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是河南省省轄市,中國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古稱汴梁、汴京、東京,簡稱汴,七朝古都,迄今已有2700余年的歷史。開封之名源于春秋時期,因鄭國莊公選此地修筑儲糧倉城,取“啟拓封疆”之意,定名“啟封”。漢代景帝時(公元前156年),為避漢景帝劉啟之諱,將啟封更名為開封。自公元前364年至公元1233年,先后有戰國時期的魏,五代的后梁、后晉、后漢、后周,北宋和金七個王朝在此建都,歷經千年夢華。北宋時期,開封(史稱東京)為宋朝國都長達168年,歷經九代帝王。東京城周闊30余公里,由外城、內城、皇城三座城池組成,人口達到150余萬,是一座氣勢雄偉,規模宏大,富麗輝煌的都城。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繁華的世界大都會,而顯赫于世。北宋畫家張擇端繪制的巨幅畫卷《清明上河圖》,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東京開封城的繁華景象。北宋也是繼唐代以后科技、文化、藝術發展的又一鼎盛時期,創造了一代燦爛輝煌對后世影響深遠的宋文化。清正廉明的包公,滿門忠烈的楊家將,圖強變法的王安石,民族英雄岳飛等歷史名人,都曾在開封留下光輝的足跡,他們的豐功偉績,作為民族文化,至今仍在海內外廣為傳頌。
開封還是中國最早有猶太人定居的城市。北宋時,一批猶太移民經天竺(印度)遷徙到當時繁華宋都東京,宋皇帝御旨:“歸我仲夏,遵守祖風,留遺汴梁”。古代開封猶太人同漢、回民族保持著和睦的關系,按照本民族習俗繁衍生息,安居樂業,綿延700余年。由于歷史、文化和自然等因素,開封猶太人逐漸與當地民族融合,留下了一段獨特令人回味悠長的歷史。右下圖為開封龍亭。
遠在新石器時代早期開封一帶就有人類活動。夏朝(公元前21世紀至前16世紀),夏第七世帝杼遷都于老丘(今開封市東約22公里),至第十二世胤,歷經六世約157年。春秋時期,公元前743年至前701年,鄭莊公在開封城南朱仙鎮古城村筑“啟封”城。戰國時期,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從山西安邑遷都今開封市所在地,時稱大梁。公元前225年,秦滅魏,置碭郡,立浚儀(大梁)、啟封兩縣。兩漢景帝元年(前156年),因避漢景帝劉啟之諱,改啟封縣為開封縣。東魏在開封設置梁州。北周滅北齊后改梁州為汴州。公元712年,開封縣治移置汴州城內與浚儀縣同廓。公元907年,后梁建都開封,升汴州為開封府,號稱東都。后晉、后漢、后周相繼建都開封。公元938年稱開封為東京。公元960年,后周禁軍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定都開封,建立北宋。北宋開封人口達150萬,不僅是國內經濟、政治、文化中心,而且是“萬國咸通”的國際大都市。公元1126年金攻陷開封,改開封為汴京。公元1214年金朝遷都開封。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設河南江北行中書省于開封。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封第五子朱橚為周王駐藩開封。明代,開封經濟繁榮,號稱“八省通衢”、“勢若兩京”。公元1642年,李自成攻打開封,明軍扒開黃河,開封城遭破壞,城中37萬人,僅剩3萬余人。清代設開封府,清末開封辟為商埠,民族資本工業興起,先后創辦了機械、兵器、面粉、火柴、煙草等工廠。民國期間,開封為河南省會。
1948年10月24日開封解放,同年11月6日成立開封特別市人民民主市政府,12月23日改稱開封市人民民主市政府。建國初期,開封為河南省會;1954年10月省會遷鄭州,開封為省轄市。1982年開封被國務院首批命名為“歷史文化名城”。
悠悠文化宋都情
河南開封。這座古城的歷史文化時常讓人品味不盡。漢代文學家司馬遷,唐代的著名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宋代的文豪蘇軾等都寫過贊美開封的詩賦。其中白居易在《隋堤柳》詩中寫道:“大業年中煬天子,種柳成行夾流水。西自黃河東至淮,綠影一千三百里。大業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煙絮如雪。”從中能夠想象那時的開封是何等的壯觀美麗。
日月如梭,歲月留痕,歷史上在開封建過都的有七個朝代。戰國時期的魏,五代時期的后梁、后晉、后漢、后周以及后來的北宋和金。據考證,五千多年前開封城附近就有先民居住,當時在這里生活的人主要以農牧為主,過著原始公社制的生活。到了夏商時代,這里居住的人進入奴隸社會。春秋時代,這里是鄭國的地方,鄭國公在此筑城,取開拓封疆的意思,命名開封。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兵變,建立了宋王朝,定都開封,稱為東京。此后,趙匡胤、趙光義兄弟用了二十年的時間,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封建割據局面,開封成為全國政治、經濟、交通、文化的中心。那時的開封水運十分興隆,貫穿全城的水道有四條,即汴河、惠民河、五丈河、金水河。當時汴河一路,每年從江南運往京城的糧食就有五百萬石到七百萬石之多。宋神宗時,由于宋朝開始導洛入汴水利工程,從汴口往西開渠五十里,引伊洛河水入汴河,水深一丈,使汴河與伊洛河相互溝通,東西橫貫全河南省境內,成為當時最重要的交通大動脈。從開封向北,可通遼國的南京(今北京);從開封往西,經鄭州、西京、陜西的京兆府(西安);向西南,經許呂、鄧州、襄陽、江陵,直達湖南和兩廣;往東可達山東沿海各地。那時的開封是一個開放的都市,宗教文化門類多、規模大、知名度高。久負盛名的歷代皇家寺院大相國寺、建于北宋供奉佛舍利的開寶寺鐵塔、天清寺繁塔、三大道觀之一的延慶觀、自春秋保存至今的禹王臺、興國寺塔、大云寺塔、東大寺、古觀音寺、天主教河南總修院以及建于民國初年的全省首家女子寺院寶珠寺等,宗教門類齊全。尤其是相國寺是開封歷史上一座有名的寺院,中國許多優秀的古典小說,如《水滸》、《西游記》等,都曾編寫過有關相國寺的故事,歷經千年,至今香火不斷。
北宋開封的繁華盛景,除了文字記載外,最著名的就是《清明上河圖》。它像一部紀錄片,真實生動地展現了八百年前北宋東京的生活情景和社會風貌,成為后人研究北宋時各種社會風情和人文歷史的珍貴史料。在開封的歷史鏈條中,名人眾多,如蔡邕、蔡文姬、蔡漠、阮籍、崔顥、鐘嗣成、王延相等在開封寫下了各自的一頁。“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的唱詞唱響了大江南北,一代清官包拯為民申冤的故事家喻戶曉。滿門忠烈的楊家將、民族英雄岳飛、圖強變法的王安石、一代清官張伯行、虎門銷煙林則徐等膾炙人口的故事流傳至今。近代又哺育了范文瀾、馮友蘭、尹達、鄧拓、姚雪垠、穆青等,令人敬仰。
古都開封經歷了兵、火、水患,曾經失去了燦爛的色彩。公元1642年,李自成攻打開封,明軍扒開黃河,開封城遭破壞,城中37萬人,僅剩3萬余人。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進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河南因地處上海、天津、漢口三個帝國主義侵略據點勢力范圍的交叉地帶,成為這三大據點的原料供給基地和外國商品傾銷的市場。開封是當時河南省的省會,首當其沖受到這種影響。抗日戰爭時期,開封被日軍占領,淪陷達七年之久,受到了嚴重破壞。現在開封城下13米共埋藏著6座古城,其“城摞城”奇觀具有重大的考古價值。開封一度沉寂過,她累了,躺在中原的腹地上沉睡了很長時間,幾乎被人們忘卻。但時代的步伐也把開封驚醒了,這個歷史古都展現出了新的風采。開封水資源豐富,素有“北方水城”之稱,包公湖、楊家湖等許多湖泊留下的富有文化氣息的動人傳說又開始在人們心中蕩漾起來。古代巍峨雄偉的宮宇殿堂經過精心修繕,形成了獨特的宋代特色。走進開封,耳邊是那高亢激越、古樸醇厚、委婉明麗的汴梁音韻,朱仙鎮的年畫,在明清時最盛,與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齊名。內容豐富,風格獨特,線條流暢,粗獷簡練,是中國木版套印藝術的珍品。開封的汴繡獨樹一幟,山水人物、樓臺花鳥,針線細密,不露邊縫,絨彩奪目,豐神宛然,色彩豐富,層次分明,立體感強,成為國內外游人必買的佳品。開封種植菊花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1600多年前的南北朝,唐宋時期就已經馳名全國,明清尤盛,綿延至今。“黃花遍圃中,汴菊最有名。”清乾隆皇帝來開封賞菊時親賦詩詞,留下“風葉梧青落,霜花菊百堆”的美句。在開封禹王臺,至今還留有乾隆的詠菊詩碑。每到秋季,古城開封,秋風送爽,菊花飄香,到處繁花似錦,蔚為壯觀。“花以景襯,景以花容”,人們置身于菊花的海洋里,如癡如狂,真是“十月花潮人影亂,香風十里動菊城。”如今煥發出新活力的開封享有“戲曲之鄉”、“木版年畫之鄉”、“汴繡之鄉”、“菊花之鄉”等美譽之稱。
在開封,能看到舞獅、盤鼓、高蹺、旱船、嗩吶等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徜徉在開發一新的包公祠、宋都御街、清明上河園、翰園碑林、天波楊府、開封府、大梁門,龍亭湖、包公湖、繁塔、禹王臺等景區。流連于燈火輝煌的夜市,身邊是國內外如織的游人,耳邊醇厚的鄉音,讓心不禁熱起來,七朝古都開封在時代的浪濤里,再譜寫出新的篇章,煥發出璀璨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