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乃世界的包公也——游河南開封包公祠
2012/3/28 10:13:15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包公祠位于七朝古都開封市的包公湖畔。這座占地面積不到一公頃,建筑面積只有一千八百平方米的小小祠堂為什么每天游人絡繹不絕,吸引著不少中外游客呢?這得從包公談起。
包拯(公元999——1062年),北宋廬州合肥(今屬安徽省)人,字希仁。天圣進士。仁宗時任監察御史,后任天章閣直學士。官至樞密副使。曾任開封府府尹,一生為官清正廉明,以廉潔著稱,執法嚴峻,不畏權貴,宋代民謠云:“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他的事跡長期流傳民間,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頌。小說《包公案》,元雜劇《陳州糶米》,戲曲《鍘美案》、《打鑾》、《鍘侄》可說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改革開放以來,由于中外文化的交流日益頻繁,包公逐漸為***僑胞和外國友人所矚目和了解。
包公祠建筑有大殿、二殿、東西配殿、半壁長廊、殿門、碑亭、大門等。建筑風格、油漆彩繪均采用宋代營造法式和宋代彩繪。整個建筑布局嚴整,形制獨特端莊,色調淡雅,肅穆莊嚴。
一對石獅威嚴地護衛著古香古色的大門。兩副對聯:“春秋有序人民不虧時彥,宇宙無極偉業尚待后賢。”“公心著在竹帛千秋共頌赤膽,正彰披上管弦百姓皆呼青天。”概括地總結了包公的政績和后人對他的崇敬。
右側碑亭《包孝肅公祠碑記》詳細地介紹了包公的生平事跡。左側碑亭《從修包公祠碑記》記敘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開封人民如何在一片廢墟的包公湖畔重修這座包公祠的。
步入殿門,橫額上“峭直清廉”四個大字筆力剛勁,剛直嚴峻、清廉,概括說明了包公為世人敬仰的原因;一副對聯“峭直傳今古,清廉著史來。”有牛庸懋選聯,汴梁陳國植手書,手筆不凡。二殿內陳列著包拯家訓:“后世子孫仕官,有犯臟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仰工刊石豎于堂屋東壁,以詔后世。”包拯不僅自己一生清正廉潔,還要求后世子孫也清正廉潔,此乃國家民族之希望也。
包拯書郡齋壁詩:“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干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愁,史冊有遺訓,勿貽來者羞。”包公做人、作官堪稱后世之楷模。正如左邊配殿上的橫額“白簡凝霜”對聯:“判獄無私心如白日照,持躬有節笑比黃河清。”所總結的一樣。殿內陳列著有關包公的民間傳說、戲曲的歷代版本。右配殿橫額“鐵面無私”,一副對聯:“啟正門群奸喪膽,斷關節百姓開顏。”殿內一匾額上書“執法如山”四個大字,龍頭鍘、虎頭鍘、狗頭鍘陳列于兩邊,中間是《妖鍘陳世美》的大型泥塑。
大殿橫額“公正廉明”。一副對聯:“正氣塞乾坤事屬公私須有別,丹心照日月人歸善惡自分明。”啟迪我們如何處世為人。
大殿內一匾額“正大光明”。一副對聯:“賬災黎 求民隱 斷關節 秉政清廉 中原百姓思賢尹,開冤獄 抑豪強 懲污吏 執法嚴峻 天下幾人似我公。”對包公的評價恰如其分。
大殿中央塑包公坐像,威嚴肅穆,使人肅然起敬。后墻配以三幅大型磚雕壁畫:《陳州糶米》、《鍘美案》、《擲硯河清》形象化地闡明了包公的政績。兩邊玻璃柜內展出了包拯的遺作《包孝肅奏議》和包氏家族譜。
使我大為震驚的是中間一個大玻璃柜想必原來是陳列展品用的,現在已成了功德箱柜內裝滿了世界各國的鈔票,有美元、日元、法郎、盧布、英鎊、馬克、臺幣、港幣、人民幣等等,面值從一元至一百元不等。
我站在包公塑像前,恭恭敬敬行了三鞠躬禮,從內心發出深深的感慨:“包公乃世界之包公也!”(原標題:包公乃世界的包公也——游河南開封包公祠)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