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國家發行了一套四枚古塔郵票,分別是西安慈恩寺大雁塔、泉州開元寺鎮國塔、杭州開化寺六和塔和開封祐國寺塔。祐國寺塔是明代時鐵塔的正名。10年過去了,如今,這套郵票在鐵塔公園博雅齋柜臺還有銷售,標價15元。
四枚郵票中的杭州六和塔,是吳越國最后的君主錢俶所建,時間在公元970年,正巧是北宋第一個皇帝趙匡胤把封禪寺改名為開寶寺的那一年。
除了六和塔外,吳越王錢俶還建造了另一座名塔———雷峰塔。雷峰塔原名黃妃塔(又名西關磚塔),是錢俶為慶祝愛妃黃氏喜得貴子而建。后來,黃妃塔的原名逐漸被人淡忘了,但廣為流傳的《白蛇傳》讓人們記住了雷峰塔。1924年8月,雷峰塔突然倒掉了。塔倒之后,人們清理殘跡時,在磚孔內發現了《寶篋印經》。這本《寶篋印經》的卷首寫著:“天下兵馬大元帥吳越王錢弘俶(錢俶原名錢弘俶,后來為避趙匡胤父親趙弘殷的諱,改為錢俶)造。此經八萬四千卷,舍入西關磚塔,永充供奉,乙亥八月。”乙亥年乃北宋開寶八年(公元975年),其時吳越國已經快要滅亡了。到了將要亡國的時候,錢俶還不忘造塔,可見吳越國對佛教的重視。
杭州現存的許多古代寺塔和開封鐵塔地宮安置的佛祖舍利,都是可憐的亡國之君錢俶的遺物。從這一點來說,杭州的六和塔和開封鐵塔還是有點間接關系的。
在過去的一年中,我先后參觀過泉州鎮國塔、西安大雁塔,拐回頭再看開封鐵塔,就有了一種比較。那用石頭建成的鎮國塔曾經給過我一絲苦澀,然后是一份親切。鎮國塔是因戰亂南遷到泉州的漢人沿 襲中原建筑風格建造的,最初是一座木塔。木塔后來被火焚毀,人們換用石材,承襲舊制又造了一座石塔。泉州人說,鎮國塔和洛陽橋一樣,寄托著南遷漢人思念故土的情感。六和塔也一樣,它和我所居住的故土中原有某種歷史的牽連和瓜葛。
木塔八年建成
開寶七年冬,趙匡胤發兵討伐江南李煜,令吳越出兵助戰。吳越王錢俶親自率兵五萬,攻陷南唐之常州。當時李煜致書錢俶道:“今日無我,明日豈有君?一旦明天子易地酬勛,王亦大梁一布衣耳!”兩年后,大宋滅了南唐,錢俶無限惶恐,乃上書表示,愿做大宋的普通百姓。錢俶在東京城心驚膽戰地生活了10年,最終,宋太宗還是毒死了錢俶。一向小心謹慎地討好趙氏兄弟的錢俶,竟和一向郁悶懷舊的南唐后主李煜落得個一樣的下場。
宋太宗趙光義不喜歡吳越王錢俶,卻喜歡吳越國羅漢寺的佛祖舍利,他下令專門建塔,以供奉佛祖舍利。開封人相信佛祖舍利至今還在鐵塔地宮之中,未被盜走。對于這一點,我存疑。多年前,開封人曾把繁塔的地宮打開,落了個空無一物的失望。好在有另一個發現:碎裂成兩半的地宮石板塔銘,告訴后人繁塔始建于宋太祖開寶年間。印度人習慣于把舍利存于塔內,中國人沿襲墓穴的概念把舍利藏于塔的地宮。鐵塔塔基之下的地宮內,藏著未知的神秘。
宋太宗最終選定吳越國木工喻浩來建造開寶寺塔。喻浩是杭州人,出身于木匠世家,自幼便酷愛木工手藝。在吳越國時期,喻浩曾任杭州都料匠,史書稱其“有巧思,超絕流輩”,著有《木經》三卷。
吳越王錢俶曾在鳳凰山麓梵天寺營建一座木塔。塔建到兩三層時,錢俶親臨施工現場并攀登木塔。站在塔上,錢俶覺得塔身微微晃動,便叱責工匠。工匠們以為塔身尚未布瓦,所以容易搖晃。誰知布瓦之后依然如故,工匠們只好去請教喻浩。喻浩建議在每一層鋪上木板,弄結實了,讓上下成為一體,人登上去,壓力均勻分布于四壁,整座塔便穩固了。大家依了喻浩所言,果然有效。
據《后山叢談》記載,喻浩自杭州到東京后,把京師街巷走了個遍。每次走到相國寺唐代門樓,他便仰臉凝望,站累了就坐下看,坐累了就躺下看。有人問其故,他說,這相國寺門樓其他的部位我都能仿效,只是對于卷檐架構不解其意。相國寺圣容殿前東西兩旁有古井,后來喻浩負責為古井建造了井亭,果然“極其工巧”,成為相國寺十絕之一。
今天的開封人說:“當時朝廷遍尋京城匠師,最終找到了喻浩。”吳越國亡國后,喻浩流落到了北方。為新主人造塔時,喻浩如在吳越時一樣一絲不茍。想必這是手藝人的稟性。喻浩或許只想造塔不問政治,開封人說他信佛,對造塔有癮。塔本自印度來,是用來珍藏佛祖舍利的建筑物。自東漢時期傳入中土后,塔把許多中國的樓閣建筑元素融入其中,逐漸成為佛家的一種標志性建筑。
東漢以后,戰國至西漢時期一直盛行的高臺建筑逐漸為木結構高樓所替代,無論宮廷、地主莊園還是城門樓,都以木結構為尊貴。到公元982年,宋太宗依舊用木料在開寶寺建塔以安奉舍利。木質構件具有易損、易燃的先天缺陷,56年后,木塔遭雷擊焚毀。為重建此塔,宋仁宗頗費了一番周折。
中國古建筑中,鮮有留下建筑設計師尊姓大名的,靈感木塔是個例外,喻浩可算是一個幸運的工匠。靈感木塔焚毀后,宋仁宗于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建起的琉璃塔就沒有留下工匠的名字。后人猜測:琉璃塔應是仿木塔而建。
靈感木塔早已燃成灰燼,但它的設計者喻浩的蠟像陳列在鐵塔北側的文物館中供人瞻仰。我曾經聽到一外地游客在喻浩蠟像前低語:“噫,原來鐵塔是一個杭州人設計的呀!”木塔已經消失了,但它的設計者留在了歷史上;鐵塔聳立至今,但其設計者卻消失在歷史深處。
千年前喻浩造木塔的情形,后人只能從前人記述中略知一二。據說這個杭州木匠頗有點現代人建筑施工時的做派,塔體外用帷幕遮掩,外面只聞斧鑿錘擊之聲,不見其形。喻浩天天都在施工現場待著,每遇上下榫不照應的時候,他就上去敲上幾錘,“即皆牢整”。
歷時8年,公元989年,木塔落成。塔八角十三層,高360尺。時隔多年之后,歐陽修在《歸田錄》中記述:“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勢傾西北,人怪而問之。浩曰‘京師地平無山而多西北風,吹之百年,當正也’。”歐陽修生于公元1007年,卒于公元1072年,開寶寺的木質、琉璃兩塔他都見過。不過,木塔只存在了56年就焚毀了,遠遠不到百年,所以他也無法驗證喻浩所說的“吹之百年,當正也”。采訪中,在開封人的提示下,我遠望鐵塔,覺得塔身還是偏西北傾斜,難道建造琉璃塔,還是故意建了個斜塔?
因建于開寶寺福勝院內,所以木塔最初命名為福勝塔。公元1013年,宋真宗駕臨福勝塔前,忽見塔頂的寶珠發光,所以將其改名為靈感塔。如今,鐵塔北側新建了一座反映靈感木塔那段歷史的靈感院;南側有一亭也是新筑,名叫喻浩紀念亭。
仁宗重建遇阻
靈感木塔被焚毀后,宋仁宗趙禎派人將塔基掩埋的佛祖舍利掘出,迎入宮中供奉。當時,京城王公貴族競相前往瞻仰舍利,以此為榮。傳說佛祖舍利在宮中發光顯靈,使得仁宗產生了重建靈感塔的想法。
宋太宗建靈感木塔時,因耗錢百萬而遭到大臣的抱怨,當時侍御史田錫曾上書言:“眾以為金碧熒煌,臣以為涂膏釁血。”這一次,宋仁宗剛提出想重建靈感塔,立馬有大臣表示反對。
第一個站出來反對造塔的是主持諫院的北宋著名書法家蔡襄。他說,舍利在宮中發光,有人說是佛祖顯靈。舍利既然有神通,怎么連自己的靈感塔都不能佑護呢?天火襲來,一夜之間就把靈感塔燒掉了,這算什么靈驗?當年蔡襄不知道舍利發光乃是物理現象,所以他解釋舍利發光時說:“枯久之物,灰燼之余,或有光怪,多亦妖僧之所謂也。”他最后表示,建塔可以,但最好“不費于官,不擾于民”,所需資金由皇家自理。
為了建塔的事,左正言(官職名,屬于諫官)余靖還與仁宗大吵了一場。據《孔氏談苑》記載,余靖是一個不修邊幅、大大咧咧的諫官。時至盛夏,天氣酷熱,余靖一身臭汗上朝,面見仁宗勸諫。話不投機,余靖便不顧君臣禮儀,湊到仁宗跟前吹胡子瞪眼睛。仁宗抱怨說:“這廝一身臭汗差點兒把我熏死!”一群大臣唾沫星四濺地追著仁宗爭論,仁宗沒辦法,只得暫時息事寧人,不再提及建塔之事。
與前后各朝相比,趙宋的皇帝對大臣是比較寬容的。在立國之初,宋太祖就立了不輕殺大臣與言官的“祖宗家法”。除北宋前期有少數貪官污吏被處死刑外,其余時期士大夫罕有做刀下之鬼的,對大臣最終的處罰也不過是削職流放。這種制度無疑激發了宋代士大夫實踐儒家理想的勇氣,培養了士大夫積極參政議政的熱情。一出現越禮悖法之事,就有大臣出面向皇帝勸諫。故宋廷之上常出現士大夫“開口攬時事,議論爭煌煌”的熱鬧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