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讓人想起以前深圳沙頭角的“中英街”,一邊是中國內地,一邊是中國香港,路中間有界碑。不過春場街團結街中間沒有界碑。這是一條普通的小街,南北長300米。嚴格地說,春場街呈T字形,北起民族路,南接共和胡同,東至八孔窯街,西與團結街為鄰,各占街的一半。在南端,春場街向東拐了一個胡同,伸進去大約200米,東高西低,一家一戶的平房小院,住著倒是愜意。
在百年前,這里還是洛陽人矚目的地方。那時,這里還是“邑外”,即洛陽城郊。俗話說,一年之計在于春。每到立春這一天,洛陽的縣衙或者府衙便要組織迎春祭拜的“春場”,以祭祀天神,祈求農民春耕順利,獲得好收成。
當時舉行“春場”的位置就在現今的共和小區5號樓北。祭拜的這一天,官員要穿表示吉祥的“吉服”,要乘坐官轎,以示隆重。勞力則抬著貢品食盒,鑼鼓喧天地奔向這里。迎春祭祀自然很隆重,有“春官”主持,有香案和酒果祭品,還有象征360天的三尺六寸的芒神(牧童)和象征農耕八節的泥塑的八尺春牛。
團結街的來歷則有了現代味道。這里是回漢雜居區,故以團結街命名,取民族團結和諧之意。
當年的“春場”以及周邊的野地已經成為繁華的居民區,胡同與街道、高樓與平房交織,街道兩邊商鋪林立,商品琳瑯滿目,成了一個小型的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