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開封 >> 走進開封 >> 開封概況 >> 瀏覽開封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開封歷史沿革概況

2013/3/21 16:47:52 點擊數: 【字體:


    開封是我國的一座歷史名城。它位于河南省東部黃河以南的豫東平原上,隴海鐵路擦城而過。

    古時,開封稱為大梁,又名汴梁,建都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翻開祖國的歷史,可以清楚的知道開封建過都的一共有七個朝代。這就是戰國的魏,五代時期的后梁,后晉,后漢,后周,以及后來的北宋和金。另外,西漢時期的梁孝王,也曾經把開封作為他的封國--梁國的都城;元末大起義的時候,紅巾軍首領劉福通也曾經把開封作為他們所建立的農民政權的都城;明朝初年,朱元璋又曾經一度把開封定為他的北京。至今留有“開封古城,十朝都會”之說。尤其是在北宋時期,借助漕運之有利條件,開封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人口上百萬,富麗甲天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都市之一。為了把歷史上開封的變遷做個概括的介紹,我們不能不從開封城的早期居民點說話。

    五千多年前,在現在開封城附近,就出現居民點,成為我國最早開發的區域之一。當時在這里居住的人們,主要是以農牧為生,過著原始社會制的生活。到了夏商時代(約公元前21世紀到前11世紀),由于這個地區的生產進一步發展而開始從原始公社進入奴隸社會。到了春秋時期這一帶是鄭國的地方,鄭莊公命鄭邴在這里筑城,取開拓封疆的意思,命名為開封,作為當時囤糧食的地方,并筑城號曰新里,位置現今開封城西南。上述歷史情況,因為記載不足而無從查考,只能作為一些歷史傳說而以,還不能以此作為開封城市的誕生起點。

  根據開封的確切歷史,在這里最處建都的還應當說是魏國。那個時候正處在戰國時期,當時在中國領土上,分別存在著一些大大小小的封建諸侯國家。魏國就是其中的一個。魏國由于任用李悝,吳起等人進行社會改革,所以成了當時最強大的國家。后來,遠在西方的秦國,由于任用商鞅,實行變法,國力也逐漸強大起來,開始和魏國等一些東方的國家爭奪土地和人口。公元前四世紀中葉,魏國一方面想要控制中原土地,另一方面要回避秦國的武力威脅,魏惠王九年(前362年),遷移在今天開封這個地方,并在這里建筑了一座城,命名為大梁。戰國時期有三個梁國,開封叫大梁,夏陽叫少梁(今陜西省韓城 ),汝陽叫南梁(今河南省臨汝)。魏惠王遷都到大梁后,又稱梁惠王,孟子見梁惠王的這段歷史就是發生在這里。開封作為一個城市的誕生,它的歷史應該說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1956年,考古學家們在開封城郊東南的萬隆崗,挖掘出了石鐮、陶器等新石器時代的遺物,從而喚醒了人們對開封遠古時代的憧憬。同年,在尉氏縣城西南21公里處的斷頭崗,發現了一處面積為35000平方米的新石器早期裴李崗型文化遺址,挖出了石磨、石斧、石鐮、石鏟、陶罐等物和十幾具鹿骨化石。相繼發現的尉氏縣同劉龍山文化遺址,除石器、陶器外,尚有人、獸骨等。此外,杞縣的竹林仰韶文化遺址、鹿臺崗商代遺址等,也都出土了眾多的文物。

  大量的考古發掘證明,早在五、六千年前,在開封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就已經有了人類活動。在漫長的歲月里,他們由單純的使用石器到學會制造工具,由采摘和狩獵來獲取食物到學會“刀耕火種”式的農業生產,緩慢地進化著,不間斷地繁衍生息。開封的中世紀文明便是在這樣的進程中逐步產生了出來。

  夏都老丘

  夏朝是我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大約從公元前21世紀到公元前16世紀,相繼500余年。夏朝的統治范圍主要在中原地帶,開封不僅在夏朝的版圖之內,也是其活動的中心區域。據《竹書紀年》記載,夏朝相傳14代17世,到第七世帝杼五年,將夏都由原(今濟源縣西北)遷至老丘,到十三世胤改都西河為止,在此建都217年。老丘遺址在今開封東北40 余里。如果從古文獻記載看,那么,老丘作為開封的第一次建都則是無可置疑的。

  春秋啟封

  開封在漢代以前叫啟封。那是在公元前7世紀前期,鄭國國君莊公在東南邊境筑起一座新城,取名“啟封”,并在邑內建起了儲存食的倉庫,所以啟封又叫“倉城”。倉城給我們的啟示是:早在27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這里就是盛產糧食的地方。啟封的位置在今開封城南45里的古城村,西北距朱仙鎮只有6公里。

  啟封在秦朝時為縣,到西漢景帝時,為避景帝劉啟之名諱,改啟封縣為開封縣。唐朝以前,開封與浚儀一直是兩縣分置,唐延和元年(712)年,移開封縣治于汴州(浚儀)城內,至此,開封、浚儀縣治所同域,屬地各異。開封之稱就此長期延續下來,并且與今日的開封名實相符了。

  魏都大梁

  春秋時期,在衛國南部邊境,有一個不大的城邑叫“儀”,與鄭國的啟封隔逢澤(沼澤地,又叫逢池)相望,它就是今日開封的前身。“儀”北臨浚水,所以又稱浚儀。

  公元前391年,魏、趙、韓三國在儀邑、榆關一帶同楚國發生了一次大戰,楚國戰敗,為楚國侵占的衛國儀邑又為魏國占有。公元前364年,魏惠王為了避免西面秦國的侵擾,同時圖謀向中原發展,將都城由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遷都儀邑,號稱大梁。南面的啟封也納入魏國的版圖。魏惠王將逢澤之地獎民墾殖,又修鑿鴻溝,引圃田之水,灌溉田地,使大梁一帶的農業很快發展起來。魏惠王還大規模營建大梁城,建宮殿,造苑囿,聚集人口,發展手工業和商業。僅僅十多年時間,大梁面貌驟變,由普通城邑一躍為中原地區著名的工商都會。魏國也隨之成為“擁土二千里,帶甲三十六萬”的強盛國家。

  然而,魏國的強盛猶如曇花一現。隨著秦國商鞅變法的成功,經濟上很快強盛起來,并步向東鄰國家魏國、韓國施蠶食政策。公元前225年,魏國為秦所滅。在圍攻大梁的戰役中,秦將王賁久攻不下,引鴻溝之水灌城,魏王被迫請降。存在了140年的中原都城大梁,就這樣變成了一片廢墟。

  秦漢浚儀

  秦滅魏后,以魏地為碭郡,將大梁改置為碭郡屬轄的浚儀縣。自此,大梁一蹶不振,進入了長時期的衰落階段。

  西漢建立后,高祖劉邦分立梁國,于公元前202年封彭越為梁王,國都大梁。劉邦亦多次到此,并祭祀信陵君。公元前196年,彭越以謀反罪被殺,劉邦改立其子劉恢為梁王,以后又有呂產、劉楫先后為梁王,都城均在大梁。公元前16 8年,漢文帝遷淮南王劉武為梁(孝)王,劉武嫌大梁地勢低洼潮濕,遂遷都睢陽(今商丘)。此后,大梁就降為地地道道的普通一縣(浚儀)治了。

  五代東都

  公元907年,朱溫建立了后梁政權,以汴州為都城,號稱東都。這是自戰國魏都大梁后一千余年,開封再次成為國家首都。朱溫還升汴州為開封府,轄15縣,浚儀、開封均為附廓首縣。

  繼后梁建立的王朝是后唐。唐莊宗于公元923年遷都洛陽,并改開封府為汴州,轄10縣,汴州仍為宣武軍節度使治所。

  后唐存在15年滅于后晉。公元938年,晉高祖仍以開封為都,稱東京,洛陽稱西京。將汴州復升為開封府,轄1 5縣。

  后漢于公元947年取代后唐,入主東京,建置一如后晉。

  公元951年,郭威取代后漢建立了后周,繼承后漢建置,以汴州為東京。后周第二代皇帝周世宗柴榮是一位具有文韜武略的開明君主,在位期間,他一方面積極發動統一全國的戰爭,另一方面努力改革積弊,清明政治,使國勢日盛。由于東京人口不斷增加,里城難以容納,周世宗遂對城市建設進行了全面規劃,擴大城池,拓寬道路,疏通排水,種樹掘井。公元9 56年,又調發開封府及曹、滑、鄭等州民工十余萬,取虎牢關質地堅硬的土石為料,筑成周圍48里233步的新城--- 東京外城。其后的北宋王朝就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擴建,從而使東京城的規模達到了空前未有的程度。

  北宋東京

  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取代后周建立了北宋王朝。仍以開封為國都,稱東京。開封府建置不變,轄17縣,浚儀、開封兩縣仍同為附廓首縣。

  宋王朝先后于公元968年、1016年、1078、1116年四次修筑東京三城,即皇城、里城、外城。東京人口最多時達到150余萬,是全國的政治中心,也是全國的經濟中心。北宋東京的商業已不再受隋唐以來封閉的坊市分割的廂坊制的限制,形成了開放式的、以坊、市混合為特征的商業新格局。東京還是全國的文化中心。從公元960年到公元112 7年,東京歷經九個皇帝,達167年之久。這成為開封歷史上的黃金時代,當今開封人常為自己的住地有過如此光輝的歷史而感到自豪。

  金元汴梁

  公元1126年冬,金兵攻破東京,次年春擄徽、欽二帝及宮宦宗室三、四千人北返,北宋滅亡。東京城在戰火的劫難中走上了衰落的道路。

  金朝統治東京后,扶持了一個傀儡政權---偽齊,初都大名(北京),以開封為汴京,并于公元1132年遷都至此(這是開封官稱汴京的開始)。五年后,金廢掉偽齊,置行臺尚書省于汴京,并設汴京路開封府,轄15縣,路治、府治均設汴京。公元1153年,金改汴京為南京,將汴京路改稱南京路。公元1214年,金受到蒙古勢力的侵擾,被迫將都城由燕京(今北京)遷都南京開封,并重新整修了毀廢的北宋東京皇宮。公元1227年,為防御蒙古軍的進犯,又重修了外城。

  金朝以南京(開封)為都僅19年,其間,城市有過短暫的復蘇與繁榮。公元1233年,蒙古軍攻下南京,金朝滅亡。

  蒙古軍占領開封后,設立了河南江北行中書省,省治開封,這是河南建省的開始。撤銷開封府,由南京路直轄鄭、許、陳、鈞、睢等5州21縣及直屬之17縣,共38縣。南京路治仍設開封。公元1288年,元朝改南京路為汴梁路,開封稱汴梁自此而始。元朝統治期間,曾兩次修建開封城垣,還治理黃河。修鑿的賈魯河,經朱仙鎮流入淮河,對開封經濟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元朝末年,由于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尖銳化,爆發了全國規模的農民大起義。以劉福通為首的紅巾軍,于公元135 5年在安徽亳州建立了農民政權,立韓林兒為小明王,國號宋。公元1358年,劉福通率軍攻下汴梁城,并遷都于此。一年以后,在元軍的圍攻下敗走,汴梁仍屬元治,直到明朝建立。

  明清開封

  朱元璋在元未農民起義的基礎上推翻了元朝統治,建立了明朝。公元1368年,他改汴梁路為開封府,省去了“路 ”的建制。置河南行中書省,后改為河南承宣布政使司。省治、府治、縣治(祥符縣)均設于開封。

  朱元璋原打算象北宋那樣,把都城建在開封,以開封為北京,以應天(今南京)為南京,而且還重修了開封城池。但不久又改變了主意,撤銷了北京(開封),而將其第五子封到開封,稱作周王。為他在北宋東京皇宮遺址上修建了周圍9里1 3步之長的富麗堂皇的王府。明代的開封當然比不上北宋東京城市規模的巨大和經濟的繁榮,但它仍是“八省通衢”,經過較長時間的休養生息,成為“勢若兩京”(指南京和北京)的中原重鎮。元朝末年修的賈魯河,明代發揮了極大作用。明代開封不斷遭受黃河的襲擾,使城市的發展受到限制和威脅。清統治中原后,于公元1662年重修了開封城池,并將省治、府治、縣治遷設開封。清代開封的經濟也失去了明代的繁盛景象,手工業、商業服務業趨向衰落。但是,畢竟是河南省省會,是中原地區的政治濟和文化中心,開封仍起著商品集散地的作用。進入近代以后,外國商品侵入我國并逐漸滲透內地,近代工業首先在東南沿海地區發展起來。

  清代末年,開封是河南革命斗爭的中心。1904年,李元慶在城郊率領農民進行過抗糧斗爭。辛亥革命時,同盟會在開封從事秘密活動,聚集革命力量,并響應武昌起義,圖謀發動武裝起義,雖未成功,但十一烈士的鮮血卻激勵著開封人民,使之不屈不撓,奮然而前行。

  民國省垣

  開封人民曾經為中華民國的建立灑過鮮血,然而,民國卻沒有給其帶來幸福的生活。恰恰相反,在其統治的37年間,軍閥混戰,禍亂不休,直到解放前夕,開封依然是面貌破舊,經濟凋敝,人民生活極端困苦。

  民國初年,省垣開封在建置方面稍有變化。1913年,撤銷開封府,將清末成立的歸陳許鄭道改為豫東道,將宋代稱名的祥符縣改稱開封縣。省會、道治、縣治均設開封。1927年,廢除豫東道設置,籌建開封市。1929年,正式成立開封市,一年后又撤市。日本侵略軍占領開封期間(1938年6月至1945年8月),開封是偽河南省省會,并設偽豫東道和偽開封市。光復后,國民黨政府恢復了淪陷前的建置。

  抗日戰爭開始不久,開封淪陷,革命人民沒有向日本侵略者屈服。地方抗日武裝和正規部隊,三次襲擊開封日軍。拉車工人曾奮起砸毀偽勞工所,推水工人反對盤剝,也舉行了罷工斗爭。

  1948年10月24日,人民解放軍第二次解放開封。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開封外宣辦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