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新聞資訊 >> 瀏覽洛陽

洛陽太學的謝幕時光(河洛春秋——數字中的太學(6))

2013/11/7 9:30:32 點擊數: 【字體:

洛陽太學的謝幕時光(河洛春秋——數字中的太學(6))

晉武帝畫像 (資料圖片)

  千年帝都,數字解讀: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建城史,1500多年建都史;洛陽太學,數字解讀:東漢開建,用工徒112000人,建校舍240間,在校生最多時達30000人,存壇立教500余年……

  西晉時期,太學式微,但高峰時仍有太學生10000人,晉武帝在太學立辟雍碑,高3.22米,寬1.1米,厚0.3米,記其與太子親臨太學視察之事,同時刻下行政學官、太學師生等400余人籍貫姓名。北魏時期,太學謝幕,漸漸成為余暉......

  西晉是“拼爹”的時代,晉武帝曾搞過“太學生大換血”

  西晉政權于公元265年建立,是從曹魏手中硬生生奪過來的。

  西晉開國君主晉武帝司馬炎,曾在4年中3次巡視洛陽太學。

  如果說曹魏太學是六月雪,處境艱難的話,那么西晉太學就是五更寒,更加艱難了。西晉太學的最大特點,是讓大批學生卷鋪蓋滾蛋。從表面上看,辭退太學生是因為他們考試不及格,但深層次原因卻是門閥制度作祟——被辭退的太學生大多是平民子弟。

  事情還得從頭說起。

  晉武帝上臺執政的時候,洛陽太學生還有7000人(一說3000人),為了讓貴族子弟接受更好的教育,他從太學里抽出部分師資,另起爐灶建立“國子學”,“國子學”說白了就是貴族子弟學校。

  再說得明白點兒,西晉就是“拼爹”的時代,豪門士族就是龍就是鳳,他們的子弟都會有前途,西晉確立了“九品中正選舉制”,豪門子弟可以當官,貧民子弟絕無機會,由此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可悲局面。

  泰始八年(公元272年),晉武帝的目光轉向了太學,他要對太學生進行一次統考,凡能通過考試的學生,可以留下繼續讀書,不能過關者遣返原籍。當時在校太學生有7000多人,第一場考試下來,就有許多人不及格,那些學習不太好的太學生,干脆不參加考試了,悄悄離開京師洛陽。

  晉武帝此舉,頗有點“剔苗”“換秧”的嫌疑。因為大批太學生卷鋪蓋走人了,教室內就空出了一部分座位,學生宿舍里也騰出來一些鋪位,晉武帝于是下令:凡大臣子弟符合接受高等教育條件者,送至洛陽太學讀書,以盡快補齊短缺之生源。一番整合之后,太學只剩下3000名學生。一直到咸寧四年(公元278年),才漸增至10000人。

  今天看來,晉武帝實際上搞的是“太學生大換血”,淘汰了大批平民太學生,新進來大量的貴族子弟。

洛陽太學的謝幕時光(河洛春秋——數字中的太學(6))

辟雍碑局部 (資料圖片)
 

  出土的那塊辟雍碑,透露了西晉太學的教育信息

  晉武帝死后1641年,也就是1931年8月,在洛陽太學村遺址附近,有一個姓黃的農民正在修墓,突然,他挖到了一塊石碑,這石碑用整塊大青石做成,上寫“大晉龍興皇帝三臨辟雍皇太子又再蒞之盛德隆熙之頌”。他意識到這是古董,生怕被別人發現搶去,加之石碑又大又重,只好又將石碑埋入地下。

  但既然挖出來了,就很難保住秘密。這一消息傳出后,文物販子悄然進村,愿出高價買走此碑,并答應一個字給5塊銀元。姓黃的農民一聽,更覺此碑是寶貝,也就沒有答應。他悄悄查了石碑上的字,結果發現正面碑文共1516個字,都用隸體書寫;背面題名一共10列,頂端碑額處1列為15行,其余各列每列44行,每行字數不等,亦是隸體書寫。題名者共408人,分別寫著其身份、姓名、籍貫等。

  乖乖!這么多的字,一個字5塊銀元,那得賣多少錢啊!姓黃的農民不由得害怕起來,意識到這是國寶,內心壓力越來越大了。

  當時,洛陽第6區區長李之斌是東大郊村人,他聽說后,就組織村民將辟雍碑保護起來。1958年,郭沫若特意趕來考察,他認定此碑立于晉武帝咸寧四年(公元278年),西晉末年,有人將其埋于地下,目的是使其能夠保存下來,因為西晉時多有戰亂,有識之士早就預見到西晉將走向衰亡,譬如,索靖就曾指著洛陽宮門外的銅駝嘆息:“會見汝在荊棘中耳!”后來,索靖的預言果然應驗,“八王之亂”導致西晉一蹶不振,走向滅亡,洛陽宮殿及太學等建筑早已化為煙塵,唯有埋在地下的辟雍碑完整如初。

  辟雍碑通高3.22米,寬1.10米,厚0.3米。碑首兩側有浮雕蟠龍圖案,碑額題:“大晉龍興皇帝三臨辟雍皇太子又再蒞之盛德隆熙之頌”23字,字徑8厘米,正文30行,每行55字,字徑3厘米,1931年出土時沒有看到碑座。1958年郭沫若來看之前,辟雍碑還只能躺在地上,一聽說郭老要來,村里決定把辟雍碑豎起來,但辟雍碑太高大了,村民怕出意外摔斷了,專門去請了樹碑行家,這才將其豎了起來,并建了護碑亭。1974年,辟雍碑的原碑座也被找到了,此碑得以全身挺起。

  所謂“辟雍”,亦稱“璧雍”,西周時已有此詞,本為天子為教育貴族子弟設立的大學,取四周有水,形如璧環之意,晉人借用此稱,用來指代太學。辟雍碑是研究西晉教育制度的重要資料:碑陰題名中的“博士”是教師,“主司”“司成”是輔助教學的員工。學生之中,“弟子”是入學3年能通一經的高才生,“門人”是受業于弟子的預備生,此外還有“寄學”“寄學陪位”“散生”等稱謂。碑陰所記的學生雖然只是太學學生中很小的一部分,但他們的籍貫“東越于海,西及流沙”,涉及15個州、70多個縣,這從側面反映了當時生源的廣度,尤其是題名學生中的朱喬尚建、王邁世光、隗景大卿、隗元君凱4人,一看就知是來自西域的學生。

  辟雍碑的發現,對司馬炎的身后評價是有好處的。起碼,后世人從碑中知道晉武帝曾3次巡視太學,并且帶著太子前來,這是他重視太學并希望太學延續的實證。

  北魏洛陽太學揮手謝幕,漸成余暉

  至北魏,洛陽太學呈現另一番景象。

  北魏遷都洛陽之初,顧不上太學。這個王朝最大的任務,是教育上層貴族使其迅速漢化。第一,孝文帝教育并禁止鮮卑貴族穿胡服,一律改穿漢服。第二,禁止鮮卑人講鮮卑語,一律改說漢語。第三,禁止鮮卑族同姓通婚,提倡其與漢族通婚。

  教育方面,孝文帝強調普及基礎教育,淡化以太學為高標的高等教育,在地方開辦各級教育機構。無論大小郡,都有了自己的學校,教育普及面擴大,漢化教育和郡國學校制度的推進,使得教育別開生面。

  太和19年(公元495年),孝文帝下令在洛陽設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又稱“四門小學”),太學之外一旦有了其他高等學校,太學也就日漸式微了。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洛陽太學也就謝幕了。其后,隋唐雖然有太學,但與其他學校摻雜,太學的崇高地位不再。北宋曾有獨立的太學,到南宋卻成為余響。明清之后就是國子監了,但人們仍稱國子監為太學,以示對太學的懷念。(首席記者 孫欽良)(原標題:洛陽太學的謝幕時光(河洛春秋——數字中的太學(6)))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洛陽網(2013-11-07)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