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熙(1023―約1085),字淳夫,河陽溫縣(今河南溫縣)人。宋神宗熙寧間為圖畫院藝學,后任翰林待詔直長。郭熙師承李成,但又能出新法,畫山石創“卷云”和“鬼面”皴法,畫樹枝如蟹爪下垂,筆勢雄健,水墨明潔。據《宣和畫譜》記載,郭熙善于在“高堂素壁”之上作長松喬木、峰巒秀拔、云煙變幻之景,意境清曠動人,時稱獨步。郭熙的藝術成就很高,為北宋李成北方山水畫派之健將,與李并稱“李郭”。與此同時,郭熙又深究畫理,他曾把自己的創作經驗加以總結,寫成了《林泉高致》,由其子郭思整理成書。
《早春圖》的畫幅左側中間,有一行小字書款:“早春。壬子季郭熙畫。”上鈐“郭熙筆”一印。郭熙在畫上自題“早春”,畫的是初春瑞雪消融、大地蘇醒、草木發枝、欣欣向榮的景象。
郭熙在《早春圖》中,營造出北方高山大壑的雄偉氣勢與初春時節清新恬淡的氣息。畫面近景是一組大石與生長其上的高大松樹。中景以彎轉的山石、輕薄的云霧相銜接過渡,承接兩座山峰。兩峰中的主峰居于畫面當中,下臨深淵,溪澗從山谷間潺潺流下,深山中有宏偉富麗的樓閣隱約其間,懸崖上有草亭與之相對。畫面左側平陂逶迤,延伸至畫面深處。
在如此精致縝密的構圖當中,其中的點景人物,則更加精彩,更凸顯出畫者的匠心。在畫面近景左側巨石后方的岸邊上,畫者描繪了茅草房和竹籬,一婦人懷抱嬰兒,前后二童子挑擔,小狗在前面奔跑,一行人正從靠岸的蓬舟登岸回家。右側則畫漁人撐篙、撒網。在中景的山路與橋上,有匆匆趕路的旅人。這些點景人物仿佛是一組流動的音符,貫穿于整個畫面當中,不僅為這早春時節的山林間添加了無限的生機,更實現了郭熙所秉持與珍視的山水畫所要講究的“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至高境界。
郭熙的主要活動時間是在宋仁宗到神宗年間,并在宋神宗時期得到了皇帝的賞識。但隨著元豐末年(1085)神宗去世、宋哲宗的即位,他的畫不再受到重視。宮中懸掛的他的畫作大多被取下來,收到庫房中,甚至有記載說被人當作抹布擦拭幾案。所幸的是,這幅《早春圖》在北宋滅于金后,留在了金朝宮中,被愛好書畫的金章宗珍藏。明代初年,此圖和范寬所繪的《溪山行旅圖》一樣,被收藏于明代內府。至清代,此圖歸著名收藏家耿昭忠、阿爾喜普所有,后歸入清宮,并得以流傳至今。【原標題:郭熙:《早春圖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