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取生活素材,融入作者的情感思想,調動繪畫語言的諸多元素,經過加工整理,便獲得創作素材。筆者的兩幅國畫《正午》和《收獲》正是從獲得的生活素材中產生了靈感。前幅作品運用筆墨的干濕濃淡變化,產生出強烈的對比效果,使畫面主題突出;后幅作品運用色彩的冷暖對比、構成的方圓對比、墨色的黑白對比、形象的虛實對比等多種對比語言,使畫面中的三個人物相互呼應,人與天、人與樹、人與果、人與人之間和諧統一,形成了強烈的視覺沖擊。由此可見,創作不僅要有素材,還要有作者的情感和圍繞情感所設計的畫面沖擊力以及繪畫語言的諸多元素的合成。
情感是作品的開端,有感而發,觸景生情,只有打動自己,才能打動別人。英國美學家貢布里希在《論藝術在線》一文中說:“一切藝術都源于人類的心靈,出自我們對世界的反應……繪畫是一種積極的行為,所以藝術家大抵是看到他所畫的東西,而不是畫出他所看到的東西。”黑格爾也說:“藝術家不僅要在世界里看得很多,熟悉外在和內在的現象,而且還要把眾多的、重大的東西擺在胸中玩味,深刻地被它們感動。”中國的藝術觀主張“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也是要求主觀、客觀的契合統一,將對客觀物象的認識轉化為主觀的感受和情感的抒發。
一幅作品成功的因素很多,但又不是面面俱到。一幅方方面面都照顧到的作品未必是好的作品。因此選好創作的切入點是創作成功的關鍵。清代畫家鄭板橋說:“凡吾畫竹,無所師承,多得于紙窗、粉壁、日光。”可見他是從生活中觀察竹的投影得到感悟,找到畫竹的切入點。齊白石在一幅作品的題款中寫道:“廬山也是尋常山,意造從心百怪來。”可見齊白石的這幅山水是從聯想中而來。黃賓虹在1942年的自題山水中說:“江山本如畫,內美靜中參。人巧奪天工,剪裁青出藍。”黃賓虹是以構成、剪裁為切入點。我們又常在古人的繪畫中見到仿某人筆意之題,意筆之畫,難得形似;工筆之畫,難得神似。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而作品往往是在某一點上有所突破,便獲得了成功。創作的歸結點便是和諧。和諧在美術作品中常見的形式為:呼應、節奏、漸變、均衡、整體……和諧總與對立相生。只有巧妙設計對比,才能達到精美的和諧。
唐朝詩人白居易《琵琶行》中“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的名句,正是在運用對比手法表現琵琶曲中高潮的到來。美術作品中對比的語言很多,常用的有黑白對比、疏密對比、方圓比對、虛實對比、冷暖對比、藏露對比等。在筆者的創作《收獲》中,人物膚色和背景的對比就是冷暖對比,主要人物的空白和樹干的對比是黑白對比,而樹的外形圓和畫面外形的方形成方圓對比,紅果和藍天是冷暖對比……依靠這些對比,達到畫面主題突出、氣氛熱烈的目的。而人物間的呼應關系,紅果間的漸變,圓形樹冠的節奏感等,這些都促成了畫面的和諧統一。作品《正午》則是運用國畫的特有語言人物干畫法和背景濕畫法,形成畫面的干濕對比。墨色左右的呼應,畫面的四塊構成處理,使作品和諧中顯出變化。
創作是個復雜的過程。速寫是人與物的對話,創作則是人與物的升華。袁汝波【原標題:觸景生情 巧奪天工——藝術創作雜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