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在清除化石外面的暗紅色巖石

一節頸椎的直徑45厘米
汝陽恐龍“沒有最大,只有更大”
幾天前出土的巨龍復原后,肩部高度可達8至9米,體長達26至27米,再次刷新亞洲紀錄,專家認定河南屬“恐龍大省”
大河網-河南商報報道:亞洲最大恐龍——“汝陽黃河巨龍”紀錄又被刷新。昨日,來自恐龍專家的一個研究結果,意味著我省的恐龍化石又將吸引世界目光。根據他的研究,汝陽剛出土的一具恐龍化石復原后,比重達60多噸的汝陽黃河巨龍還要重,還要大。這是新的“亞洲王”。
“沒有最大,只有更大。汝陽恐龍帶給世界的震撼太多了,說不定以后還有更大的發現。”昨日,在汝陽恐龍挖掘現場,一工作人員說。
汝陽恐龍還有多少神秘?誰也不敢肯定。
■ 現場
昨天又一巨龍出土下山
昨日下午5點,暮色沉沉中,汝陽縣三屯鄉曹家村背靠的山腰處,五六位農民喊著號子,把一塊捆綁的白色巨石從高處向下移,繩子每下落一小段,都要提醒“小心謹慎”。
“別看它外面包裹著厚厚的石膏,但也得小心。這是恐龍的頸椎,很寶貴。”站在山坡腳下,呂君昌仰頭看著。他是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的博士, 也是汝陽恐龍挖掘研究的專家。自從汝陽發現恐龍挖掘以來,他就一直在各個挖掘現場奔波。而昨天的曹家村恐龍挖掘現場,是他感到激動的又一個地方。
“你們來得太及時了,根據對這個恐龍化石的測量,能推斷出它的體積不會小了,說不定你們就親眼見證了又一個亞洲最大恐龍化石的挖掘過程。”呂君昌說。
在用石膏包裹前,記者曾和他共同測量該恐龍化石的有關部位。呈橢圓形的頸椎里面填滿泥土,外面是巖石,化石部分是以明顯的淡白色區別于周邊的暗紅色巖石。肩胛骨同樣如此。經測量:一節頸椎的直徑45厘米,長度95厘米;肩胛骨長1.8米。
“這個恐龍的軀體不完整,有些部位沒有發現,但根據這兩個部位的尺寸,你就能想到它大概會有多大。這是一個超級龐然大物。”呂君昌驚嘆道。
根據工作計劃,挖掘出的化石在打上石膏后,將會裝上車運到鄭州的省地質博物館,等待包括呂君昌在內的眾多專家的研究。研究結束,才能準確知道這具已成為化石的恐龍在遠古活著的時代,究竟會有多大。
現在,呂君昌并不為這件事著急,另一具研究結果已出來的巨大恐龍還在等著他去命名。而這一具,根據目前的現有恐龍資料,他已經可以百分百地肯定是亞洲最大的恐龍了。
■ 身價
幾天前出土的刷新了亞洲紀錄
提到恐龍的身軀大小,不能不提去年7月份有關部門公布的一個恐龍紀錄。
汝陽的恐龍化石發現挖掘是從三年前開始的。經過這三年的挖掘研究,省里有關部門已搜集到大量的汝陽恐龍化石資料。去年7月3日,中國地質科學院、河南省國土資源廳、洛陽市政府等單位在鄭州召開河南白堊紀恐龍化石群第一期發掘研究成果發布會,公布了發現的重大成果。
這些成果中,有一項就是恐龍家族新種類的出現:汝陽黃河巨龍。讓來自全世界的50多位恐龍界頂尖專家學者興奮的還有,伴隨著新種類的面世,汝陽黃河巨龍也一舉成為當時已知的亞洲體腔最大的恐龍,堪稱“亞洲龍王”。
它的身體詳細記錄是:整體長18米,光一根腳趾就有22厘米長,前肢較長,肩高6米,肩寬3米;臀部高度5.1米,臀寬2.8米,頭部高度有8米左右;體重60噸,相當于10頭大象。
才剛剛一年時間,這只亞洲“龍王”就被超越了。
在昨日挖掘現場,呂君昌說,他們的另一個挖掘點——圣水溝挖掘幾天前剛結束,化石也剛全部運到鄭州——而圣水溝恐龍化石的各項數據,都比去年的“亞洲龍王”大,也就是說,汝陽恐龍又發現了新的“亞洲之王”。
據了解,劉店鄉圣水溝挖掘工作于今年10月29日開工,因埋藏較深,不得不采用挖掘機和風鉆等機械,12月2日完工。
“現場挖掘出多個個體,最大的后腿骨高達1.9米……”呂君昌說,圣水溝恐龍化石最大的一塊長3.3米、寬2.3米、高約1米。12月2日,運 送這些化石時,僅劉店鄉圣水溝挖掘的這些恐龍化石,就裝滿整整兩卡車。他稱:“這個恐龍的背椎和尾椎比汝陽黃河巨龍都粗大很多,如果復原后,其肩部高度可 達8至9米,身長約26至27米,特征構造也都和汝陽黃河巨龍不一樣,是恐龍家族的又一個新種類。”
什么種類呢,呂君昌不愿多介紹了,說到明年的一月份才能公開向外界披露。
■ 歷程
汝陽恐龍化石發掘一波三折
汝陽“盛產”恐龍化石,是恐龍之鄉,可以說這已是汝陽對外宣傳的名片,但這一切來之不易。
豫西汝陽縣的劉店鄉、三屯鄉一帶,到處是紅褐色的山坡,山坡中也多出一種骨頭,挖山刨地能經常看到。村民盛傳,這是龍骨,可以治傷。世代以來,村民依山而居,也買賣骨頭交易。
對這些“龍骨”,誰也沒有多想,因為恐龍專家幾十年前就認定,河南汝陽根本不可能出現恐龍化石,理由是這里屬恐龍滅絕后的地層結構即新生代時代,它落后于恐龍繁盛的侏羅紀和白堊紀時代。
呂君昌回憶,直到1989年夏天,三屯鄉長期收購“龍骨”的曹宏欣,覺得這里有文章,給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寫了一封信,匯報這些情 況,情況才改變。“我的導師見信后,委派我來實地調查,帶回了一些碎化石,發現了尾椎、牙齒等零星化石,確定這里有化石。”他說,由于他們當時忙于新疆地 區恐龍化石的研究和發掘,進一步考察汝陽的研究被擱置。
2005年10月,河南省地質博物館有關人員在走訪北京專家時,聽說汝陽地區可能有恐龍化石的消息,還半信半疑,但呂君昌的導師建議他們去調查一下。
當年11月,省地質博物館對此挖掘立項成功。2006年2月下旬,項目的野外工作正式實施。經過小規模勘查,發掘出了一些小化石,經專家研究 后,基本確認為大型蜥腳類恐龍化石。為使這一珍貴的地質遺產不再被破壞殆盡,博物館對汝陽縣三屯、劉店一帶古脊椎動物化石進行搶救性發掘。
自此,汝陽恐龍走向世界。
■ 影響
出土的化石屢填國內外空白
在汝陽挖掘的恐龍中,有一種新發現命名的種類叫洛陽中原龍。呂君昌說,它的化石相對完整,其頭骨的長大于寬,尾椎末端沒有尾錘構造,吻端較尖等呈現了典型的結節龍類甲龍特征。
此前,我國一直沒有發現有確鑿證據的結節龍類甲龍。國內研究專家曾認為,由于恐龍遷徙、演化的原因,結節龍類主要生活在歐洲、北美洲和澳大利亞,中國沒有結節龍類甲龍。
“該發現打破了錯誤認識,填補了空白,是我國目前唯一發現有確鑿證據的大型結節龍類甲龍,為結節龍的遷徙、演化提供了重要材料。”呂君昌說,“前段時間我們還挖掘到一個坑里有三個恐龍,這在世界的恐龍挖掘史上也是第一次。”
■ 地位
專家認定河南屬“恐龍大省”
據我省地質博物館古生物研究室主任賈松海介紹,自2006年至今,地質專家在汝陽劉店、三屯等鄉鎮的廣大區域內,共發現恐龍化石聚集點98處,目前已挖掘28處,從而證實了在距今約八千五百萬年至一億年前的晚白堊紀早期,這里是恐龍頻繁活動的區域。
“三年來,汝陽恐龍群遺址能確定恐龍種類有6至7種,而從最近新挖掘劉店、三屯鄉的個體恐龍化石看,可能屬于新的恐龍品種。我們將進一步對新出土的恐龍化石進行復原、研究,然后對新品種恐龍進行命名及發布。”賈松海說。
同時,國內恐龍研究知名專家董枝明教授認為,從河南省欒川、汝陽等地發現的恐龍化石聚集點來分析,河南省也是恐龍大省。
談到汝陽發現恐龍化石群的歷史價值時,呂君昌說,恐龍的滅絕是世界科學研究中最誘惑人的課題之一。探索恐龍的起源、演化、分布和滅絕,能夠警示人們對地球環境的重視。
我國恐龍化石資源較為豐富,已經陸續在新疆、內蒙、四川、云南等地發現大量不同時期的化石,但學界認為我國沒有白堊紀時期的恐龍。此次發現的汝陽黃河巨龍和洛陽中原龍均來自白堊紀晚期。記者 胡志強 王向前 文/圖
【原標題】驚喜!汝陽發現亞洲最大恐龍化石
來源:大河網—河南商報 作者:胡志強 王向前 2008.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