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歷史傳說 >> 姓氏文化 >> 瀏覽文章

從漢族人的姓名透視中國傳統文化

2014/1/10 15:53:48 點擊數: 【字體:


    摘要:姓名是作為社會群體一員的人所必有的標志符號。文化影響人們對名字的選取,姓名反映一定時代社會的文化內容。通過對姓名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倫理道德、宗教觀念、喜好追求等,它是中國傳統文化內容的一個縮影,是了解我國傳統文化的鑰匙。
 
    一、引言

    姓名是人類社會最普遍的語言現象之一,是人們使自己區別于他人的特定標志。姓名是社會的產物,也是語言的產物,它伴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也伴隨著語言的發展而發展。古往今來,人們認識一個人是從他的姓名開始的,可見姓名的重要性和普遍。在現代人類社會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姓名,姓和名各是姓名的一部分。姓是代表家族的字,而名與姓結合起來代表一個人,以區別于其他人。人們的姓名已成為一個系統,通過姓名我們可以了解本民族的文化。馬來西亞學者蕭遙天先生對此評論說:“眼前如果有一部完備的中華人名辭典,它反映整個中華文化與歷史,比什么都更切實具體。偶然拾起一張人名錄,肯下功夫深沉玩索,其中告訴你的東西也許比一篇歷史文物的報告還要豐富。”
   
    二、漢族人姓名透視出的文化內涵
   
    古往今來,漢族姓名不計其數,人們的名字或簡單,或深奧,或粗俗,或典雅,直接反映命名者的文化素養。人的名字既可以反映出人的性別、職業、文化層次,又可以折射出社會文化背景。每個名字包含著命名者的意愿,或者取寓意,或表示祝福,或寄托希望、留紀念等。大多數人對取名都很重視。
   
    名字的內涵如此豐富,既涵蓋了個人的東西,也反映了社會的獨特文化。除正式的名字之外,有的人還有小名。因為小名的選取有較大的隨意性,多用于幼年時期。長大成人后用其稱呼的較少,我們在此不做分析。

    (一)女性名字反映的中國封建文化
   
    幾千年來,中國婦女一直處于被壓迫的地位,男尊女卑的觀念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項很重要的內容。孔子所言“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一直被世人奉為封建時代的真理。“三從四德”“三綱五常”的封建倫理道德讓婦女成為了男性的附庸。封建婦女低下的社會地位在她們的名字中也有所反映。
   
    首先反映在對女子的稱謂用語上。在中國古代,受封建道德禮教的影響,“男主外、女主內”的封建倫理文化是女子生存的主要信條,以至于丈夫在向客人介紹自己的妻子的時候,常用“賤妾”、“奴家”、“糟糠”、“內人”、“賤內”、“內助”、“堂客”、“婆娘”、“家里的”、“屋里的”、“做飯的”、“孩子他娘”以及“山荊”、“拙荊”、“賤荊”、“荊妾”、“荊妻”、“荊婦”、“荊人”、“荊布”、“荊室”、“荊房”、“寒荊”、“賤室”、“房下”、“敝妾”、“山妻”、“內人”來稱呼她們。這里“荊”本是枝條,是用來編筐籃等的一種落葉灌木,十分平常,在其前面冠以“山”、“拙”、“賤”等用來稱呼自己的妻子,深刻地反映出古代女子在社會中的低下和從屬地位。而“房下”、“內人”等則挹女子的行動范圍作了一個簡明的概括,女子生來不過在房下、屋內圍著鍋臺轉罷了。用“賤”、“敝”作飾,對女子的貶低之意更是十分明顯。
   
    其次反映在婦女名字中的用字上。由于漢字是表意文字,字形能反映女性的色彩,加“女”字旁的字多成為女性名字的專利,如娘、姑、姐、妹、姬、娥、媛,還有妙、婷、嫵、媚、嬌、婉、姣等。還有的用首飾之類的字取名,如釵、簪、環等;用衣服類的字,如裙、裳、錦、繡等;化妝品一類的字,如粉、香、黛等:也有女紅類的字,如針、線、臺、瓶等。閨中之物最能代表女性特征,也最能象征女性的從屬地位,以上女性名字常用字反映了封建社會女性的地位。封建社會中的女性常被看作是男子的財產,也被視為玩物。有一句話“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能與男子的犧牲精神相比的是女子的取悅于人,女性的存在似乎只是為了取悅于男性、服務于男性。因此,女名多被局限在風花雪月的范圍內。名字的本身要有一定的美感,好似細膩柔美的花鳥圖,于是,有關花草芝蘭、禽鳥之類的詞,色彩艷麗的字和美景的字等,也成為女性名字的常用字。封建社會的女性被男性主宰,女性的品德和行為也要符合男性的要求,而有關女德的字,如貞、淑、嫻、靜反映了當時的文化特點。
   
    女用男名的現象則反映出人們的一種社會心理狀態,如亞男、勝男、亦男,在過去和現實中都有。家長為孩子取這樣的名字,有希望女兒將來像男孩子一樣立身社會,成就一番事業。但這也反映出一種比較,一種不平等的較量,人們希望從較低起點而達到與男孩子并駕齊驅的狀態,這也可視作是對男女不平等的微弱的抗議。
   
    幾千年來,婦女一直處在受歧視、受壓迫的從屬地位。在傳統的文化觀念中,人們要求女性要柔美、柔順、屈從于男子,觀念的束縛和現實的卑微地位,使她們難以進行抗爭,只有在名字中表示一點微弱的反抗,如漢武帝皇后衛子夫,鮑宜妻桓少君,孫權長女魯班、少女小虎,以及現代的如鄧穎超、蔡暢、史良等,這些名字都沒有脂粉氣,表現了女性要與男子抗爭、向男性世界挑戰的心理。這也間接反映了封建儒家文化對女性的要求以及女性在封建社會中的地位。
   
    (二)名字反映了人們的普遍心理狀態
   
    1.對物質享受和高貴社會地位的向往。衣、食、住是人們最基本的生活內容,是一切精神的物質基礎,也是人們最基本的物質享受。改善物質條件,提高物質享受的水平,一直是人類與自然做斗爭的原動力之一。物質享受水平的提高有賴于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但具體到個人又難以達到理想狀態。人們生活在貧富懸殊的社會中,就會有改變個人現狀、改善生活水平的愿望。尤其是在封建等級社會中,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與社會地位緊密相連,較高的社會地位可獲得榮譽、財富和權力,于是,富貴成為人們的向往與追求。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后世儒家提倡“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尤其是讀書人,不再于口頭上表現自己的私欲,但在名字中還是有所反映。《漢書·王子侯表》中,有安國侯劉傳富,海常侯劉福,榆丘侯劉受福,還有蓋寬饒、李廣利,這些名字直接表達出了人的對富貴追求的巒理,后來各個朝代名人、文學作品人物都有類似的名字,在當今社會這種名字也存在,它反映了人們對發財致富、提高社會地位的愿望。
   
    2.對生命的祝愿。人們都希望長壽,也會把自己的希冀與祝愿映射到名字中。歷史上以壽為名的人不計其數,如《三國志》作者陳壽,唐代朱延壽、李延壽,漢朝韓延壽、毛延壽等。不用壽字而表達同樣愿望的名字還有很多,如漢代的車千秋、李延年、陳萬年,唐代房玄齡、張萬歲,宋代尹長生、濮萬年,明代祝萬嶺、陸萬嶺,清代賀長嶺、沈永年等。此外,還有與長壽有關的典故、人物、動植物等,往往也被用于命名。烏龜是長壽的動物,人們用龜字命名,即寓此意。如唐代李龜年,宋代張龜年、劉龜年、彭龜年、徐龜年等,元明以后,烏龜成了罵人的俗語,很少有人再用它來命名。鶴是與烏龜并稱的長壽動物,晉代葛洪《報樸子》中說:“知龜鶴之遐壽,故效其道引以增壽”,清代有沈鶴齡、朱鶴齡等。白居易詩“松柏與龜鶴,其壽皆千年”。古人以松柏植物命名,寓意長壽,宋代有吳松年、宋松年、孫松壽、劉松老,清代有蒲松齡、許松年、喬松年等。
   
    3.對消災免病和逢兇化吉的期望。疾病一直是人類的大敵,總是破壞人們的正常生活,時至今日,雖然科學和醫學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仍無法徹底解決這個問題。人們希望自己及家人健康的心理也會反映在命名上,寄托對得名者的深愛,如辛棄疾、霍去病等。但更多的是從正面表達這種意愿,如西漢的益州刺史任安,東漢時儒者任安,宋代畫師任安,宋代王寶吉,明代張永安,清代王永吉,這類名字不勝枚舉。安、吉這類字眼有消災免病的意思,還包括免除所有天災人禍的用意,因此名字中用得較多。使用吉祥類的字命名,也是對命運的祝福,對未來充滿希冀。
   
    (三)名字中的倫理精神
   
    倫理學說、道德觀念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儒家最注重倫理道德,儒家文化在我國文化中占主導地位。從孔子的“父父子子”到“君臣、父子、夫婦”三綱,又到“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倫:從“克己復禮為仁”講到“仁義禮智信”五常,我國封建社會中的這些倫理道德制約著人們的言行。道德至上又是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孔子品評他的學生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類,他最鐘愛的弟子顏回得了第一類的最高褒獎:漢代舉士幾乎都是以道德來衡量人才。
   
    1.以美德命名。好的名字可給人一個好的印象。名字多是長輩所命,體現的是長輩的美好祝愿和期許,故而以美德命名的現象屢見不鮮,經久不衰,使道德至上的社會文化氛圍更加濃郁。以下各字是人們命名常選用的字:“德”,有品行高尚的含義,有德之人常是人們尊敬的對象,如曹操字孟德,劉備字玄德,朱德字玉階,李宗仁字德鄰。“仁”,是人際關系的道德規范,又是行為規范,理想的王道政治所行的就是仁政,如魏代曹仁字子孝,康有為的弟弟康廣仁。“義”,指應當做的事,有公正、合理的含義,如李商隱,字義山,孫吳的韓當字公義。“忠”,在封建社會該字指臣下對君主的忠誠,包含誠實之意,也可用于一般人際關系,作為道德準則,如唐代楊國忠,明代魏忠賢,抗日名將張自忠。“孝”,家庭中晚輩對長輩的道德準則,在儒家理論中,“孝”是其他道德規范的基礎,在所有的道德準則中最具普遍性,如三國的郭嘉字奉孝,明代的方孝孺。“信”,指朋友之間的道德準則,是一般社會交往中的道德規范,如漢代韓王信和淮陰侯韓信。“謙、儉、恭、敬、欽”等也是人們命名時常采用的字,這些名字涵蓋了豐富的倫理道德的內容。
   
    2.對高尚人格的景慕。歷史人物往往為后人所仰慕,人們仰慕的是輿論所推舉的人物,是對古人的道德評價,也是對后人行為的引導。古今的人名中反映了對高尚人格的景慕,命名的寓意為景慕古昔圣賢。其形式大致有兩種形式,一是完全襲用古人名字,如司馬相如是崇敬藺相如的為人,直接采用他的名字;二是名字中道出仰慕師法之意,如清人汪師韓,是要以韓愈為師。歷史上各個朝代都有表現對圣賢或高尚人格景慕的名字。

    三、結語
   
    我國漢族的名字包含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通過姓名可以反映出我困的傳統文化,姓名的變化也可反映出社會的變遷、文化內容的改變。姓名是我們研究中國文化的資料依據,通過對姓名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困傳統文化中的倫理道德、宗教觀念、喜好追求等,它是中國傳統文化內容的一個縮影,是了解我圍傳統文化的鑰匙。

    參考文獻:

    [1]王泉根,中國姓氏的文化解析[M].北京:團結出版社,2000.

    [2]趙瑞民,姓名與中國文化L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3]劉強,中國人姓名的文化印記[J].淮北煤師院學報,1996(2).

    [4]王曉蕓.人名與文化[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2).

    [5]辛輝.漢語姓名與漢民族文化心理特征[J]畢節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2).

    摘自: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6期  作者:玉斯英·玉素甫.哈迷達·阿扎提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
0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