櫛風沐雨向前行
懷梆戲的發展,經歷了明代的孕育期,清代的成形期,清至民國的成熟興盛期。
懷梆形成之初,流傳極為困難。當時戲班藝人多由貧家子弟組成,沒有文化,學藝全憑師傅口傳心授,戲詞全憑藝人心中來。從事演唱的藝人半農半藝,活動范圍很小,發展緩慢。從清朝中葉到民國年間,懷梆戲得到了快速發展,出現了馬丑妞、李永泰、喬慶云、呂連人等一大批有影響的著名藝人。懷梆班日益增多,出現了同樂班、普慶班等許多戲班,從封閉走向流通,創造了與外地民間藝術交流、學習、借鑒、吸納的機遇,為民間藝術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懷梆開始在戲曲種類中脫穎而出,為眾人所熱捧。傳統劇目已有300多出,內容多為宮廷變亂、衷心報國、征戰疆場、抗暴鋤奸,也有少量的民間故事、家庭生活。
雖然懷梆戲的發展在史志中很少記載,但從戲樓的發展來看,也可以看出其發展、繁榮、普及的情況。沁陽市、濟源市、溫縣、武陟縣、博愛縣等地都發現有元、明、清時期的古戲樓、舞樓遺址以及修建戲樓、舞樓的碑文。特別是清明時期,各縣戲樓日益增多,遍及城鎮、村寨。僅清化鎮(今博愛縣所在地)竟有戲樓13個半。這半個戲樓是因為地方狹窄只建了半個,演出時再臨時搭半個。據統計,至民國時期,焦作地區共有戲樓417座。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先是抗日戰爭,后是解放戰爭,相當一部分戲班解散。新中國成立后,懷梆戲得到復蘇。沁陽1953年有32個劇團,1957年就有100多個。
“文革”期間,一些演員被批斗,戲箱被燒毀,懷梆戲幾乎消亡。“文革”后,懷梆戲雖有復蘇,但演員處于青黃不接狀態,觀眾較以前減少。沁陽除縣懷梆劇團時有演出外,業余劇團只在過節時有演出。
近年來,由于受外來藝術及電視普及的影響,戲曲演出市場出現嚴重萎縮。過去那種村村都有懷梆戲的場面不復存在。1987年到現在,沁陽市唯一的專業懷梆劇團現在每演出一場戲的報酬只有600至1000元。這樣的價錢對演出團體來說意味著只能維持劇團的存在,根本談不上發展。發到演員手中的工資在200元左右,演員每演出一場僅有10元的補助,這是演員難以糊口的數字,但他們平時省吃儉用,無怨無悔。目前,懷梆劇團每月演出不到10場戲,舉步為艱,生存困難。
盡管如此,從1955年12月沁陽懷梆劇團成立以來,先后參加國家和省、市級戲曲匯演、調演、大賽20多次,其中獲國家級獎1次,省級獎6次,地市級獎14次;演員個人分別獲得國家、省、地市級獎項80多次。懷劇團也因此榮獲“天下第一團”稱號。
價值獨特多絕技
懷梆唱腔以梆定板,長期流行于民間,念白、音樂等方面都帶有濃厚的地方色彩與鄉土氣息。它在唱腔、伴奏、表演等方面都具有粗獷、奔放、豪邁、激越之特點,慷慨激昂,唱作并舉,載歌載舞,深受當地群眾的喜愛。
最初的懷梆表演簡單粗糙。庸俗的水詞、粗俗的表演、硬直的腔調,大都顯得粗放、簡陋。演出從不用布景,道具通常是一桌兩椅。20世紀50年代,懷梆的表演開始趨于規范化,大膽地吸收了其他劇種的表演程式和藝術精華。經常聘請京劇界的教師幫助排戲,京劇的身段、把子功普遍被懷梆的各行當吸收,豐富了懷梆的表演形式。懷梆不僅吸收各種劇目的優點,還將武術雜技、民間歌舞的有益成分也化為己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體系,終于使懷梆獨樹一幟。生旦凈末丑、副外武雜流,不同的角色行當有不同的規范和路數。老生唱腔蒼勁洪亮,武生唱腔清脆挺拔,文生唱腔典雅圓潤,花臉唱腔粗獷奔放。
在這一時期,懷梆的舞臺裝備基本上現代化,化裝由粗到細,服裝、道具由土到洋,舞臺上出現了燈光布景、機關布景、立體布景,滿足了觀眾的審美情趣。但標志懷梆戲發展進入新階段的是20世紀60年代專業編劇和導演的出現。田建編寫了現代戲《火龍山》。于有才導演了現代戲《燕鳴湖畔》。目前,即便是農村業余懷梆劇團排戲,一般都采用導演負責制,拿劇本進行排演。
在中國戲劇當今300多個劇種中,懷梆是其中較古老的劇種之一,它的藝術形式與特征是全國獨一無二的,它的音樂唱腔已被收入《中國戲曲音樂集成》。
懷梆表演有許多特技。諸如演員張寶存可以使椅子自動隨身移,寶劍不抽自動出。1928年,張福林戲班在演《龍抓花》時,演員在舞臺上噴出一個個煙圈,煙霧繚繞,受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老藝人于有才演《老少換》時,別出心裁地在光頭上安了個會動的小辮,小辮能隨人物的感情豎起來。
行動起來救懷梆
近年來,一些頗有造詣的名演員因年事已高,已逐步退出舞臺,有的相繼謝世,懷梆特有的表演藝術和特技難以得到傳承,年輕演員不能在舞臺上獨樹一幟,在觀眾中享有威望的不多,懷梆面臨著青黃不接、后繼乏人的局面。演出市場的長期低迷使演員跳槽現象嚴重。有的演員靠唱“隔夜響”(辦白事)為生,有的演員外出唱戲劇茶座。人才的大量流失,造成劇團演出困難,直接影響了懷梆的傳承和弘揚。如果全國唯一的專業懷梆劇團逐步解散或消亡,那么,懷梆這一傳承了300多年的稀有劇種將會消聲匿跡。
盡管如此,宛梆獨特的藝術價值、實用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也不能忽視:藝術上,它兼有陜西梆子的高亢激越、中原音樂的平整規范和楚樂的委婉清麗;實用上,它流傳區域內服務群眾的人數達1500萬,極大地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懷梆作為河南梆子的早期狀態,其獨特的音樂和聲腔風貌是研究河南梆子早期生態的標本,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價值。
近年來,懷梆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期。
2005年,在二仙廟三月三廟會期間,沁陽市舉辦了為時6天的焦作市首屆“神農山杯”懷梆大獎賽,23個業余懷梆演出團體參加了比賽。2005年8月, 焦作市召開了兩次“懷梆藝術研討會”,專門討論研究懷梆的搶救、保護和發展問題。在探索中,懷梆試嘗著走向市場,舞臺藝術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有關機構打算成立懷梆藝術研究機構,挖掘整理懷梆的優秀傳統劇目,歸檔管理;培養編劇、導演、音樂設計、舞美設計等專業人才;打造懷梆品牌,推出懷梆新一代名演員。開設中小學生懷梆音樂課,普及懷梆音樂。建一座綜合性懷梆藝術館,編寫懷梆志書,使懷梆得以傳承與弘揚。
懷梆出自沁陽,沁陽需要懷梆。以懷梆來弘揚民族文化,借懷梆提升沁陽的文化品位,通過打造懷梆展演品牌亮出沁陽的文化名片,沁陽的明天值得期待!
■ 相關鏈接
懷梆在唱、表藝術上都有自己的獨特風格。唱腔慷慨激昂,表演粗獷奔放,生、旦、凈、末、丑行當齊全,擅演朝代蟒靠架子戲。上演的劇目多為雙生、雙旦、雙花臉。
由于懷梆屬板腔體,演唱時須用棗木梆擊打節奏,唱詞多為七字句、十字句兼長短句,上下對應,平仄押韻,結構基本規整。懷梆有300多本傳統戲,曾演過近百部現代時裝劇。【原標題:沁陽“懷梆”的戲里戲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