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簡姓起源,有三種說法:一、唐人林寶《元和姓纂》說是“周大夫簡師父子后”;二、南宋鄭樵《通志·氏族略》說:“姬姓,晉大夫狐鞫居之后也。狐鞫居號續簡伯。續,邑也;簡,謚也。”三、清人張澍《姓氏尋源》說:“魯有簡叔,其后亦或以為氏。”第一說中之“簡師父”,約為東周初人,而東周建都于洛陽(今屬河南),故此支簡氏出自洛陽。第二說中的“狐鞫(jū音拘)居”,系春秋時晉國大夫,其祖先是唐叔虞(周武王姬發之子、晉國始祖)的支裔,姓狐氏,世為晉卿。狐鞫居的封邑在續(當在今山西省境內),死后謚“簡”,世稱續簡伯,其子孫以其謚號為姓氏,就是簡氏。此支簡氏出自山西。第三說中的“魯”,是周武王之弟周公姬旦的封國,都城在今山東曲阜,故此支簡氏出自山東。
此外,據南朝宋何承天《姓苑》記載,東漢句章尉檢其明,因避諱而改姓簡;據《三國志·蜀書》記載,蜀漢有簡雍,涿郡(治今河北涿縣)人,少與劉備善,官至昭德將軍,性簡傲跌宕,滑稽風趣,為劉備所親重。該書注云:“或曰:雍本姓耿,幽州人語謂耿為簡,遂隨音變之。”這是說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城西南)一帶人把耿字讀為簡,耿姓音訛而為簡姓。此說僅是傳言,未必可信,只能供參考。
《姓氏考略》說簡氏“望出范陽、涿郡”。“望”指郡望,意思是簡氏較長時期居住在這些郡,家族較大,人才輩出,為當地所仰望。范陽郡系唐天寶元年(742年)改幽州置,治所在薊縣(今北京城西南)。也就是說,簡氏曾在北京薊縣、河北涿縣一帶成為名門大族。
那么,究竟是哪一支簡氏于什么時間遷到范陽、涿郡一帶的呢?據簡氏族譜載,是簡師父的后代于春秋時期從洛陽遷到該地,后繁衍昌盛,發展成為大族的。東漢末,簡雍自涿郡隨劉備入川,定居于成都以東牛鞞賴西南,子孫蕃盛,遂成大族。據說牛鞞縣一帶因簡姓人多,又因境內有簡池,所以隋仁壽三年(603年)分益、資二州,置簡州,即今四川簡陽縣。唐憲宗時,簡雍后裔簡熙,因避亂,舉家遷到江西,其后代有一支徙居南海(今廣東廣州)。北宋太宗時,簡慶遠任袁州(治今江西宜春)太守,其孫簡韶徙居新喻(今江西新余),此后分衍各地,除在江西境內發展外,還有遷入廣東、廣西、福建、湖南等省者。從清朝康熙年間開始,廣東和福建的簡氏陸續有人到臺灣墾殖,后又有人去新加坡等國謀生。
五代十國時南漢有南海人簡文會,幼穎異,工詩,南漢帝劉龑初開進士科,他考取第一,累官尚書右丞。宋代有簡正理,新喻人,歷永興、桃源、新野令,居官廉潔,以儒術整飭吏治,頗有政績;簡世杰,進賢(今屬江西)人,官至賀州知州。明代有兵部郎中簡芳,泰州學正簡籍,監利訓導簡而廉,建平知縣簡祖英,平涼知府簡仁瑞。清代有知廣西右江道簡上,衢州鎮總兵簡敬臨。現代有香港冠軍科技主席簡文樂,擁有財富約1.1億美元,被列入“世界華人億萬富豪榜”。于此可見,簡姓不乏名人。
簡姓在當今以人口多少為序的中華姓氏中被列在第224位,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03%;是臺灣第35大姓。簡姓分布較廣,以四川、臺灣居多,這2省簡姓約占全國漢族簡姓人口的55%。
簡姓不僅是漢族常見姓,而且也是臺灣土著、仫佬、土家、滿等民族的姓氏。日本侵占臺灣期間,臺灣土著有的曾采用日本姓山田、武田,至1945年臺灣光復后,又重新選擇簡氏;漢族簡姓也曾被迫改用簡野、竹野等日本姓,至臺灣光復后才恢復原來的簡姓。
許多姓氏都有堂號。“堂號”是一個家族或家族的一支(即一房)的名稱,大都有一番不平凡的來歷,能夠集中展示這一家族或一房最榮耀的事跡,所以歷來為本族子孫所珍視。簡姓有三個堂號,分別是:追來、溯源、孝恩。作者:謝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