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洛寧縣城往東南方向驅車約8公里,就到了陳吳鄉祿北村。當一道黃土筑成的古舊而滄桑的寨墻映入眼簾時,安居寨便到了。
安居寨始建于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成于清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寨名取“安居樂業”之意,是當地住戶為了抵御當時橫行的刀客(土匪)而集資修建的。
據史料記載,當時安居寨寨墻高而厚,頂部寬闊,邊緣用土建有圍欄,呈H形設計,可供人和馬車平穩安全地行走。上面有人巡邏放哨,墻外有護寨河溝,環繞在寨墻四周。寨內還設有炮臺和攔馬墻。
寨子南北長300米,東西長200米,分設兩個寨門,供居民出入。寨內南北建有一條主街,主街東邊有三條胡同。主街西邊有西胡同,北邊有高家胡同,寨內有近300間老宅,鼎盛時全寨可居住千余人。
然而,安居寨并未讓當地村民安居。寨子建成后遠近聞名,反而引得各路刀客虎視眈眈。1909年,刀客攻破安居寨,40多間房舍在大火中被毀,23人喪命。之后,寨中百姓對寨墻予以重修和加固,并在寨墻四角建造了4個炮臺,置大小土炮數門。寨墻主墻內外加筑了兩圈五尺高的攔馬墻,寨門夜閉晝開,晚上打更皆由專人負責。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攻占洛寧后,安居寨被占為日偽軍據點。1948年,國民黨洛寧地方返鄉團楊世杰曾以安居寨為據點,追捕革命群眾。新中國成立后,寨中百姓才真正得以安居。
如今,當年的硝煙早已散去。在村寨南側,我們看到,南寨墻雖有破損,但仍能看出當年的輪廓。墻外的護寨河則不復當年勝景,其中已被村民栽植了不少樹木。從寨門而入,眼前的景象儼然是一幅《村居圖》:雪后初晴,少見人跡,屋舍儼然,街巷整潔,雞棲于塒,犬吠巷中。
寨中民居多保留著當時的建筑特色,房屋和墻體的基部多以磚石為主,以減輕雨水下滲對房屋穩定性的影響,并在基部預留出水口,而后在基部上夯土為墻。屋頂多以磚木結構為主,以木料做梁、檁、椽,構成基本框架,其上覆以石瓦。為了加固,一些房屋在基部之上用青磚砌起多個磚垛,再在框架內夯土為墻。為了美觀,當時的富戶還在屋脊的磚瓦上雕刻了精美圖案。
據村民介紹,祿北村與鄰近祿南村過去統稱祿地村。據村中范家祠堂的碑文記載,祿地村是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的封祿之地,村名由此而來。居住在今祿北村的范姓家族即為范仲淹的后裔。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范氏族人開始陸續搬出,依村邊公路、竹林蓋起新房。如今,寨中居民不足10戶,且多為老年人,安居寨漸漸成了“空心村”。
由于這里封存著范氏家族的興旺與輝煌,村民都不舍得扒掉那些老房。安居寨保存較為完整,這在全省的古村落中并不多見,它也因此受到不少攝影愛好者關注。20世紀90年代,為反映豫西山區淳樸的民俗風貌,《黃泥墻》電影攝制組還選定安居寨為外景拍攝地。(記者王文斌特約記者馮合理/文記者曾憲平/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