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葉經是特殊的一種佛經形式。取自貝羅多樹葉,在那方寸的一葉菩提上,記錄著佛陀的言行舉止,參萬物佛法,窺如來真意。
公元一至十世紀,古印度佛教徒攜帶大批寫有經、律、論三藏之貝葉經,前往中亞、中國新疆、西藏和尼泊爾等地區弘揚佛教,此等地區之佛教徒亦往印度學習佛教,帶回大量之貝葉經。這對佛教和佛教文化的傳播、發展,有莫大的影響,改變了佛教弘傳的方式,各地出現了譯經風潮,使佛法奧義逐漸被世人了解。
在中國,貝葉經的傳入與佛教息息相關。早在公元一世紀,就曾經出現過貝葉經的身影。那時在洛陽白馬寺,西域僧所傳播的最初就是貝葉經文。
盛唐時,中國佛教發展至鼎盛時期,中國的貝葉經大多于此時傳入,據《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說,玄奘法師從印度取回來的正是貝葉經文。貝葉經也在這時候被世人所熟知。后來,白馬寺歷經戰火紛亂,又經文化大革命的沖擊,寺中的貝葉經悉數被焚,蕩然無存。
在經典中常以“貝葉”表詮佛典之意,如《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六:“法師(玄奘)操貝葉開演梵文。”又《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十六:“將敷貝葉之文用啟蓮宮之會。”從漢譯經典中,顯出“貝葉”在佛教文獻的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