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漢成帝即位后,有感于母親一向無寵,雖貴為皇后,行事做人卻小心翼翼,后宮寂寞多年,所以他十分孝順皇太后。孝順的方式就是順從太后的心意,百般厚待母家諸舅。
王政君共有八個兄弟,王鳳居長,依次為曼、譚、崇、商、立、根、逢時。王鳳、王曼、王崇與王政君是同胞所生。成帝即位后第一件事,是加封襲爵陽平侯的王鳳為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這個位置握有比丞相還要大的權柄,從王鳳以后,便成為外戚輔政的專職。此后,成帝又照太后的意思,于一天內,同時封太后的其余五個弟弟(王崇已先受封,王曼早死)為侯。這在前代是從未有過的事。
本文摘自:《后宮:中國歷代皇后正傳》,作者:李安瑜,出版:文匯出版社
一個柔弱無用的女人,竟能決定一個時代的命運。
太子懶懶地朝她們看了一眼。他心目中只有司馬良娣那一張花顏玉容,其他人無法闖進他的心扉。他只想揮手讓這五個女子退下去,但抬眼看見皇后那慈愛和期待的目光,他的心軟了,所以,他只得裝作樂意的樣子,隨手一指,說:“這一個即可!”
站在一旁的女官急忙順著太子的手勢找過去。是誰呢?她吃不準,又不敢再問,怕太子發怒。她猜想一定是坐在最靠近太子的排頭那一位,那美人穿著一件繡有紅色花邊的披風,顯得與眾不同,太子一定看中了她。于是,女官就點著那位美女,回稟皇后道:“太子選中美人王政君。”
第二天,就有侍中一人,與掖庭令一起奉皇后之命,將王政君送入太子的東宮。太子看在母親的面子上,再說王政君儀態嫻雅,正當年華,也就不加拒絕,當夜命她侍寢左右。第二天,太子便將她丟在一邊不聞不問了。誰知這位幸運的王政君僅一夕得幸,便暗結珠胎,到第二年,竟生下一個兒子。太子宮中,本有姬妾良娣十余人,七八年不曾生過一個兒女,因此,宣帝得了這個孫兒,如獲至寶,親自替他取名為劉驁,借《呂氏春秋》中“千里馬”之意。因為這個兒子,王政君在日后得以幸運地登上了后宮佳麗人人稱羨的皇后寶座。
王政君出身官宦之家,魏郡元城縣(今河北大名)人。祖父王賀曾任繡衣御史,父親王禁年輕時學刑法,后在長安任廷尉書記。王禁性情落拓不羈,貪酒好色,除正妻李氏外,還娶了好幾房小妾,共生有四女八男,王政君是他的第二個女兒。由于李氏早年改嫁,王政君從小失去母愛,在復雜的大家庭中,養成了柔順、怯懦的性格。她嫻靜、平實,與人無爭。長大后,父親為她擇婿,接連兩次,還沒過門夫婿就死了,所以有人說她命中克夫。但是,王禁不以為然,他對這個女兒抱著希望,親自教她讀書,兼習琴棋書畫,計劃日后將她送進皇宮,祈望將來一朝得幸,光耀門楣。
王政君十八歲那年,恰逢掖庭采選秀女充為“家人子”(后宮編制之外的預備宮人),王禁便將女兒送進宮。王政君等了一年,遇上皇后為太子選美,于是,天公作美,賜給她一個絕好的命運。
王政君盡管沒有得到丈夫的愛情,但她是一個幸運的女人。黃龍元年(公元前49年),漢宣帝駕崩,皇太子即位,為漢元帝。因王政君為元帝生了唯一的兒子,宣帝又特別喜歡這個孫兒,生前常置于左右,喚作“皇孫”,無疑把劉驁視作將來皇位的繼承人,所以,母以子貴,元帝不得不立王政君為皇后。
弱者的勝利
雅重儒術的漢元帝劉奭仁而不威,優柔寡斷,不是一個有所作為的皇帝。這一點,漢宣帝在世時就已看出了。有一次,劉奭見父親用法過嚴,未免苛刻,進諫道:“陛下宜用儒生,毋尚刑法。”宣帝聽了十分生氣。說:“漢家自有制度,向來是儒法輪番并行,怎能專用德教呢?”劉奭不敢再說,拜別出宮。宣帝目送太子的背影,長嘆一聲說:“亂我家法者,必太子也!”
從這以后,宣帝一度產生過廢太子、另立張婕妤生的劉欽的念頭。劉欽聰明敏捷,喜歡經書刑法,頗有才干,同懦弱的劉奭截然不同。宣帝曾稱贊他:“淮陽王真乃我子也!”不過,他還是念及劉奭為許皇后所生,許后曾與自己患難與共,又慘遭毒死,若廢太子,對不起許后,故放棄了廢立的打算。
漢元帝雖然沒有政治家的才干,卻是個不錯的藝術家。他喜讀史書,擅長音樂,能鼓琴瑟,吹洞簫,還熟諳音律,會自己作曲,譜新聲。晚年體弱多病,常以音樂自娛。在深宮備有鼙鼓,有時興致來了,親手擊鼓,緩急舒徐,很是入耳。
由于元帝喜好聲色,后宮美女如云。他不愛王政君,另寵兩位妃嬪,一為傅昭儀,一為馮昭儀。這兩人原來都是位列婕妤(地位僅次于皇后),后來,元帝為表示對她倆特殊的愛幸,就在六宮制度中增加了一級,名為“昭儀”,是“昭其儀尊而親密”的意思。昭儀在六宮中的地位同外朝的丞相等同,而爵祿可同王侯媲美。所以,元帝時代,昭儀同皇后的地位差別又縮小了許多。
王政君無見識、平庸,卻能安居皇后之位,這與她丈夫漢元帝仁懦善良的個性有關。也正因為她毫無見識,在當上皇太后之后一味庇護外家,才造成了西漢后期外戚專權、政治腐敗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