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鐸(1592年~1652年),字覺斯,號癡庵、嵩樵,明萬歷二十年生于河南孟津雙槐里,又稱“王孟津”,14歲開始讀書、16歲入庠、30歲中舉、31歲中進士,入翰林院為庶吉士,崇禎十一年任禮部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經筵講官等職。弘光朝廷建立,入閣為次輔,次年降清。清順治三年,以原官禮部右侍郎兼官弘文院學士。順治六年,授禮部左侍郎,同年晉少保。順治九年病逝故里,謚“文安”。
王鐸詩書畫皆有成就,尤以書法見長。其書法諸體皆能,尤以草書成就最高。王鐸的草書風格集“二王”、摻入唐人狂草之法,同時還吸收黃庭堅、米芾之優點,獨樹一幟,將草書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影響中國書壇數百年。王鐸的草書大氣磅礴,其神采飛揚、多姿多彩的韻律感有著極強的沖擊力和震撼力。
此幅王鐸的草書中堂(如右圖),現藏于開封博物館。該作品筆力厚拙穩健,點畫遒勁婉轉、古意甚濃;運筆飛動,粗細起伏帶顫動的韻律;墨色渾厚,干濕濃淡富于變化。作品墨色濃淡多變,由濃墨下筆,一直寫到色淡墨干,由渾厚漸變為枯澀。粗細輕重、枯濕濃淡的起伏跌宕使筆墨產生了很強的韻律感。結體的大小錯落和側多姿、行距的疏密相間和揖讓開合也增強了作品的奇逸之勢。此幅草書中堂顯得流暢、淋漓、狂放、恣肆,氣勢雄闊磅礴,反映了王鐸典型的草書本色面貌。(張東偉)【原標題:筆力穩健 大氣磅礴 ——王鐸草書中堂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