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名人名家 >> 書畫鑒賞與收藏 >> 瀏覽洛陽

《搗練圖》中的盛唐 女性多以肥為美

2013/8/16 16:42:37 點擊數: 【字體:

《搗練圖》中的盛唐 女性多以肥為美
《搗練圖》中的唐朝女性 資料圖
《搗練圖》中的盛唐 女性多以肥為美
《搗練圖》(局部)資料圖

    “長信宮中秋月明,昭陽殿下搗衣聲。白露堂中細草跡,紅羅帳里不勝情。”這是唐代詩人王昌齡《長信秋詞》中的一首宮怨詩作,秋日夜晚梧桐樹下,幾位宮廷美人在瓊樓間搗練縫衣,寂寞宮闈蕭殺冷清。“深院靜,小庭空,斷續寒砧斷續風”則出自南唐后主李煜的詩句,小庭深院中秋風送來了斷斷續續寒夜搗練聲,征人在外,綿綿相思之情使人長夜難寐,愁思郁結。

  “搗練”是古代女性最常見的勞作之一,搗衣縫制多在秋季,無形中增添了幾分蕭索落寞之感。除了詩句,今天的人們只能從古畫中直觀體會,而表現“搗衣”最著名的畫作,要數唐人張萱的《搗練圖》。

  不久前,中國郵政發行了三枚以《搗練圖》為內容的古畫郵票,一套3枚,面值3.60元,小型張1枚,面值6元,規格分別為44毫米×33毫米和176毫米×68毫米。此前,張萱的另一幅作品《虢國夫人游春圖》已在1995年登上郵票這塊方寸之地。

  極受宋徽宗推崇

  張萱為京都長安人,生卒年不詳,藝術創作介于713年至 755 年間。唐玄宗時期,宮廷集賢院的史書編纂講究文圖搭配,設有畫直,起初為兩人,后又增加了六人,其中包括有朱抱一、任貞亮、邵齋欽、程修己等,畫直的工作與后代的宮廷畫家相近,不僅為修書配圖,也多藝術創作。歐陽修《新唐書》中記載,張萱的身份即為開元集賢館畫直!短綇V記》中記載張萱常畫宮苑男女,繪有多幅屏風、帷帳等,名冠當時畫師之首。雖然沒有學過西方素描,但張萱擅長勾畫草圖,筆下的亭臺花榭、花鳥仆使都極具形態,他曾將李白《長門怨》中的意境繪于紙上。

  宋代《宣和畫譜》載有張萱作品47件,其中30多卷都是描繪仕女的,包括貴族婦女游春、梳妝、鼓琴、奏樂、橫笛、藏迷、賞雪等閑散生活場景。作為宮廷畫家,張萱繪畫多為奉命而作,題材多與帝王后妃有關,有史料可查的張萱作品包括《貴公子夜游圖》、《宮中七夕乞巧圖》、《望月圖》等,其中《寫太真教鶴鵡圖》、《虢國夫人夜游圖》、《虢國夫人游春圖》、《虢國夫人踏青圖》中的形象均與楊玉環姐妹相關,而《明皇納涼圖》、《明皇擊梧桐圖》、《明皇斗雞射鳥圖》等描繪的則是唐明皇李隆基。

  《宣和畫譜》評價張萱,善畫人物,其中以“貴公子與閨房之秀最工”,其畫風大受宋徽宗的推崇。元天歷元年(1328年),元人湯垕(hòu)在京師與奎章閣鑒書博士柯九思論畫,寫下了一部繪畫評鑒著述——《畫鑒》(又名《古今畫鑒》)!懂嬭b》對古人筆墨特點常有精到見解,書中提及唐人張萱的技法特點為“畫婦人以朱暈耳根為別”,即仕女開臉以朱色暈耳根,藉此突顯女性白里透紅的膚質。這也是張萱獨步當代的鮮明特色。

  今天,張萱所有原作已不復存在,只有兩件摹本存世——《搗練圖》(現藏美國波士頓博物館)和《虢國夫人游春圖》(現藏遼寧省博物館)。

  兩幅作品皆繪制于絹上,色彩多使用礦物研磨顏料。在絹上使用礦物重彩,如石青、石綠時往往使色厚而浮于表面,畫者一般使用濕的生宣紙或棉花搓捻成小團,慢慢把顏色“墩”入絹絲紋理之中,多次反復操作,使畫面色彩鮮艷,更加平面化,薄而厚重。這是絹本作畫的優點,也是如今大多傳世工筆畫多繪于絹上的原因之一。

  《搗練圖》與《虢國夫人游春圖》相比,色彩更加鮮艷,這跟畫作的保存歷史有很大關系。前者流傳有序,保存一直較為妥當,后者則為鑒賞家楊仁愷發現自民間。兩幅畫作皆被鑒定為高水平的宋代摹本。

  交相輝映的勞作布局

  《搗練圖》是一幅工筆人物重彩長卷,寬37厘米,橫147厘米,描繪了宮中女性加工白練的場景,“練”是一種生絲制成的絲帛織品,剛剛織成時質地堅硬且發黃,必須經過沸水煮泡和漂白,再用木杵反復捶搗才能溶解帛上的絲膠,使之潔白柔軟。搗好的素練經熨燙平整,最后被裁剪,縫制成衣裳。《搗練圖》中表現的貴族女性搗練縫衣的工作場面,被視為中國最早的服裝工藝流程資料。

  《搗練圖》共描繪了12個人物,以從事勞作和服飾來看,皆為無品級的宮女。按照人物動作流程,畫作可分為四段。第一段,四位宮女用木質搗柞和石砧錘打、素練;第二段, 一位年紀稍幼的宮女在照看用來熨燙的一盆炭火;第三段, 兩位在縫衣服;第四段,四位宮女熨燙搗好的素練。一個女童在素練下嬉戲,為沉悶的勞動增添了一抹靈動的亮色。

  幾組人物或立或坐,有低有高錯落有致,各組間又彼此呼應。搗練一組中,一人回身挽袖與理線縫衣一組相應,蹲著煽火轉首的女童連接左右兩組。整幅畫面布局巧妙合理,結構嚴謹精密。人物姿態精準把握了勞作時不同運動的身體重心,如拉白練宮女,扯絹時用力微微后退,后仰以維持平衡的身姿,熨燙者步態輕盈,從事搗練的人盡顯沉重的體態,蹲坐扇火的女孩被熱氣和煙熏得用袖遮臉,扭頭躲避。因分工不同,人物勞作時的狀態亦不相同,畫家工筆寫實風格明顯。

  盛唐,長安是全國的絲織品生產中心,都城內有少府監、織染署、掖庭局等機構,下設官營絲綢作坊。玄宗后期,宮中專為楊貴妃造作錦秀金玉之工就達千人。官府作坊內也有為數不少的奴婢,一些技藝出眾的被分配到掖庭局勞作,所得報酬僅為日常衣食。《搗練圖》中所描繪的勞作景象,真實再現了她們的生活。

  元末書法家張紳曾針對這幅作品寫下“乃知蟆母之姿, 亦有效其塑者”。古代有蟆母、鐘離春、孟光、阮女四大丑女之說。《史記》中記載黃帝娶丑女蟆母為次妃,蟆母貌丑形同夜叉,但品德高潔,施行德政,有非凡的組織能力,是當時女人們的楷模。張紳的話無疑表明搗練并不是高尚體面的工作,勞作中的女性不能論及優美典雅,但張萱將之入畫,是對女性品德美的歌頌。張萱是宮廷畫家,將搗練女入畫同時體現了君主勸勉農桑之意。

  社會風潮以肥為美

  漢魏晉時期,畫家筆下的女性多是秀骨清相,推至唐五代,朱景玄《唐朝名畫錄》中始有“仕女”說法出現,畫中的形象也演變成張萱所描繪“豐頰肥體”之態!稉v練圖》雖為后世摹本,摹者忠實于張萱原跡,比較完整地保留了盛唐的時代風格。摹本中的人物線條以圓筆長線居多,線條組合寬松自然,符合史料中記載張萱的下筆風格。圖中的女性身份雖是從事勞作的下級宮廷奴婢,但衣著艷麗華貴,體態豐滿慵懶,頗有貴族氣質,這也是唐代社會盛行肥美之風的體現。

  《資治通鑒》記載,唐女皇武則天身材豐滿、“方額寬頤”;貴妃楊玉環則“素有肉體”,“資質豐艷”。宮中在民間征選干雜役的女工,不但技藝要精,還要體態豐腴,身材豐滿,否則即使手藝很好也不會入選。這兩位在唐代歷史上舉足輕重的女性,引領了以肥為美的社會風潮,導致唐代繪畫的逐步演變。

  唐高宗永徽至玄宗開元年間,“面短而艷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國家人文歷史 2013年07月12日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兔袼拙W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