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闊大文化視野發展大曲藝創作·張守振
2014/8/14 17:40:08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曲藝藝術源遠流長,又有深厚的群眾基礎。據論證,全國有睦藝種類500多個,河南也有100多個。曲藝藝術廣泛的民間性和民族性,使它成為我國民族文化的瑰寶,曲藝藝術輕便簡行,貼近實際是曲藝創新的靈魂,貼近生活是創新的源泉:貼近群眾是曲藝創新的根本。曲藝藝術與人民群眾的血緣關系和相通相樂,曲藝創作特別善于快節奏,反映現實生活,特別善于為黨的各項中心工作服務。姜昆同志指出:改革開放多年,曲藝創作形式沒有變,要搞大曲藝,發揮尖兵和輕騎兵的作用,是我們廣大曲藝創作人員義不容辭的責任。
搞大曲藝,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緊跟時代的步伐。曲藝創作人員要適應現階段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實際狀況和要求,讓我們驚喜看到時代大背景下,春上枝頭的蓓蕾綻放,三月桃花汛中伴隨著碎裂堅冰的奔騰浪花,農村變改下所催生出來的新的經濟活力。
石蘊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現實生活的饋贈永遠是無價的。那些富有創新意識和強烈責任感的曲藝作家,總會在豐富多樣的生活中,找到屬于自己的表現對象,從而給人們帶來新的感悟。我們期待著中原曲藝創作在改堇開前后筆一滑桶靚曲蘿制作髓新的晚前在河南曲藝創作隊伍中,范乃仲、鄭永昌、許應群、蘭建堂、閻天民、袁清岑等,他們是河南乃至全國都很有影響的曲藝作家。幾十年來,他們孜孜以求,把畢生精力和滿腔心血都奉獻給了曲藝事業,取得了豐碩成果。文革前,河南曲藝作品多寫農村生活中新人新事新風尚,有河南農村鄉土味,紅薯味,聽起來親切,讀起來順口。這些作品,人物形象真實生動,老倆口、小倆口、親家倆、妯娌倆、父子倆、兄弟倆、老支書、小會計、牛把式、老保管、售貨員、老鐵匠、紅管家、好隊長,描繪了一幅幅農村生活的風情畫和風俗畫,塑造了一批鮮明的人物形象,這些作品差不多都打有那個時代的特有烙印,但作品所反映人物的好思想、好品質都是真實的。
例如:蘭建堂的《女貨郎》、《挑對象》、《奪算盤》,閻天民的《山村喜事》、《書為媒》,袁清岑的《攔花轎》、《倆親家》,董玉泉的《刮胡子》,張遠的《八卦八》,周同賓的《開電磨》。這些作品都散見于中央各大報紙或刊物上,具有很高的藝術性,技巧、嫻熟,語言鮮和,形象鮮明,好讀易唱,即能放在案頭讀得津津有味,又能付之歌喉,配之管弦。使演員唱得動情,使聽眾聽得入耳。這些都是曲藝作家與深入實際,深人群眾,深入生活分不開的。它的主旋律是歌頌真、善、美,鞭打假、惡、丑,深深契合了中華民族崇高的傳統美德。這些道德風尚和人生準則,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和傳承。在建設社會主義文明的今天,仍然得到了張揚,具有蓬勃旺盛持久的生命力。這些老一輩曲藝作家。為河南曲藝事業的發展,作出了歷史性的重大貢獻,創作出許多深受人民群眾歡迎的、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的優秀節目,在社會上產生了強烈的反響。新時期以來,河南中青年曲藝作家長期保持奮發旺盛的創作苗頭,不斷有新作面世。如:張九來的《岳母刺字》、《風波亭》;李廣宇的河南墜子《九州之中是河南》、《長霞,你別走》;張守振的《追老蔡》、《爭財神》、《選村長》;王新國的大調曲子《請婆婆》、《戲窩村的喜事》;陳玉琳的《找原因》、《馬二牛過節》;盛莉的《好日子》;崔艮龍的《親人和情人》;馮英、王立聲等的數來寶《英雄橋》等,創作出不少好節目。還獲得國家級、省級大獎,為河南贏得了榮譽。面對成績,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河南曲藝創作與大力發展先進文化的要求還有很大距離,與全面推進小康社會還不適應。還不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迫切需要,不要看搞幾臺晚會,組織幾個評獎就是繁榮,主要看新形勢、新任務面前,使曲藝創作在社會變革、時代進步、科技發展的大潮流中發展大曲藝創作,使河南曲藝創作在小康社會大舞臺上展示新雄姿、新風采、新的魅力,是新曲藝更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
面對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我們不得不承認,曲藝創作比之其它戰線是嚴重滯后了,遠遠不能適應黨和人民群眾的需要。曲藝的不景氣,大體上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三次曲代會前后,以啟示人們努力思考議論探索。以企求一種對癥下藥的良方,連一度熱門的相聲也敗下陣來。進入九十年代,曲藝現狀很不景氣,雖然有多次賽事活動,但也并未出現繁榮的無情現實,使曲藝創作陷入困境。作家不愿寫,寫了無人演,無處刊登,演出無人看,作品無出路,直接影響作家創作積極性。全國除《曲藝》雜志外,無一家刊物報紙刊登曲藝作品,我認為,黨的各級宣傳部門應下大力氣解決這個問題,難道曲藝作品不是文學作品的一部分嗎?
另外,文藝晚會,曲藝作品力作精品不多,中長篇大書空白,應當引起關注。不像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作品,如《賣、環》、《劫刑車》、《王鐵嘴賣針》等在社會上產生廣泛的影響。
其次,部分曲藝作家不能與時俱進,不能深刻認識社會變改的本質,反映生活膚淺,創作手法陳舊,作品蒼白,缺乏時代精神,不能與當今廣大群眾產生共鳴曲藝作家要樹立現代意識,跟上大時代步伐。作家要站在人類文化發展規律的高度審視曲藝,跟上鄧小平同志所說的那個"硬道理"。曲藝創作應盯住小題材,小事件的生活趣味,以小見大去挖掘和深入主題思想。應該看到,改革開放,黨和政府抓住機遇搞經濟,我國已進入經濟發展快車道,富了群眾,富了社會,作家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思想觀念及審美意識,都發生深刻變化,要開闊視野,樹立現代意識,把握時代脈膊,立足當代、面向未來,堅持"三貼近",自覺反映現代社會生活,出佳作,出精品,才能與時俱進。
樹立創新意識,要讓曲藝作品占領農村陣地,中國人口百分之七十在農村,這就是國情,也就是現實。陳石同志生前一再強調:"曲藝一定要下農村,面向農村,到農村說書,為廣大的農民服務"。這也就是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為什么人的問題和普及提高關系問題"。曲藝根在農村,農民既是曲藝的哺育者,又是曲藝的接受者,只要有農村,農民在,曲藝就不會滅亡。多趕一趕馬街書會也許能得到啟示。
創新是任何藝術生存發展的生命,推動農村曲藝發展的創新,關鍵問題是創作,一是要為農村曲藝創作,提供作品發表的園地。當前曲藝刊物太少,建議各地以演唱材料的形式,編發曲藝作品,使占百分之七十的農民,逢年過節,有節目可演;二是搞一點曲藝會演和大賽,推出新人新作,給予農村曲藝作家一定的獎勵,也是對曲藝創作的一種提高。
曲藝作家寫什么并不是根本的,根本的是怎么寫,以什么樣的意識和角度去把握生活,表現生活。問題在于,經濟大潮的沖擊,現代文明的浸淫,已經使古老的農村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作家原本熟悉的,習慣描寫的東西正在消失,而不熟悉的東西卻迅猛增長。在這個正需要,也正適應產生大曲藝大作品的時代,我們曲藝作家如何貫注現代意識,以滋生來審視消失,引導農村人告別過去,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正面展現改革、觸及改革深層次矛盾的曲藝作品少,中原和全國一樣發生了翻天復地的變化,熱情歌頌改革,這是曲藝作家的職責,稍開掘一層,去展示人性層面上的道德觀念,價值取向,善惡標準的變化,總還顯得浮泛,改革觸及到人們利益的重新分配,引起了人與人之間關系變化。諸如,機關干部分流,企業下崗職工的安排,懲治腐薯敗的艱巨,農村干群關系,以及土地聯產承包與發展高效
農業的矛盾,興修水利,植樹造林,打假販假等等許多矛盾的交叉。發展農業,當新農民,對那些有文化,有技術,有眼光,有氣魄,懂科學,會經營的新型青年,曲藝作家應大寫大歌,塑造中原特色的新形農民形象,正是引導當代農民實現美好人性和理想,走向新時代的要求。
過去流傳下來的好段子,可以說使人經過千錘百煉、反復加工、久演不衰的。曲藝作家要重視二度創作,直至對節日內容與形式進行適度的改動,使思想內容更加豐富,緊緊扣住老百姓的心弦,吊起他們欣賞曲藝的胃口。曲藝演唱是說唱藝術,作品是提供給曲藝演員唱給觀眾聽的,所以說,要有曲藝味和曲藝勁兒,既能讀,又能唱,技巧鮮明,生動活潑的語言最能吸引觀眾。曲藝作品的語言也應向雅的層面發展,在保持文學味的基礎上,增加文學作品的含量,使曲藝創作中既有"下里巴人",更有"陽春白雪",要以高質量的精品奉獻給時代和人民。
另外,上世紀成長起來的作家都相繼停筆,年輕的作者有很多人看不起曲藝,連我自己也認為曲藝是下九流文學,中央各大雜志甭說登曲藝作品啦,就連登個征文之類也是詩歌、小說、散文、報告文學、戲劇小品......曲藝排在哪一位了?不承認現實不行,所以,后起之秀甚少,原來寫曲藝的也改寫小說、散文或其他,這對中原曲藝發展帶來十分不利的影響,這些問題應引起各級領導和曲藝老前輩的高度重視,并以盡快加以解決,以便使中原曲藝走向健康發展的道路。
眭藝書段同樣是生命之本。一個演員,一個節目,即使形式再好,演員再好,如果內容陳舊,依然會失去生命力,好像我們生活中食用餃子一樣,倘若總是一成不變地包一種羊肉餡,時間一長,總會讓人倒胃口的。反過來,要是今天包的羊肉餡,明天包的三鮮餡,后天又包素菜餡,總也不重樣,就會使人常吃常新,也可以說,好的書段也是決定一個團隊是否興旺發達的要樹立精品意識。時代要求曲藝作家努力深入生活,辛勤筆耕,寫出無愧于偉大時代的作品,必須狠抓藝術改革,不可固步自封,自己束縛自己的手腳。在新形式下,生活節奏變了,觀眾欣賞觀念變了,為廣大群眾服務的曲藝藝術亦應隨之改革,每一次改革就是一次飛躍,許多改革成功的經驗都值得我們借鑒學習,筆者相信,曲藝創作只要沿著這條路子走下去,中原曲藝事業就一定能夠走向新的輝煌。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河南曲藝網(2011-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