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夾弦的劇目多表現男女愛情和宣揚倫理道德,農村題材較多,鄉土氣息濃厚。它的曲調由黃河船歌、渤海沿岸的漁民號子、打夯號子及民歌小調等融合變化而成。在發展中,又汲取了花鼓、梆子、琴書等民間歌舞、戲曲的音樂營養,經歷代藝術創造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唱腔,亮麗、委婉、甜美、抒情,戲迷們喜歡稱二夾弦唱腔為“半碗蜜”。它音域寬廣,音調上翻,大口吐字,小嗓拖腔,情趣盎然,表現力強,戲迷易學,好唱段很快流行。它是黃河豫東這片土地上生長起來的戲曲藝術奇葩,為城鄉群眾所喜聞樂見。
二夾弦的傳統劇目多以反映民間生活的小戲為主,如《三拉房》、《楊二舍化緣》、《換親》等。唱腔流暢明快,古樸而委婉。早期主要伴奏樂器為四胡、京胡、柳葉琴,后來陸續增加了笛、笙、板胡、二胡、三弦、月琴、揚琴、琵琶等。善以地方戲曲音樂作為表演內容的民間鼓吹樂藝人,常把《兩夾弦》的唱腔用嗩吶演奏而受到該地區群眾的喜愛。
二夾弦戲劇很有特色,戲班是家族式的“子弟”班。藝人們同病相憐,患難與共,合作很好。藝人多是一專多能,演員能演幾個行當的角色,伴奏人員能身兼多職。行當上雖發展到“六門十二行”,但主要的是小生、小旦的戲,紅臉的戲也不少,小丑的重頭戲不多,花面也不多,多由紅臉兼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