窯白瓷因其獨特的藝術成就技壓群芳,成為當時瓷器的佼佼者,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唐代瓷器制作精巧,渾圓飽滿,反映出唐人愛好豐腴的美學意識,時代特征鮮明。越窯青瓷和邢窯白瓷備受推崇,國家博物館所藏隋唐青瓷和白瓷,造型豐富,工藝精美,代表了隋唐時期瓷器發展的最高水平,可領略到中國瓷器文化燦爛的藝術風采。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盛世收藏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