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名人名家 >> 書畫鑒賞與收藏 >> 瀏覽文章

品賞古代舌尖上的書法(2)

2013/10/9 9:57:07 點擊數: 【字體:

  《韭花帖》最奇特之處,是在它巧妙的結體與章法布局中,唐以來書法極講究氣與力的結合,創造了很多神完氣足的傳世佳作,但也有令人望而生畏的板滯之作。楊凝式此帖當屬行楷,書家既不有意追求整齊的裝飾效果,也不采用浪潮似的行氣之法,而是閑庭信步,走走停停,有意無意,邊前行邊賞景。特別是從第三行起,書家更得心應手,三步一停,五步一望,顧盼有姿,字與字之間拉開不等的距離,如明星散落天空,似山間小花,點綴有序。通篇看來,字距大于行距,是《蘭亭序》所未有的格局,人稱“韭花章法”。

  從結體上看,安排得錯落有致,疏密對比強烈。茂密而不使透風的字如:“興、當、報、韭、其”等字,疏朗可使走馬的字如“正、花、實、伏”等字。這些疏密的交錯變化與章法的生動變化相得益彰,使得通篇作品趣味橫生,精妙無比。

  蘇軾《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卷》

  洞庭春色、中山松醪都是酒的名稱,這是蘇軾為美酒佳釀做的文章。蘇軾生前十分喜歡這兩篇酒賦,曾多次書寫。北宋紹圣元年(1094),蘇軾貶往嶺南,在途中遇大雨留阻襄邑( 今河南睢縣),書此二賦于一卷。自題云:“紹圣元年閏四月廿一日將適嶺表,遇大雨,留襄邑,書此。”時年已五十九歲。

  “洞庭春色”是用太湖(古稱洞庭)柑橘釀制的酒。蘇軾文中說:將千棵橘樹,連同太湖的山水一同帶回,伴以嘉禾之米,用三棱的茅草蒸出滴滴珠玉般的美酒。

  醪,指汁渣混合的酒,又作為酒的統稱。松醪,即用松脂、松花、松子等釀成的酒。《神農本草經》云:“松葉、松節、松膠皆可為酒。” 我國釀造松醪酒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

  1974 年,考古隊員在河北省中山縣三汲中山王墓葬中發現了兩壺古酒。其中一壺呈綠褐色,雖然距今已有2300 多年的時間,但出土時還散發著一股醇香。經專家鑒定,是史料中記載的當時各諸侯王喜愛的千日醉——古松醪酒。滿城陵山漢墓發掘后,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酒器中的殘留物中,也發現了與松醪酒成分相同的物質。

品賞古代舌尖上的書法
蘇軾《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卷》

    墨跡白麻紙本,高28.3 厘米,寬306.3 厘米。

  其中《洞庭春色賦》32 行,《中山松醪賦》35 行,另自題10 行,共77 行。

  此卷有乾隆題跋4 則,并有元代張孔孫,明代黃蒙、李東陽、王世貞等人題跋。

  到了唐代,飲松醪酒已在民間盛行,不少文人雅士都曾歌詠松醪酒。

  劉禹錫《桃源行》詩云:“筵羞石髓勸客飧,燈爇松脂留客宿。”在《送王師魯協律赴湖南使幕》中,劉禹錫也有“橘樹沙洲暗,松醪酒肆香”的名句。杜牧在《送薛種游湖南》中寫到:“賈傅松醪酒,秋來美更香。”

  不過,以松醪入詩最多,也最喜喝松醪酒的,當屬李商隱。“慢行成酩酊,鄰壁有松醪。”(《自喜》) “賒取松醪一斗酒,與君相伴灑煩襟。”(《復至裴明府所居》)“唱盡陽關無限疊,半杯松葉凍頗黎。”(《飲席戲贈同舍》)“目斷故園人不至,松醪一醉與誰同?”(《潭州》)等詩句都流傳至今。

  蘇軾作松醪賦,乃隱喻自身之遭際。自己本是千歲之松,卻不能充當棟梁,構建大廈,只能以松脂作酒,成就一些小用,寫寫文章,焉能經世致用,只是“味甘余之小苦,嘆幽資之獨高。”

  此二賦卷,章法似錦,韻致自然天成,字字清新美妙,筆筆得心應手,字與字之間雖少見連筆,但運筆氣韻貫通。全篇緊而不密,寬而適度,首尾相應,有一氣呵成之勢,令人爽心悅目。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藝術品鑒》雜志 2013-09-26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