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城佛緣廣結白馬寺佛燈長傳
2013/5/30 14:20:57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弘揚佛法“烈火見真經”
河洛大地上的“中國第一古剎”,穿越了近2000年的歷史風雨。白馬寺的興衰變遷,是中國佛教歷史的一面鏡子。
佛教傳入中原后,在東漢皇室的支持下,影響越來越大,并從京都洛陽向周邊傳播。但是,在走過了120多個春秋之后,白馬寺卻毀于東漢末年的兵火戰亂之中。
曹魏王朝在洛陽定都后,曾對佛教明令禁止,佛教的發展受到抑制。直到魏明帝曹睿又即位后,他才廢除禁令,而他自己也開始信奉佛教。
據說魏明帝最初并不信佛,他還準備拆除洛陽宮城西面的一座佛塔。一名胡僧聞訊前來勸阻。胡僧以金盆盛水置于殿前,將佛舍利投入水中,盆中頓時光芒四射。魏明帝這才相信佛教的威力,開始修葺并興建以白馬寺為首的一大批寺院。西晉代魏后,白馬寺仍為眾寺之首,洛陽同樣仍是佛教傳播的中心,并吸引了不少印度和西域的僧人前來弘揚佛法。
支謙是其中的一個代表。他祖籍大月氏,從小在洛陽長大,翻譯了大量經文。東漢末年,他為避戰亂南渡前往東吳。當時已近寒冬,他離開洛陽時,隨身帶了一條被子。有個人與他同行,什么也沒帶。夜里天寒地凍,那人凍得渾身發抖,支謙大發慈悲之心,請那人與他同被而眠。沒料到,那人趁支謙熟睡之機,把被子搶跑了,支謙只好凍了半夜。天亮之后,同伴們才知道這件事,就勸他告發那個忘恩負義的家伙。支謙卻說:“我如果告發他,他肯定要被判搶劫罪。難道因為一條被子,就去殺一個人嗎?”眾人都對他的高尚德行欽佩不已。
嘉平年間,印度僧人曇柯迦羅來到洛陽。為了使出家僧人履行受戒程序,他在白馬寺設立戒壇,并同西域來的僧人一起擔任戒師,為出家僧人受戒,在中國首創受戒度僧制度。曹魏人朱士行,成為實行受戒度僧制度后受戒的第一人。從此,佛教在華夏的傳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朱士行出家后,以弘揚佛法為己任。當時洛陽流行的佛教譯本中,最著名的是《道行般若經》,但因為譯者水平所限,譯本與原本相比存在相當大的缺憾。曹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朱士行和幾名僧人一起,不遠萬里,西行到了于闐(今新疆和田),得到了梵本《道行般若經》,并夜以繼日地抄寫,準備抄完后送回洛陽。誰知于闐國王聽信讒言,下詔禁止任何僧人攜經出境。
朱士行非常憤怒,于是就有了一場“烈火見真經”的考驗。這一天,于闐國王的宮殿前堆了一大堆木柴,朱士行恭恭敬敬地捧著要帶回國的佛教經典。點火后,他發誓:“若大法應該流傳漢地,經入火而不燃;若經書被焚,那是天意如此!”當經書被投入熊熊烈火后,火焰隨即熄滅,經書卻絲毫無損。國王不由心生敬畏,便撤銷禁令。當朱士行的弟子弗如檀將佛經送到洛陽白馬寺時,已是23年后的西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
晉代的“八王之亂”和“永嘉之亂”,歷時20余年,使白馬寺再次遭到嚴重破壞。北魏時期,孝文帝元宏、宣武帝元恪、孝明帝元詡及元詡之母胡太后等都信奉佛教。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當時的貴族、公卿等紛紛“竭財以赴僧,破財以趨佛”,河洛大地佛寺達1367所,洛陽號稱“佛國”,白馬寺也進入空前興盛時期。有趣的是,白馬寺佛塔前種植的石榴樹和葡萄,枝葉茂盛,果實碩大,其中石榴一個重達7斤,葡萄粒比棗還大,“味并殊美,冠于中京”。每年果實成熟時節,皇帝常派人摘取賜予宮人,他們也相互轉送親友。凡得到者,都當成難得的美味。當時流傳的“白馬甜榴,一實值牛”等諺語,就是這一情形的真實寫照。
盛世寺院“跑馬關山門”
隋唐時期,中國佛教進入鼎盛時期,白馬寺迎來了空前的繁榮。
隋文帝楊堅曾多次詔令天下“任聽出家”。隋煬帝楊廣曾在洛陽設無遮大會,度男女120人為僧尼。唐太宗李世民統一中國后,詔令在“交兵之處”建立寺廟,并大力資助玄奘翻譯佛經。武則天統治時期,佛教和政治緊密結合,洛陽呈現空前的宗教熱潮。垂拱元年(公元685年),武則天令薛懷義重修白馬寺,使其達到了空前的規模。
武則天與薛懷義的故事,已經被演繹出多個版本。其實,薛懷義原是洛陽街頭的市井無賴,但他生得一表人才,被推薦給武則天后,武則天對他十分寵愛。為了掩人耳目,武則天就讓薛懷義出家為僧,取法名懷義。為了使他“出身名門”,武則天命他改姓薛,搖身一變成了武則天的愛女太平公主的駙馬薛紹的本家。從此,薛懷義既為僧人,又“出身名門”,隨意出入皇宮,充當武則天的男寵。
在武則天的支持下,薛懷義征調民夫匠師,大興土木,廣修殿亭臺閣,“中國第一古剎”成為空前壯觀的大寺院。當時的白馬寺規模宏大,寺內僧人3000余名。山門距洛河不遠,而僧舍與山門相距遙遠,故有“跑馬關山門”之說。寺門前有高大的石牌坊,寺周圍有河流環繞,寺內殿閣輝煌,殿堂周圍有回廊環護,多處偏院栽植梅、蘭、竹、菊、楊、柳、梧桐等。
盡管與薛懷義的“緋聞”一直被傳得沸沸揚揚,但武則天還是很有“佛緣”的。當時的名僧神秀,是禪宗北派首領,武則天對他非常敬重,特意請他到洛陽,與他并肩上殿,甚至對他跪拜行禮。在女皇的影響下,洛陽人也都成了“追星族”,爭相禮謁神秀,拜求佛道。武則天聽說佛教有一部《華嚴經》,就派人到于闐取其梵文版本,親自組織經書的翻譯工作。歷時4年,80多卷的《華嚴經》才翻譯完畢,武則天親自為該經作序。在她的倡導下,以該經為主旨的佛教宗派華嚴宗,于武周時期在洛陽形成。
在唐代,佛、道兩教之間多次發生激烈的斗爭。武則天曾下令燒毀道教的《化胡經》。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唐中宗李顯詔令僧、道鑒定《化胡經》的真偽,不久又敕令廢除《化胡經》,并刻石于白馬寺。白馬寺以其特殊的地位,在佛、道斗爭中發揮了其他寺院不可企及的作用。也許正是這些真實的歷史事件,才衍生出關于“焚經臺”的傳說吧!
魏晉時期,寺院的經濟力量還很薄弱,南北朝后開始形成相對獨立的寺院經濟。唐朝時各寺院都有自己的產業,并有了雄厚的經濟基礎。由于佛教勢力增強,嚴重影響了唐王朝的賦稅收入和兵力、勞動力的來源,佛教和最高統治者之間產生了沖突。會昌五年(公元845年),唐武宗李炎下令毀寺逐僧,這就是“會昌法難”。據統計,在這次劫難中,共毀寺4600余所,還俗僧尼26萬余名,給佛教文化的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從此,中國佛教便由鼎盛轉走下坡路了。
戰亂之中佛家難享清靜
宋王朝對佛教的尊崇,使白馬寺又迎來了新的繁榮時期。
宋太宗趙光義曾親自撰寫《新譯三藏圣教序》,可見他對佛教的尊崇。淳化年間(公元990年至994年),天下大旱,宋太宗派人到白馬寺,向兩位印度高僧下拜,祈求天降甘霖。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宋太宗敕令修葺白馬寺,并敕令翰林學士蘇易簡撰《重修西京白馬寺記》。宋代佛寺盛行“伽藍七堂”制度,即包括佛堂、法堂、僧堂、庫房、山門、西凈、浴堂等,當時白馬寺內有1000多名僧人,規模還是相當大的。
宋欽宗(趙桓)統治的靖康年間(公元1126年至1127年),白馬寺遭到金人的劫掠焚燒。140多年后,元世祖忽必烈才又下令大力興建白馬寺。重建工程歷時24年,其財源為河內、修武等6縣的官田之租。
明朝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曾經做過和尚的明太祖朱元璋,敕令修葺遭受戰爭破壞的白馬寺。嘉靖三十四年春(公元1555年)至第二年冬,時為朝廷司禮監掌印太監并總督東廠之職的黃錦,又一次大規模整修白馬寺。此次重修,大體上奠定了今日寺院的規模和布局,在白馬寺沿革史上意義重大。
明朝末年,洛陽再次遭遇戰亂,白馬寺也難逃劫難,損毀非常嚴重。清康熙年間,如琇和尚在洛陽知縣高鎬的支持下,多方籌措經費,花費數年時間,終于重修了大殿、山門、配殿等,使白馬寺面貌煥然一新。可是,到清末民初,白馬寺又變得破敗不堪,多虧人們捐資重修,才使白馬寺中的建筑得以保存下來。
戰火紛飛的年代,白馬寺難享佛家清靜。1924年,紅槍會一部和某軍閥部隊二師發生激戰,紅槍會進駐白馬寺清涼臺后,二師士兵火燒白馬寺,給“中國第一古剎”造成了極大的破壞。1927年前后,馮玉祥部進駐洛陽,曾到白馬寺拆毀大殿佛像,后因殿檐塌毀砸傷了人,他們以為是佛祖懲罰,這才住手。
1929年,王法森、王春生將洛陽縣平樂區區部設在清涼臺,既維護了社會治安,也使白馬寺免遭人為破壞?墒菚r間不長,他們遭到洛河南岸土匪的襲擊,王春生被打死,區部人員四散而逃,白馬寺便日漸破敗。此后數年間,白馬寺殿宇殘破,供桌塵封,香火稀微,雜草叢生。
1932年2月,民國政府遷都洛陽,以為行都。當時白馬寺荒涼破敗,無一僧人,只有幾戶百姓居于其中。后在德浩法師的努力下,爭取民國政府撥款7000元,又設法募捐3000多元,將住戶勸走,開始重新修建白馬寺。后因抗日戰爭爆發,修建工程半途而廢。
新中國成立后,政府多次撥款修葺白馬寺。“文化大革命”中,白馬寺也遭到破壞,但1972年開始全面修復,前后持續10年時間,使白馬寺煥發新顏。從此,白馬寺迎來了新的大發展時期!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洛陽晚報 2005-08-09 作者:劉保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