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古稱大梁、汴梁、東京、汴京,位于河南省東部,是我國八大古都和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曾有魏、梁、晉、漢、周、宋、金等七個王朝建都于此,史稱七朝古都。再加上西漢時的梁國、后宋和明朝(今則以夏朝、大齊和后宋),又稱十朝古都。全市總面積6266平方公里,人口535萬,其中耕地面積363.4千公頃,市區面積546平方公里,市區人口104.9萬,轄尉氏縣、蘭考縣、杞縣、通許縣、開封縣五縣和鼓樓區、龍亭區、禹王臺區、順河回族區、開封新區(金明區)五區。
開封是中原地區黃河沿線重要的歷史文化國際旅游城市。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積淀,使開封享有七朝都會、文化名城、大宋故都、菊城之盛名。遍布市縣的名勝古跡,依稀可尋的古城風貌,特色濃郁的民俗文化,絢麗多姿的秋菊,顯示了古都汴京“十朝古都”的風韻和魅力。開封擁有眾多旅游景點創造和打破了中國世界紀錄協會多項世界紀錄、中國紀錄,獲得多項世界之最、中國之最。百年名校河南大學坐落于開封市。
開封素有“北方水城”之美譽,城內湖泊縱橫,分布廣闊。為提高和改善開封市城市景觀和環境,發展城市旅游經濟,根據城市總體規劃,開封市政府確定了“四河”連通“五湖”的“宋都水系工程”這一宏偉藍圖。開封市水系二期工程位于開封市老城區的西部,連通龍亭湖(東湖、西湖)景區與包公湖(東湖、西湖)景區、鐵塔湖,陽光湖,西北湖,清明上河園,是城市“水上文化鏈”和生態旅游走廊的重要組成部分。河道南起包公湖,北連龍亭湖及清明上河園,全長約1600米。所處區域,是開封市重點危舊房改造區域,居民居住條件和居住環境差,基礎設施相對滯后,道路交通極為不暢。因此,結合水系二期工程,將其周邊進行改造,徹底改變城市環境面貌,改善居民的居住條件和居住環境,并以此為契機,形成老城區新的經濟增長點。周邊用地改造范圍西至城墻,東至迎賓路兩側,南至向陽路,北至清明上河園及龍亭湖。總用地面積為2474.4畝,其中,保留地塊面積為612.7畝,道路面積為479.4畝,可開發利用的用地面積為1382.3畝。
開封是中國八大古都之—,歷史文化積淀深厚,文物遺存豐富,城市格局形成較早,古城風貌濃郁,北方水城獨特,集中體現了古城悠久的歷史傳統與豐富的文化內涵。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在歷史上,開封憑借河湖縱橫、灌溉發達、氣候溫和、交通便利的有利條件,是中國最早開發的地區,其城垣宏大,文化燦爛,古人曾有“琪樹明霞五鳳樓,夷門自古帝王州”的詩句。北宋時期,開封作為國都汴京(東京),是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商業和城市的中心,也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面積最大的大都市。其建設規劃思想獨特,宏大的城垣分外城、內城、皇城,三重城郭,三條護城河。城內交通水陸兼容,暢通無阻。在布局上、打破了封閉性的坊里制,代之以商住開放的城市街道形式,實行坊市合一,擴大市民階層,使其人口達到150余萬。
因為非農業人口的增加,所以帶動了城市手工業與商業的發展,域內外貿易繁榮發達,成為“八荒爭湊,萬國咸通”的大都市。這一建筑布局。對宋以后封建王朝都城建設影響深遠。東京的園林也極具特色。史載東京城宮苑御園、寺觀有100余座。“大抵都城左近,皆是園圃,百里之內,并無閑地。”著名的皇家名園“艮岳”,集中國名岳大山諸特色于—園,園內植奇花珍木,放養珍離異獸,史家稱其為中國園林史上承前啟后的杰作。開封有眾多的文物古跡、包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3處,省級38處,市級26處,縣級136處。聞名遐邇的鐵塔、相國寺、包公祠、延慶觀、禹王臺、繁塔等,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作為河南三大石刻集中地之一,開封館藏和各名勝古跡中保存著上自漢代、下止民國的各類石刻珍品1000余件,是研究歷史、科學技術和書法藝術的寶貴資料。
2005年5月22日的《紐約時報》評論版首次以中文標題“從開封到紐約——輝煌如過眼煙云 Glory is as ephemeral as smoke and clouds”,發表著名專欄作家克里斯托夫的評論文章,介紹開封的歷史,對比開封今昔,再次將千年文明輪回的開封推向世界。2007年4月18日,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先生及夫人一行來到開封,造訪七朝古都各名勝景區景點。
2009年10月16日上午,中國天文學會二00九年學術年會[1]開幕式及“開封星”命名揭牌儀式在河南開封舉行,在地球和火星之間圍繞太陽運轉的編號為“三五三六六號”的小行星,在此間被正式命名為“開封星”。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首席研究員周旭在開幕式上表示,“開封星”是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于一九九七年十月十八日發現的,它的絕對星等為十五點九等,繞日運行周期為三點三二年。該小行星是太陽系內類似行星、但體積比行星小得多的環繞太陽運動的天體,從地球上肉眼無法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