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名人名家 >> 書畫鑒賞與收藏 >> 瀏覽文章

從尺牘看明人

2015/9/21 16:35:08 點擊數: 【字體:


從尺牘看明人

與某人書  袁宗道
 
從尺牘看明人

五律小品  徐霞客
 

    明代文人生活史的研究,近20年來累積了非常豐富的成績。相關史料來源非常廣泛,舉凡詩集、文集、方志、家譜,都有不少記載。然而文人生活最直接的史料,其實來自于魚雁往返的尺牘。尺牘所談多是生活中的交游、文學、書畫創作、出版、飲食、官場文化等。所涉范圍之廣大,內容之真實,文人氣息個性盡藏于其中,遠非經過篩選的詩文集所能相比。

    翻檢明朝史事,通才博物型的大師級學者為數眾多,略舉幾通尺牘與讀友分享。以王守仁(陽明)為例,大多數人知道他是一位大思想家,其“心學”思想包含了濃厚的人文主義的自由色彩。但很多人可能不曉得,王守仁也是杰出的兵學家,他曾經平定南贛與兩廣的匪亂與民變,一生最大的軍事功業乃是平定江西寧王宸濠之亂。嘉靖皇帝即位后,念王守仁平寧王之亂有功,敕封其為“新建伯”以表彰其功勛。有一通尺牘,是他37歲寫于貴州,正當“龍場悟道”,奠定其一生心學體系的關鍵時期,內容所述人物身份的確認,更是彌足珍貴。對照陽明弟子鄒守益的信,提到“青陽新建陽明書屋于九華,同志諸友命記其成”,因此他寫成《九華山陽明書院記》,可以在鄒守益文集得到參證,也顯見其推廣陽明學的熱情與用心。

    方以智是晚明重要的思想家,也是很有見地的科學家,他的科學見解集中于《物理小識》一書。此外,他為了讓中國與西方世界能共享文化資源,大膽提出漢字拉丁拼音化的文字改良芻議,并擬出一套完整的系統,比“五四”時期魯迅、錢玄同等人的主張早了將近三百年。這件尺牘寫給他的老師余揚,當時方以智已在江西壽昌寺出家,信文提到先前曾作一文二詩為老師祝壽。后文感嘆自己多年來輾轉漂泊,負慝偷安。相較于方以智《物理小識》,宋應星《天工開物》應該更為人所熟知。偶然得到涂紹煃的尺牘,當時并不知道他是誰。后來讀到宋應星《天工開物》自序,提到一位出版贊助人竟然就是涂紹煃。序文中說,以自己的財力,無法刊行《天工開物》,但是“吾友涂伯聚先生,誠意動天,心靈格物,凡古今一言之嘉,寸長可取,必勤勤懇懇而契合焉。昨歲《畫音歸正》,由先生而受梓。茲有后命,復取此卷而繼起為之,此亦夙緣之所召哉。”宋應星生動刻畫了涂紹煃積極資助出版事業的歷史形象。從這段文字我們清楚知道,沒有涂紹煃的解囊相助,就沒有《天工開物》這本巨作的傳世。

    清初的大思想家中,影響最深遠的要算是顧炎武與黃宗羲。顧炎武的信寫給文學大家歸莊。歸莊與顧炎武齊名,時有“歸奇顧怪”之稱。顧炎武說,歸莊先前兩次所寄詩文皆已拜讀,認為歸莊的詩稍流入宋調,應該“通經學古,以救時行道”。黃宗羲寫給鄭梁的信,提到至昆山徐干學家傳是樓觀其藏書,并挑選徐氏所藏之宋元文集雇人抄寫,將近千冊,實為快事。此事應是為手邊正在撰寫的《宋元學案》搜集資料。凡此種種,皆可見當時文人交游之情景,所述學問諸事也可補年譜之闕。

    明代文人結社風氣綿延近三百年,大盛于晚明時期,其中以復社氣勢最盛。搜羅復社成員三十人尺牘,其中各有七人寫給楊廷樞(維斗)、許元楨(伯贊),所言諸事有相當篇幅討論關于科考制藝文編選。以復社當時在科考與時政的影響力,大江南北學子莫不蜂擁入社,以求能在科考上魚躍龍門。又例如復社主盟張采寫給楊廷樞的信講到,“讀書之暇,可稍尋經世,或荒政,或數學,茍有益于用者,得一分是一分”,這種實事求是的態度,正可體現復社“興復古學,務為有用”的經世濟民精神。

    復社之興盛,不論在成員或精神上,都與東林無法割舍,當中有傳承之血脈。東林諸君子尺牘,頗能見證當時的政局世態。繆昌期給侄子繆尊素的信,寫于尊素即將赴京趕考,繆昌期祝福他考試順利,并叮嚀外出并須“慎言、慎動、慎交游”。繆昌期另一封信寫給東林魁首顧憲成,信文中提到的《尚行精舍記》,現可見于顧憲成《涇皋藏稿》卷十。顧憲成于萬歷二十六年,與蘇州、松江、常熟、太倉、嘉興、宜興等吳中文人期會于無錫惠山天下第二泉旁研講,一時賢朋滿堂,名播天下,史稱“龍山勝會”。《顧憲成年譜》卷三提到,“龍山勝會,不減鹿洞、鵝湖”,可與此相左證。而這件尺牘的傳世,也提醒后世學人,晚明龍山勝會的規模與影響力,足可媲美朱熹在鵝湖、白鹿洞書院的講學,乃學界不朽之盛事。

    高攀龍寫給六弟信中講道:“吾邑遽失顧先生,一大變也。”即指顧憲成謝世一事,高攀龍因為“顧先生新喪”,所以“不酒肉”,也可見東林人士對顧憲成的景仰與推重。另一封寫給七弟的信,高攀龍講到自己的近況:“今年遇兇神惡煞,作事之拙,窮天極地”,但也勉勵七弟“然否極者,有泰來之機,望弟勿自隳也”。」

    又例如楊漣信札起首即感嘆:“今天下獨不得實心任事之人耳!”如今虜患未滅,軍士“家無宿飽”,而“京師無所憑借,不足當長城一面”,國事敗壞的原因乃出在“人”,用人不當,國勢也無有起色。通讀此信,可見得楊漣以國家君主為己任之心,以及對君子蒙塵,百口莫辯的憂慮之情。

    再回來看看書畫家的尺牘,里頭也有非常生動的文人生活場景。文彭寫給上池的信,內容關于篆刻創作,從信文可知上池的身份除了負責文彭篆刻的應酬交易,本身也是一位醫生。又,關于潤筆之事,自古有之,然文人都不便明講。從董其昌的信上,我們知道先前收信人寄去稿件,請董其昌作序,董說作序乃舉手之勞,不必酬金,只要求文征明之畫為潤筆之資。我們在展閱尺牘之際,似乎也見到董其昌快言快語的自信豪情。

    尺牘中的“家書”,見證文人生活中的親情。陸深寫給兒子陸楫,信中所言“康寧家書”,也就是遠行在外報平安的意思。陸楫傳承優良家風,是先進的經濟思想家。陸楫反對“禁奢”,他認為節儉雖對個人和家庭有利,卻對社會發展不利(富人奢侈可以增加窮人的就業機會,使社會愈加繁榮。這樣的想法頗類似現代社會鼓勵消費、增加商品流通的概念)。陸深家族在上海歷史上影響深遠,陸深告老回鄉后住在浦東老家。明朝中葉,上海地區飽受倭寇之擾,百姓決定筑城抵御,然而卻缺乏資費。這時陸深已經去世,梅夫人卻義不容辭慷慨捐贈了五百畝田、二千兩銀子,還主動承擔了建筑小東門的所有材料和人力。現在陸深的舊宅雖然早已不存,但是陸家嘴、陸家宅等地名,都保存在上海的歷史文化記憶中。

    孫植寫信給兒子孫成泰,聽聞兒子的教師稱贊其子鄉試所作的題試“文格超偉,且有理趣”,相當欣喜。后文說家中上下俱平安,孫兒壯實易長,并要兒子好好游覽金陵,并且務必要到親友故舊家拜訪,為孫植致意。信文末,孫植還不忘囑咐兒子多結交良師益友。孫成泰后來榮登萬歷五年(1577)進士。萬歷二十三年(1595),文壇才子袁宏道初登官場任吳縣令,當時蘇州知府孫成泰得知宏道整肅官場,清理稅賦大有成效,因此頗賞識宏道并大力支持。孫成泰重教化,曾于萬歷三十二年(1604)刊行戚繼光所著兵書《繼效新書》。檢閱孫成泰事跡,再回過頭來看孫植的家書,為人父親的期望果真得到回報了。

    兄弟間的情誼,也常見于明人尺牘中。項元淇給三弟項元汴的信,很能再現文人日常生活即景。元淇與施靜齋在禪房見面,請小弟來一同吃餅,元淇說:“即至為妙!”要是晚來,餅大概就被吃完了。

    明人尺牘所載繁復,相對于正史與詩文集,尺牘文字直接抒發情感,讀其信如見其人,當中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總讓觀者讀后一唱三嘆,掩面沉思。何國慶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
0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