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洛陽風情 >> 特色訪談 >> 瀏覽洛陽

祥瑞文化 龍年說龍 ——葉鵬先生談龍文化

2013/8/9 16:10:36 點擊數: 【字體:


  龍年未到,關于龍的話題已很熱了,可見龍文化對我們的生活影響之深。千年帝都洛陽更是龍文化的寶庫,有很多寶藏值得我們去探索。為此,本報特以名家訪談的方式,請我市多位知名學者解讀龍文化,敬請期待。 ——編者

  龍年春節馬上就要到了!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更是一種祥瑞,洛陽帝都文化中有深厚的龍文化底蘊。

  那么,龍文化是怎樣演變的?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哪些影響?記者近日就這些問題采訪了著名學者葉鵬先生。

  是中華民族的圖騰

  記者:龍年春節快到了,作為中華民族的圖騰,龍在人們心目中有著特殊的地位,人們對龍有一種特殊的感情。請您對龍文化作一番詳細的解讀。

  葉鵬:在十二生肖中,龍排在第五位。它代表著吉慶、祥和,寓意施惠于民、風調雨順。因此,人們崇敬它、喜歡它。

  圖騰是一種原始宗教,為印第安語,原意是“親屬”。在原始社會,我們的祖先為了生存,對動物頂禮膜拜:一邊祈求猛獸不要傷害自己,一邊祈求可供食用的動物茁壯成長。總而言之,就是希望動物庇佑人類。于是,圖騰崇拜產生了。

  世界上大多數民族都有圖騰,這是原始社會十分奇特的文化現象。19世紀的美國原始社會史學家摩爾根認為,圖騰就是原始人相信某種生物是自己的祖先,與本氏族有血緣關系,因此用其做本氏族的標志或圖徽,實為保護神。

  記者:從形體上看,龍不是某一種具體的動物,而是人們想象出來的神物,請問有這種動物嗎?

  葉鵬:《說文解字》中對龍有詳細介紹:“龍,麟蟲之長,能幽能明,能巨能細,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在形體上,龍是多種動物的綜合,漢代有“三停九似”之說,就是“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皆相停也。九似者,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頸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

  龍的基本形態是蛇,也有說是云、虹、閃電等。這些都與水或雨有密切聯系。為什么先民以龍為圖騰?因為當時是農耕社會,以農立國。在先民的想象中,龍具有超凡的威力,能行云布雨,利于萬物生長,因此對其推崇備至。

  記者:作為圖騰,龍的生命力特別強,從古到今,都在炎黃子孫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這是華夏文明的特質嗎?

  葉鵬:蛇身人首的伏羲是人文始祖,蛇又是龍的基本形態,這說明中華民族早就打上了龍的烙印,中華兒女身上有著龍的遺存密碼。因此,炎黃子孫自稱“龍的傳人”,對龍有一種難以割舍的情結。

  龍既是原始社會圖騰崇拜的標志,又是一種祥瑞。比如,龍、鳳、龜、麟,俗稱“四靈”,是我國最早的吉祥物代表,“麟體信厚,鳳知治亂,龜兆吉兇,龍能變化”。龍是河清海晏、王道仁政的象征,它已超越了圖騰文化,是一種文化符號。

  記者:歷史上,有眾多帝王在洛陽君臨天下,皇帝都自稱“真龍天子”,這有什么來歷嗎?

  葉鵬:古時候,部落首領要借圖騰樹立自己的權威,后來漸漸把公共圖騰占為己有,說自己是圖騰的化身,有超自然的威力。黃帝應該是最早這么做的。《史記·天官書》記載:“軒轅,黃龍體。”意思是,黃帝是龍的化身。后來,帝王和龍“兩位一體”的神化越來越盛行。

  王權與龍真正建立起密切關系,皇帝稱為“真龍天子”,是從漢朝的劉邦開始的。劉邦出身寒微,后來當了皇帝,就附會為龍種。《史記·高祖本記》記載,其母夢與神遇,雷電晦冥,有蛟龍伏其身,遂產高祖,“貌似龍,長頸而高鼻”。于是,皇帝成了“真龍天子”,其所用的東西也都標上了龍的符號:穿的是龍袍,睡的是龍床,坐的是龍椅,生的孩子是龍種……現在的故宮建筑群里到底有多少龍,恐怕沒人能說得清。洛陽作為千年帝都,歷代建筑中應有許多龍的符號。

  是祥瑞文化

  記者:龍雖是帝王的專利,老百姓卻可以打著龍燈四處走,這是不是說明龍文化也具有平民性?    

  葉鵬:20多年前,濮陽西水坡出土了一方由蚌殼堆塑的龍形圖案,距今已6000多年。歲月流轉中,龍的形象也在變化,政治的興衰、朝代的更替、人世的滄桑,都對龍文化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龍文化歷經數千年而不衰,與其獨特的社會功用分不開。比如,在十二生肖中,龍的信仰色彩最濃。龍是一種祥瑞,龍最智慧。晉代劉琬有《神龍賦》:“大哉龍之為德,變化屈伸,隱則黃泉,出則升云,賢者其似之乎。”漸漸地,龍成了賢德人士的象征。相傳孔子見到老子后,認為老子是人中之龍,即難得一見的大賢。諸葛亮出山之前躬耕隴畝,自稱臥龍先生。現在,人們也常用“望子成龍”表示希望子孫出人頭地。

  在老百姓心目中,龍也是一種吉祥的神物,能給人們帶來歡樂。比如,現在凡有華人的地方,就有舞龍活動。據考證,早在2000多年前,人們就開始用舞龍來求雨了,后來舞龍成了一種重要的民間喜慶活動。到了元宵節,洛陽各地也舞龍燈,這是一種民俗。 

  洛陽民間還有“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說法,認為蟄伏一冬的龍在農歷二月初二這天開始活動,給大地帶來雨水。人們喜歡在這一天理發,據說這樣就能像抬頭的龍那樣有精神。

  在我國南方,端午節龍舟競渡也是一個古老風俗。在浙江鄞縣出土的春秋時期的一件青銅鎖上,就刻有龍舟競渡的圖案。這個習俗不僅存在于大半個中國,在東南亞的許多國家也盛行。

  龍舟競渡表現了“龍的傳人”同舟共濟、勇往直前的豪邁氣概,已被國家體委列為全國正式比賽項目。其實,端午節的真正起因應是辟邪消災。因為“五”(午)是天干中間的數字,被古人認為具有極盛的含義;盛極而衰,因而它又包含著不祥的因素。

  因此,古人認為五月是“惡月”,要舉行一系列活動來辟邪除祟。至于龍舟競渡,當是祭神祈獲保佑的一種形式。至于對屈原的祭祀,那是后來的附麗之說。

  文化的審美創造

  記者:既然龍是一種“創造”的產物,那么其藝術表現形式就更多了吧?

  葉鵬:龍文化源于圖騰文化,是社會生活和文學藝術的重要源泉,從古到今,生活中的許多文化現象都與它有關。

  自漢以后,隨著龍的日趨神圣化,從宮廷到民間,服裝、首飾、用具及建筑物,很多地方飾有龍的圖案。在審美創造方面,也有了石刻、玉雕、刺繡、繪畫、剪紙及龍燈、龍舟等多種形式。

  在堪輿學著作中,“龍”也是常見的術語之一。由于自然界的山和水在形態上變化多端,與傳說中的龍相似,所以古人就將山和水都比喻為龍,把山脈稱為“龍脈”,把曲折的流水稱為“水龍”,譬如洛陽就有“龍門”。這樣,龍就成為山和水的象征,各種龍的塑像和圖案大量出現在宮殿衙署、大戶人家乃至尋常百姓家中,如北京故宮的九龍壁及太和殿的龍柱等,都為人們所熟知。

  因為相信龍有某種神奇的力量,現代人也愛用龍作為裝飾物或擺設。比如,住宅附近缺乏真山真水,人們可以在客廳擺放龍的雕塑,作為山水的象征;如果周圍環境和室內環境不夠藏風聚氣,也可運用龍的雕塑或圖案使室內形成良好的氣場。

  唐代以后,象征龍鳳呈祥的“龍鳳配”圖案開始流行。它不但象征帝王和帝后的權威,也可象征人類所有夫妻間的美滿結合,而且可象征一切世間的精神與物質的陰陽兩極調和。可以說,“龍鳳配”圖案是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形象符號,是美妙的藝術形象。

  文化精神與龍年期望

  記者:聽說您對龍文化的研究,從半個世紀前就開始了?

  葉鵬(笑):只能說,龍文化對我的人生產生過重大影響。1957年春,我在復旦大學讀書時,曾有一位蘇聯美學家到校講學。他在講到“龍”時,說中國龍的美學含義是兇殘邪惡。我認為他曲解了中華民族的圖騰,是對我們祖先的不敬,龍的審美品格應該是偉大、喜慶、吉祥。由于我對蘇聯專家“不敬”,與他爭辯,就成了“反蘇”,“反蘇”也就成了“反黨反社會主義”,因此被打為“右派”,“發配”到孟津教書,幾十萬字的手稿和許多書籍也被付之一炬。那時,我才21歲。

  記者:那一頁歷史翻過去了,對即將到來的龍年,您有哪些期望?

  葉鵬:龍文化的核心應該是惠民福民,造福百姓。這種精神在現代文明中,應升華為對百姓的尊重——對百姓權利的尊重,對百姓意愿的尊重,對百姓人格的尊重。

  上下數千年,龍文化已滲透到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成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力量。龍是中華民族和中國文化的象征,對每一個炎黃子孫來說,龍的形象都是一種符號、一種意緒、一種血肉相連的情感。作為“龍的傳人”,我們應感到自豪,龍年更應振作精神,奮發有為。(記者 張廣英)(原標題:祥瑞文化 龍年說龍 ——葉鵬先生談龍文化)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洛陽晚報(2012-01-05)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